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平
【摘要】為了提升高職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本文運用問卷調查法,對頂崗實習企業進行調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設置、師資力量的培養、理論與實踐教學提出了對策性建議。
【關鍵詞】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型;高職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領域越來越廣,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財務管理在企業的地位日益提高,用人單位對于財務管理人才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對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運用問卷調查法,對高職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需求和職業能力進行了調研。調查對象是湖南科技職院2014級會計專業學生的頂崗實習單位,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一共發放問卷125份,收回有效問卷106份,此次調查的企業從所有制來看,包括國有控股公司、外資企業、農民合作社、民營企業,其中民營企業占比73%;從企業規模看,中小微企業占比84%;從所屬行業看,涉及制造業、房地產、商品流通企業、餐飲業、金融保險業、快遞物流、中介服務等行業,由于會計專業的畢業生沒有明顯的行業關聯性,所調查的企業行業特征較為分散。
一、高職財務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調查分析
(一)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市場定位分析
以銷定產,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培養人才,那么高職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面向怎樣的就業市場,即“為誰培養”是人才培養方案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有的學者認為,本科以上才適合開設財務管理專業,但高學歷的畢業生因為薪酬水平、職業發展空間等原因不愿去小微企業,或者將小微企業當做職業跳板,并不安心工作,在被調查的62家小微企業中財會崗位本科學歷的占比7.35%;隨著小微企業的迅速發展,對于財務管理特別是日常營運資金管理的專門人才需求不斷上升,高職層次的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由于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水平難以滿足大公司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因此將高職財務管理專業就業定位于小微企業,培養有一定的創新思維,掌握基本的現代財務管理理論,能從事基層和中層的財務管理工作。
(二)企業對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能力要求
通過對106家企業調查發現,有87%的企業將會計和財務管理崗位合二為一,在62家小微企業中沒有一家公司單獨設置財務管理崗位,財務人員一人多崗。雖然在小微企業里財會崗位不分家,但老板們普遍認為財務管理工作在企業有重要地位。在專業能力方面,在被調查企業中普遍使用了財務軟件,與傳統的手工會計相比,大大減少了會計核算的工作量,同時網上支付的方式也大幅減少了現金收付業務,企業對財會人員的能力要求不僅是會計核算的專業能力,更主要的是納稅籌劃、財務分析、現金預算,存貨管理等日常營運資金管理能力。與此同時,協調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參與經營管理的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應變與學習能力。在各種能力當中最重要的是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參與經營管理的能力也被企業重視,優秀的財務管理人才,不能漠視企業的經營,不關心時事政治,而是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具有求新求變的熱情和偏好,緊跟時代的步伐,為企業的日常營運資金管理、投融資決策選擇最佳方案,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
(三)企業對財務管理專業人員知識要求
能力的基礎是知識,被調查企業認為財務管理專業人員對于會計核算知識的掌握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大部分的公司認為稅法及稅務籌劃、財務分析、管理會計等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居于首位,計算機知識也是必備的,金融、法律知識也有約26%的企業認為必須掌握,可見,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應基礎扎實、知識面廣、綜合素質高,具備財務、會計、金融等方面的知識,這對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職財務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當前高職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大多是參照本科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制訂的,沒有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特色之處;另一方面,我國高校的財務管理專業脫胎于會計專業,在培養目標、課程開設、師資力量等方面與會計專業沒有足夠的差異,甚至雷同,可見,高職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長期以來是沒有被精準定位的。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組成部分,它更強調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注重人才的市場定位,而不是就業的廣泛性。因此,高職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面向小微企業,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綜合素質較高,熟練掌握現代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技能的應用型的理財人才。
(二)科學設置課程體系
在高職財務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應緊扣人才培養目標,重綜合素質強專業技能。由于小微企業會計與財務管理崗位交叉重疊,一人多崗,高職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往往是先從事會計崗位的工作,再參與公司理財。在課程的設置上要夯實會計核算理論與技能、財務軟件運用基礎,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會計知識又要突出財務的特色,加強管理會計、財務分析課程的教學,對于期貨、并購、商業銀行貨幣理論課程可以弱化。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與本科層次相比,只要求學生在了解的前提下能運用所學的理論來分析和解決問題,而不需要了解這些理論的起源和發展,也不需要推導理論的形成過程,始終貫徹“基礎理論知識夠用,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較強,職業方向明確”的要求,在理論和實踐教學課程中應注重面向中小微企業日常營運資金管理決策,而對于基于復雜資本市場的金融環境,以上市公司為背景的重組并購、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投融資決策可縮減課時。
(三)培養高素質的師資力量
影響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素質最重要因素是師資力量。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開設的歷史不長且淵源是會計專業,幾乎都是一幫人馬兩個牌子,沒有獨立的財務管理專業的師資隊伍,這也是人才市場上用人單位對著兩個專業的難以區分的原因之一。要實現高職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老師僅僅有具備高學歷背景是不夠的,還需厚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實踐經驗、強烈的創新意識。根據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職業特點,應引進有實務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如來自公司一線的財務負責人、注冊會計師、金融分析師、理財規劃師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設置靈活的用人制度,在職稱評定、薪酬等方面鼓勵專職教師長期去公司兼職,而不是走馬觀花地利用假期調研實習,培養一支理論基礎厚實、實踐能力強、教學水平高且人員穩定的教師隊伍。只有具備適應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的高質量教師,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四)理論和實踐教學并重
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熟練掌握現代財務管理理論和方法,實踐能力強,主要面向小微企業的的應用型人才。有人認為,高職院校要強技能,不重視理論教學,甚至一味降低理論教學的要求。有的學者打著教育改革的旗號,將高職理論教學改得不倫不類,開出了單獨的職業核心能力課程,脫離專業教育培養職業核心能力,既沒有師資力量,又大大擠壓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有的學者推出項目化教學改革,只是換了件馬甲,有的高職院校的不重視理論教學,理論教學課時被壓縮,同時每學期安排較多集中的專業和非專業實訓使理論教學斷斷續續,理論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雖然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不是學術研究的學者和高端的理財精英,但絕對不能忽視理論教學而片面強調實踐教學。理論是實踐的基礎,理論夠用是實踐的先決條件。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同時強化實踐教學。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課程,開出的手工會計模擬實訓、財務軟件實訓、納稅申報實訓、沙盤實訓等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材建設方面與會計專業沒有差異,雖然掌握基本的會計核算技能是必要的,但同時也要凸現財務特色的決策管理技能。因此加強實踐教學,要面向市場,充分重視實踐教學的硬件和軟件的建設,開設高質量且具高職特色的財務管理專業校內實訓課程,同時開辟深度合作的校外實訓基地,利用校企合作單位實地資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1]郭琳琳.論高職財務管理專業建設中的問題及相關建議[J].教育探索,2009(20):213-214
[2]程斌.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市場需求狀況調查[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11,22(4):43-46
[3]鄧金娥.新常態下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商業會計,2016(17):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