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琳
【摘 要】隨著我國財政預算改革進程不斷推進,我國財政預算制度管理逐步完善,但在財政預算制度監督層面仍待改進。當前,人大機關缺乏對財政預算的編制監督、財政部門缺乏對財政預算的執行監督、社會公眾缺乏對財政預算的日常監督,最終造成我國財政預算管理監督在預算審批上流于形式、在預算管理上實效偏低、在預算公示上約束乏力。鑒于此,結合我國財政預算管理的基本現狀與趨勢,文章提出要加快預算制度改革、加速財政體制改革、加強公眾監督力度,最終強化預算的法制化管理、實現財政與預算的協同、完善公眾參政議政機制。
【關鍵詞】財政預算;預算監督;問題分析;對策研究
一、前言
財政預算是政府活動計劃的直接表現與具體安排,既影響政府本身服務職能的有效發揮,也影響全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對國家的經濟、文化、科技、政治都具有深刻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加速,我國財政預算體制改革也快速開展,財政預算制度管理逐步完善,但受制于計劃經濟時代的部門職能錯配,當前我國財政預算制度在監督層面仍存在不少的問題,這嚴重影響我國財政預算制度的實效性與時效性。基于此,文章以我國財政預算制度的監督管理為切入點,分析我國財政預算制度監督管理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探究完善我國財政預算制度監督管理的對策,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與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我國財政預算制度監督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人大機關缺乏對財政預算的編制監督,“只決不議”的預算審批流于形式
從制度設計來說,人大機關在我國政府預算管理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府財政預算的編制監督層面,人大機關有著至關重要的審批權限。但是,由于我國政府長期在預算管理中有著較強的話語權,從而在預算管理的實際操作中,人大機關缺乏對政府預算的編制監督有所弱化,并且“只決不議”的人大預算審批逐步流于形式。一方面,各級人大機關多是對各級財政預算進行表決,并沒有針對財政預算的內容進行詳細的審議,因此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往往編制的不夠細致,并且由于給予各級人大審核財政預算的時間較短,且經常存在審批時間與預算年度錯位的現象,故而形成了“只決不議”的預算審批局面;另一方面,由于人大的預算審批并不嚴格,這使得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更加簡化,這無疑使得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計劃非常粗糙,最終會使得各級政府在執行財政預算的過程中具有比較大的自由度,嚴重的還會出現完全按照政府主要領導的意圖進行財政資源的分配與使用。
(二)財政部門缺乏對財政預算的執行監督,“重理輕管”的預算管理實效偏低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財政部門缺乏對財政預算的執行監督,財政部對于財政預算的管理側重于理清財政收支及分配,而對財政預算的執行監督缺乏監督管理,“重理輕管”的預算管理實效偏低,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部門全力分割使得財政部的預算管理監督權限不足,許多國家級部門在財政資金的分配方面可以不受到財政部門的約束,如我國國家發改委、國防科工委、國家科技部門都擁有預算的分配權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財政預算的完整性、連貫性、統一性受到破壞,并且權力的分割會造成財政預算難以得到有效的監管;第二,由于財政預算本身沒有細化,因此財政部門只能梳理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向,而無法真正對財政資金的具體使用途徑、項目進行監督,這也意味著財政部門對于政府預算的經費控制是失效的,目前在基層政府中財政預算外收支不受財政部門監管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
(三)社會公眾缺乏對財政預算的日常監督,“示而不范”的預算公示約束乏力
毫無疑義,社會公眾是政府財政預算日常監督的重要力量與有效方式,但是目前我國社會公眾缺乏對財政預算的日常監督,“示而不范”的預算公示約束乏力。一方面,隨著法制化的推進,我國財政預算的公示情況得到改善,基本建立了規范的財政預算信息公開制度;另一方面,我國當前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公示不及時、不規范、不標準的情況普遍,社會公眾難以從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公示中真正獲得政府的財政資源分配計劃與明細,這使得社會公眾對政府財政預算編制的監督實效,從而降低了預算公示帶來的約束力。
三、完善我國財政預算制度監督管理的對策探究
(一)加快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的法制化管理
加快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的法制化管理是完善我國財政預算制度監督管理的基礎與前提。第一,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在2014年8月31日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預算法〉的決定》,并決議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這無疑推動了我國《預算法》的進一步完善,但我國需要進一步通過預算制度改革,強化對2014年新版《預算法》的具體落實;第二,要提升人大機關對于政府財政預算的監督實效性,要適度延長人大財政預算審批時間,尤其是審議批準與審計評估環節的預算監督必須要給予足夠的時間,由此既倒逼各級政府提升財政預算的編制質量,也加強對財政預算的監督管理;第三,為進一步落實《預算法》的相關要求,要建立人大機關依法檢查政府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的常態化機制,強化預算的法制化管理。
(二)加速財政體制改革,實現財政與預算的協同
加速財政體制改革、實現財政與預算的協同是完善我國財政預算制度監督管理的重點與關鍵。首先,財政部門要深化財政改革,厘清財權與事權的關系,明確支出責任,使其財政預算管理能順利進行;其次,在此基礎上進行預算外資金的管理,要真正落實收支的條線管理,必須使得各級政府的所有支出與收入都要納入到財政體系的監督與管理中來;再者,要規范政府的采購行為,提升財政部門在政府采購中的審核權重,并定期對政府采購進行核查,降低權力尋租;最后,要明確政府的支出標準,確保對財政預算的執行能監督、易考核、可執行。
(三)加強公眾監督力度,完善公眾參政議政機制
加強公眾監督力度、完善公眾參政議政機制是完善我國財政預算制度監督管理的重要保障。第一,要進一步規范各級政府財政預算的信息公開制度,要求其按時、按標準的對必要的財政預算信息進行公示,且對公示的時限要適度延長,確保社會公眾能有充分的時間對政府的預算計劃進行討論、審議及反饋;第二,人大機關應該建立與社會公眾互動的溝通機制,確保公眾有途徑、有渠道能高效的反饋政府財政預算存在的問題,加強社會公眾對政府財政預算的常態化監督,與此同時也側面加強人大機關對政府財政預算的審批管理;第三,要進一步加強政府財政預算管理的宣傳,讓公眾了解政府財政預算,樂于對政府財政預算進行監督,提高監管的實效性。
四、結論
總而言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預算體制改革成效卓著,財政預算制度管理逐步完善,但受制于計劃經濟時代的部門職能錯配,當前我國財政預算制度在監督層面仍存在不少的問題,這嚴重影響我國財政預算制度的實效性與時效性。針對當前我國財政預算管理監督在預算審批上流于形式、在預算管理上實效偏低、在預算公示上約束乏力的現實困境,我國應該加快預算制度改革、加速財政體制改革、加強公眾監督力度,最終強化預算的法制化管理、實現財政與預算的協同、完善公眾參政議政機制,真正提升財政預算監管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陳健.我國政府預算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財會研究.2004(10).
[2]周翔宇.政府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加強預算管理的措施[J].經貿實踐.2018(05).
[3]彭青.新形勢下基層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效應分析與對策建議[J].武漢金融.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