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 to Earth : How Does Suqian Fiber Inspection Go All The Way
文/本刊記者 王虹
有為才有位,這是宿遷纖檢人面對改革的態度。他們支持改革,服從改革,期盼憑借自己的專業能力,繼續為提升我國纖維質量發光發熱。
4月中旬,項王故里微雨蒙蒙,生機暗潛。宿遷纖檢所坐落于離鬧市區較遠的高速出口不遠處,雖顯孤零僻靜,但宿遷纖檢人對這座有獨立辦公場所和與國際接軌的寬敞實驗室的新大樓卻非常滿足,這是他們20年來夢寐以求的一個奮斗目標。
如今的宿遷纖檢所占地10畝,2016年搬遷至此。這是一座具有3350平方米建筑面積的綜合實驗樓,其中包括恒溫恒濕實驗室兩個,面積180平方米,進口標準光源室面積近60平方米,擁有美國進口的棉花快速測定儀HVI及國內較先進的紡織纖維及服裝專用檢測儀器100余臺套;國家級棉檢師4人,助理工程師5人,工程技術人員占80%。主要開展棉花、絮棉制品、紗線、西服、學生服、床上用品等52個纖維紡織類產(商)品的質量檢驗和技術服務;承擔國家公證檢驗和各級政府部門下達的紡織、纖維產品的質量監督抽查等任務。
宿遷纖檢所成立于1996年,2006年才從三合一的體制單獨分設出來。當時面臨纖檢資源少、起步晚、基礎薄弱等狀況。分設后更是遇到了資金短缺、檢驗項目少、人手緊張、基建壓力大等諸多困難。
“當時工資拖欠很久都發不下來,也沒活干,真的很難熬。”一位宿遷“老纖檢”告訴記者。
好在宿遷纖檢人選擇了迎難而上,上下一心,以內部人才管理和培養為基礎,扎實履行纖維質量監督職能,緊抓棉花公證檢驗工作,多方拓展檢驗業務,使宿遷纖檢所在兩年內實現了業務和收入穩定攀升。
這為宿遷纖檢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宿遷纖檢第一個自有實驗室的籌建也由此開始。然而,600萬的資金缺口和人手緊張等現實問題再次給宿遷纖檢人帶來考驗。
“在土建工程和裝修過程中,所長帶頭不分節假日天天現場辦公,現場監督工程質量,全所同志自動自發、互相擔保用個人消費貸款形式為工程籌集資金。”宿遷纖檢所公檢科科長趙文虎回憶說。
2008年前后,宿遷纖檢所搬進帶有獨立實驗室和辦公區的二層小白樓,宿遷纖檢所從獨立到發展的第二次搬遷和蛻變也因此完成。當時,宿遷纖檢所成為了江蘇省內占地最大、實驗室環境最好的纖檢所。
如今,二層的小白樓成為宿遷纖檢所繭絲公證檢驗實驗室所在地。“一路走來,能夠有今天,真的很不容易。現在真的很滿足。”這幾乎是每一個將過去20年的青春奉獻給纖檢事業的宿遷“老纖檢”的深深感慨。
邊坡穩定性分析,過去習慣性采納極限平衡法。由于極限平衡法來源于土質邊坡的分析,必須事先假定其內存在一個連續的整體滑動面;而露天邊坡往往是巖質邊坡,由爆破開挖而形成,其內一般不存在連續的整體滑動面,因此,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采用極限平衡法分析金堆城露天邊坡的東幫及北幫,得到介于3~15之間的邊坡穩定性系數是毫無工程實際意義的[1]。邊坡穩定性分析,目前一般應用FLAC-3D或能計算安全系數的有限元法ABAQUS,結合坡面拉應力區分布,考慮加固與剝離費用,確定經濟合理的最終邊坡角,再依據邊坡類型所許可的安全系數來折減內聚力、內摩擦角,從而計算核準安全系數[1]。

專業纖檢機構依法履行棉花、繭絲等天然纖維的質量監督和公證檢驗職能,具有絮用纖維制品、學生服的質量監督職能。纖檢機構最初因棉花產業發展而生,其變化發展也深受國家棉花產業政策的影響。
2000年初的宿遷還有產棉百萬擔的說法,泗陽縣不僅棉花產量高,而且因棉花品質好遠近皆知。宿遷各區縣隨處可見的桑園和每季豐收的蠶繭也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也就短短幾年時間,隨著棉花等農作物經濟價值不斷下降和國家棉花產品政策轉移,宿遷棉花產量急劇下降,桑園和養蠶人也逐漸消失,桑園最終成為了回憶。”宿遷纖檢所所長王文華說。
