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丹
【摘 要】文章主要研究英鎊、美元、歐元及日元貨幣國際化過程,通過梳理目前主流國際貨幣發展研究貨幣國際化經驗,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經驗。
【關鍵詞】國際化;經驗;主流貨幣
一、英鎊
英鎊是最早出現的國際化貨幣,從十七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系。其經濟規模的強大,主要源于工業革命的開展。作為近代工業革命的領袖,其經濟實力與政治勢力日漸增長,殖民地迅速擴張,形成盛極一時的日不落帝國。強勁的經濟實力給英鎊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與影響力。
1802年倫敦交易所正式成立;1816年金本位制正式確立,英鎊與黃金掛鉤;1872年英格蘭銀行開始擔負起英國最后貸款人的責任,對其他銀行負起在困難時提供資金支持,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其金融體系改革也不斷推行:1826年出臺《銀行法》將私人銀行轉變為股份制銀行,1844年出臺《銀行特許法》,確立英格蘭銀行具有基本壟斷貨幣發行權,維護英鎊的可兌換性,該法案是英格蘭銀行成為中央銀行的決定性一步。此后,英格蘭銀行積極推進英鎊的使用,推動跨境英鎊貸款,開展國際互換合作,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一個成熟且具有充分流動性的金融市場,增強了英鎊的影響力。一直到19世紀末,英鎊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最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據估計將近60%的國際貿易仍以英鎊計價。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鎊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趨于衰落,逐漸被美元所取代。但即便英國絕對經濟規模早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已被美國超越,直到1940年,外國持有的英鎊流動資產仍大于美元。
對這一現象有學者解釋為貨幣霸權的慣性特征。即使半個世紀后的大不列顛已不再是世界第一經濟體,但英鎊仍舊是市場上主導的國際貨幣。國際貨幣使用的慣性效應,雖然強大,但不是不可逾越的。慣性特征的重要決定因素是金融深度和市場流動性。英鎊的國際化過程似乎順理成章,其強大推動力來源于國內經濟實體的發展以及海外殖民地擴張。
二、美元
在美元成為國際貨幣前英鎊具有先行優勢,倫敦有專門為商人提供信用貸款的商業銀行,有海外分支機構和豐富的承兌匯票經驗,有大量機構和投資者參與的活躍二級市場,有做市商和英格蘭銀行為市場提供流動性。當時的英鎊票據就像現在的美國國庫券,是市場上最具流動性的票據。
美國在1890年后已從資本進口國轉變為資本輸出國,其絕對經濟規模早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已超越英國。通過對外貿易的價值衡量,它已在1913年成為領先的商業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也已是主要的債權國。然而1914年底,美元完全沒有國際貨幣作用,在國際貿易和支付中發揮微不足道,英鎊仍然占主導的國際貨幣地位。以美元計價的貿易憑證是不存在,制造商和批發商從其他國家尋求從美國出口和進口,尤其,即使美國出口商和進口商自己,當尋求獲得信貸交易時,會選擇總部倫敦的中介機構投資銀行。
這種情況也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即美國缺乏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所需的市場基礎。尤其缺乏進出口貿易承兌匯票流通的流動市場,沒有中央銀行來支持這個市場。這些情況在1914年發生了變化,隨著聯邦儲備制度的建立,新央行的首要措施之一便是鼓勵發展貿易承兌匯票市場,通過回購協議購買大多數紐約發行的貿易承兌匯票,確保利差低且價格穩定。由于得到官方的支持,私人投資者對這項新工具產生了信心。隨著越來越多的參與,貿易承兌匯票市場變得更加具有流動性。
聯邦儲備法解除了外國分支機構經營承兌匯票的禁令。在一系列規定中,監管部門放開商業銀行承兌匯票在資產負債表上可持有的匯票的數量及其可能持有的方式,從而美國自身的進口和出口與其他國家之間貿易的聯系上升。聯邦儲備法案中最關鍵的創新是中央銀行充當做市商,同時授權私營金融機構海外創立分支機構,在證券化貿易信貸市場提供流動性。讓美國出口商去倫敦獲得貿易信貸會使出口商的競爭力減弱,因為他們不得向銀行委員會支付兩次傭金,一次支付給當地銀行,另一次支付給倫敦銀行,同時還會承受匯率風險。國際化的美元將使紐約和美國的銀行獲得更大的國際金融業務份額。隨著貿易信貸和以美元發行債券的增多,各國中央銀行及政府自然增加美元的外匯儲備,到1924年,美元外匯儲備超過英鎊。短短十年,美元超越英鎊成為主導貨幣和外匯儲備貨幣,完成其國際化歷程。
相比英鎊的天然國際化進程,美元的國際化進程包含趕超英鎊的目標,如果英鎊的國際化助推力主要來源于經濟實力的發展,那么美元在該基礎上還實現了了主動積極的金融市場深化改革。
三、歐元
二戰后,歐洲經濟一蹶不振,被迫接受馬歇爾計劃。隨著美國經濟的強盛,美元走強,歐洲各國開始考慮聯合發展,尋求經濟復蘇以擺脫美國的控制。
1969年貨幣整合建議在盧森堡提出,并提出1980年實現貨幣的統一。但由于成員國眾多,貨幣統一的進展緩慢,直到1991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才正式簽署,歐洲共同體12國決定在歐洲推行共同經濟聯合體。1993年歐洲央行成立,1999年1月,歐元進入國際金融市場,并允許銀行和證券交易所進行歐元交易。歐元紙幣和硬幣于2002年1月才正式流通;2002年7月,歐盟成員國貨幣退出流通,歐元成為歐元區唯一的合法貨幣,歐元的創造是歐洲一體化重要的一步。
