邵火焰
古羅馬有這樣一則寓言:有兩條大河從源頭出發(fā),相約流向大海。它們穿過崇山峻嶺,來到沙漠的邊緣。它們一籌莫展,討論著該怎么辦。其中一條河說:“我一定要流過去,找到大海。”另一條河則說:“不如回去再等機會,如果前進(jìn),可能還沒有流出沙漠就干涸了。”結(jié)果一條河執(zhí)著前進(jìn),干涸在了沙漠里,另一條河則回到了源頭,等到了良機,最終流向了大海。
瑞典人克洛普是一個登山愛好者。1996年春,他騎自行車從瑞典出發(fā),歷經(jīng)千辛萬苦,來到了喜馬拉雅山腳下,與其他12名登山者一起登珠峰。但在距離峰頂僅剩下300米時,他果斷決定返身下山。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在于,他預(yù)定的返回時間是下午2點,雖然僅需45分鐘就能登頂,但那樣會超過安全返回的時限,無法在夜幕降臨前下山。同行的另外12名登山者卻無法認(rèn)同他的決定,不想前功盡棄,毅然向上攀登。雖然他們大多數(shù)到達(dá)了頂峰,但已經(jīng)錯過了安全返回的時間,最終全部葬身在暴風(fēng)雪中,讓人扼腕嘆息。而克洛普經(jīng)過對惡劣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在第二次攀登中輕松地登上了峰頂。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曾是很勵志的一句俗語,激勵人們面對困境迎難而上。但其實很多時候,特別是在人生遭遇困境之時,“明知山有虎,不向虎山行”也許是更為明智的選擇。在人生的旅途上,一旦遭遇不可扭轉(zhuǎn)的困境時,不要一味地繼續(xù)向前,要及時醒悟,尋找絕處逢生的新出路。適時的“不向虎山行”并不是退縮,而是一種冷靜的智慧,一種成熟的象征。方向錯了及時回頭,方法錯了另辟蹊徑,時間錯了馬上調(diào)整對的時間,這些看似“迎難而下”,實則是重振旗鼓走向成功的開始。(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