正當地方產業萎縮時,2008年國家儲備棉公證檢驗政策如甘霖降落,為很多內地纖檢機構生存履職提供了基本保障。那年,正好是王文華調入宿遷纖檢所擔任所長職務,王文華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趕上了纖檢事業發展的好機遇。所里同事卻說,是王文華帶領大家艱苦奮斗,牢牢把握住了這份機遇。
的確,儲備棉公證檢驗是一個苦差事。國家一聲令下,內地纖檢人必須遠赴千里以外的南北疆,在廣袤的新疆大地上從事足足長達4個月的棉花檢驗業務,環境的艱苦只是其一,遠離家鄉親人的痛楚更是難以忍受。
為了保證工作質量,作為女性一把手的王文華每年都會奔赴新疆,在一線跟大家同甘共苦一段時間才回到所里。2013年,王文華整整待了50多天,每天都和檢驗人員一起加班,一起從事最苦最累的檢驗工作。
“2016年國家儲備棉輪出任務緊張,纖檢人為此苦戰幾個月。檢驗人員冒著接近50℃的高溫堅持檢驗,王文華所長親自拎著棉花樣品包,和檢驗人員一起奮戰的情形讓很多人深受鼓舞和感動。我們還有理由不盡職盡責嗎?”趙文虎如是說。
不但棉花公檢上下同心,合力拼搏,這種精神幾乎體現在宿遷纖檢所的每項業務工作中。繭絲公證檢驗作為宿遷所另一項重要業務,要從每年5月底檢驗到12月,整個夏天都要待在悶熱難熬的實驗室,守著高溫的鍋爐煮繭繅絲。“繭絲檢驗技術要求高,忙起來也只有幾個檢驗人員,但我們不忙的時候,就會到棉花或紡織品科室幫忙。”宿遷纖檢所繭絲檢驗室主任說。
“宿遷纖檢所在編人員只有8個,另外有15個勞務派遣人員。我們歷經千辛萬苦提升人員素質,讓上級認可我們的業務能力,才有了業務的不斷擴展,在人員有限的情況下,只好要求他們一專多精,能夠在任何需要的地方發揮力量。”王文華說。

機構改革如火如荼,讓剛剛過了幾天安穩日子的宿遷纖檢所又面臨新的難題。近兩年,人才引進、設備采購及實驗室擴項等一系列工作都受改革影響而難以推進。
前兩年,市領導要將宿遷整個質檢業務和一個大的檢測集團合并,雖最終擱置,但卻給宿遷質檢機構帶來不小影響。如今,江蘇省內多個檢測機構整合的消息漸漸傳出,但王文華覺得,不管改革怎樣,始終應該做好眼前的業務工作。
2017年,宿遷纖檢所棉花公證檢驗量創新高,與淮安、連云港所共完成出庫檢驗任務約9萬噸,完成新疆監管棉入庫檢驗任務19萬噸。另外,繭絲公檢也取得新成績,全年完成宿遷、鹽城地區桑蠶干繭公證檢驗3200噸,生絲公證檢驗80批任務。
宿遷纖檢所近年來強化監督職能,不斷加強校服、學生公寓床上用品的質量監督。“目前校服監督已經形成了常態化機制,正在和宿遷市教育部門合力督促學校落實‘雙送檢’中的進貨驗收義務。”王文華介紹。
發揮技術優勢,服務地方產業,幫助企業解決困難,也是宿遷纖檢所在履職之余極力去做的事情。2017年氣候特殊,造成鹽城地區的干繭檢驗等級指標難以體現,給檢驗工作造成很大難度。為此,宿遷纖檢所多方努力,認真查找分析原因,通過采取調整檢驗方法和技術指標、與周邊實驗室進行樣品比對等措施,使產品等級得到了真實體現,監抽相符率達到了規定要求。此舉也得到了民星公司的高度評價,為干繭定質定價起到了關鍵作用。江蘇德利恒棉業公司反映牛仔面料的耐臭氧色牢度檢測項目為企業產品指標的一個難點問題,因為這項指標不達標每年為企業帶來不小的經濟損失。為了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宿遷纖檢所專門進行了項目調研,比較國內外檢測方法的差異,成立了科研攻關小組,并與企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申請科技項目支持,爭取早日解決難題。
宿遷纖檢所實驗室擴項和復評審的多項能力驗證工作也在全力展開,在科研項目申報立項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績。
有為才有位,這是宿遷纖檢人面對改革的態度。他們支持改革,服從改革,期盼憑借自己的專業能力,繼續為提升我國纖維質量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