歐元區實際是一個更偏政治的項目而非嚴格的經濟手段,歐元的創立是以區域經濟的發展為主而非國際貨幣地位或美元競爭對手,其目的是加強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歐洲貨幣政策機構對于歐元國際化的態度非常明確,早在1999年便采取不鼓勵不禁止的中立態度,即使今天態度依舊如此,認為這是自由市場間的相互影響。但歐洲央行也存在某些猶豫的貨幣政策,如面值200與500歐元的流通更多是為了迎合國際投資機構。第一次印刷500歐元面值的貨幣,其三分之二在歐元區外流通。
因此在歐盟經濟體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下,歐元由區域貨幣逐漸向國際貨幣靠攏,1999年官方外匯儲備中歐元占比為13.5%,到2013年上升至24%,但其地位仍然與國際貨幣有所差距。國際貨幣的決定因素包括經濟規模(歐盟滿足);高度金融開放,貨幣流入流出不受發行國家限制(制約人民幣國際化的因素,歐盟也滿足);發行者的經濟繁榮,美國取代英國是在英國經濟下行以及美國經濟繁盛時期,而歐盟的經濟增長低,失業率高;以及金融市場的規模,深度和流動性。在美國,財政部是國債發行的唯一機構。相比之下,歐元區則有很多債務市場,因為存在眾多成員國成員,不利于歐元的國際化。國際資產的持有者要保證他們能夠將資產轉化為流動的支付手段,沒有資本損失,歐元危機顯示了歐元無法保證公共債務持有人的國家不會違約。
2008年歐債危機導致歐元地位顯著下降,歐元在全球債券發行中的份額從2004年的33%下降到2011年的不足25%,國際儲備占比由2009年的27%降至2012年的24(ECB,2013、2014)。金融危機下聯邦儲備會幫政府兌付國債,但歐元區不行。對于保守投資者美元更具吸引力。只要歐元沒有無風險資產就不可能成為貨幣霸權的競爭者。
歐元無法國際化主要原因是歐元區政策分離,缺乏凝聚力,對歐元國際化意愿不強。其創立主要目的即是以區域經濟的發展為主而非國際貨幣地位。更傾向于區域共同經濟體之間的聯系與使用,偏向區域貨幣。
四、日元
日元的國際化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64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1964年,日本接受IMF協議條款第八條,經常賬戶下實現日元自由兌換,持續出現巨額貿易順差,逐漸成為最大的債權國。但日本當局對日元國際化持消極態度,因為政府擔心日元需求的增加導致日元升值,從而損害日本出口,此外,國際社會對日元的操作介入可能會削弱央行對經濟進行“窗口指導”的作用,因此該階段日元的國際化并沒有取得多大的進展。
第二階段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日本政府雖然開始積極推進日元國際化,隨著布雷頓森體系的瓦解,日元的需求大幅上升,當時日本經濟蒸蒸日上。1980年,由于美國等國家帶來的壓力,日本放松日元跨境交易管制,修改《外匯與外貿法》,取消外匯管制,基本實現了資本項目下日元可兌換,日元國際化進程大力推進。1985年,日本政府大力推動歐洲日元離岸市場發展,放松了對歐洲日元貸款和歐洲日元債券的相關管制,1986年5月,東京離岸市場建立,取消對居民和非居民的資本流動的管制措施,日本資本賬戶完全實現開放。
隨著美元信用的降低以及歐債危機,日元的需求持續增強,日元不斷升值,當時日本經濟發展過熱,日元升值肅然有助于日本拓展海外市場,成立獨資或合資企業。但日元的持續升值也導致國內資本過剩,出口受到影響。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實行擴內需,求增長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內需型發展過程中,日本國內興起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與住房建設的高潮,更激化了日本國內土地資源貧乏的矛盾,使得寸土如金,連續的財政刺激也導致公共債務急劇增加。房地產市場,私人消費市場以及金融市場的無節制發展釀成的經濟泡沫最終在1991年破裂,隨后日本進入長達十年的經濟停滯。日元國際化也隨日本經濟開始同步停滯,1991之前,日元國際化程度趨勢向上,1991之后便開始反轉趨勢,峰值達到8.5%1。
可見經濟是支撐一國貨幣國際化的基礎條件。英鎊的國際化進程隨著英國經濟繁榮昌盛順理成章的進行,而美元和日元在實現國際化道路的基礎上還需要克服已經出現的國際貨幣的先行優勢。歐元的崛起更多傾向于歐盟區域貨幣,并非以貨幣國際化為目的,而是更多致力于歐某共同經濟體的發展。人民幣在國際化進程中更加類似于日本,由于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對資本賬戶的開放一直持謹慎態度。
【參考文獻】
[1]馬濤,丁文麗,李明.國內外貨幣金融地理學進展比較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8(03):99-107.
[2]程鵬. 貨幣國際化理論與實踐[N]. 金融時報,2018-02-12(012).
[3]孫麗,王霞.日元國際化對日本貨幣政策有效性影響的實證研究[J].日本問題研究,2017,31(06):1-11.1 Zhang Z, Makin A J, Bai Q. Ye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Japan's international reserves[J]. Economic Modelling, 2016, 52:45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