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 王永霞 通訊員 許佳 王凱
校服,中小學生最常穿的一套衣服。可是一件校服從設計、生產到最后出廠、穿在學生們身上,究竟要經過多少道關呢?帶著這樣的疑問,6月15日,《皖江晚報》萌芽小記者走進本市校服生產廠家以及質檢部門,探秘合格校服的“出品過程”。

吹著徐徐涼風,伴著鳥鳴蟬吟,6月15日早上8點鐘,《皖江晚報》萌芽小記者通訊社向山小學支社的30名小記者出發了。當天他們要去的第一站是位于秀山湖附近的馬鞍山市藍雅制衣有限公司。
制衣廠不大,一個農家院落內三層小樓,一樓負責打版、裁剪,二樓和三樓是縫紉車間。進入一樓車間,小記者們就被墻上掛著的造型相似、大小各異的硬紙板吸引了。“這些就是紙樣,每一塊就是一件衣服。”公司負責人王喜介紹道,他們主要生產校服等服飾,馬鞍山一半小學的校服都是由他們生產的。
“那我們穿的校服是不是也是你們生產的?”小記者不禁問道。王喜笑笑點頭說,“對,你們的校服也是我們生產的。”小記者們頓時興趣十足,拉住王喜追問校服到底是怎么生產的。
原來一件校服從布料到成衣并不容易,中間要經過好幾道程序。首先,要按照學校的要求選面料,面料選好后,并不是拿來就直接加工,還得檢測面料合不合格。“要檢測面料的成分,只有合格才能拿來做衣服,不合格就退回去重新再選。”
在車間里,小記者們看到有個師傅正拿著筆在布上畫來畫去。“這就是選好面料后的下一道程序——畫版。”王喜告訴小記者,版畫好后,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根據畫版的圖樣,把衣服各個部位的布裁下來,這樣,整個一樓車間的工作就完成了,開始到二樓、三樓進行縫紉。
在二樓和三樓,小記者們看到,車間里擺放著一臺臺電動縫紉機,工人們有的在縫口袋,有的在縫褲子中縫。一打聽才知道她們分工不同,每一兩個人負責一道工序。
“校服生產好了,也不是直接就送到學校,這中間還要經過檢測。”說著王喜拿來一本最新的檢測報告,“這是市區一所小學校服的檢測報告。”小記者們看到,檢測報告上寫著“抽檢日期”“樣品登記”“檢驗依據”“檢驗結果”等。“是不是每件校服都要檢測呀?”翻著檢測報告,小記者問道。“不用每件都檢,主要是抽檢。”王喜回答。
“以前,我還以為生產校服就是剪一剪、縫一縫,沒想到這中間還有這么多環節。”小記者周子顏在采訪本上認真記下每道工序。


“叔叔,你剛才說面料要檢測,成品還得檢測,那到底去哪里檢測呢?”參觀完整個校服生產工廠,小記者們紛紛問道。“不急,下一站就是帶你們去校服檢驗部門去。”站在一旁的馬鞍山市質監局工作人員連忙說道。
驅車穿過城區,小記者們來到馬鞍山市質監局纖維檢驗所。工作人員將小記者們分成4個組,每組輪流參觀4個不同的實驗室,了解各個實驗室是怎樣檢驗檢測有毒有害物質,防止不合格校服流入校園。
“小朋友們最好不要買顏色鮮艷的衣服,尤其是作為貼身衣物。”在其中一個檢驗室里,高級工程師王嵩高一邊給小記者介紹檢驗流程,一邊對小記者說,顏色鮮艷的衣服容易使用禁用偶氮染料,使用了該類偶氮染料染色的服裝或其他消費品與人體皮膚長期接觸后,會與代謝過程中釋放的成分混合并產生還原反應形成致癌的芳香胺化合物,這種化合物會被人體吸收,成為人體病變的誘因。
“看起來好惡心。”“這里面黃黃的棉絮就是黑心棉嗎?”在旁邊一個實驗室,小記者們圍著臺子上的4床棉被看得仔細。這4床棉被其中一床外表看起來還正常,但打開一看,中間的棉絮發黃,并且有一股刺鼻氣味。工作人員說,這床就是第一類黑心棉,疑似從醫院或殯葬場流出的。聽到這個,小記者們頓時覺得有些硌硬,“那我們怎么識別黑心棉呢?”小記者們追問道。工作人員立即為小記者們作了解答,“識別黑心棉可通過看色澤、捏彈性、扯長短、拍灰塵、聞氣味5種方法進行。”
小記者們還親身體驗了如何檢驗校服染色牢度,如何檢驗甲醛,以及如何在高倍顯微鏡下識別不同纖維。他們發現,小小的一件校服,要在數個實驗室中一一停留,甲醛含量、pH值、異味、纖維成分及含量等7個檢驗項目,每個都達標,這件校服才算合格。
“以前從來不知道校服還要檢測,今天真是大開眼界。”四年級學生李晨樂笑著說,他從不知道校服在發到自己手中之前,已經有人為他確認過是否安全,“原來,發到我們手中的校服都是合格的。”
(轉自《皖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