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生態修復作為一種較為先進的技術手段,在當今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生態修復難以解決實務中遇到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所以建立生態修復相關的法律制度不僅必要而且必須。生態修復法律責任主體解決“誰來修復”的問題更是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嘗試著探討生態修復法律責任實現的主體范圍以及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來鼓勵責任主體積極履行修復職責,以期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關鍵詞】生態修復;責任主體;激勵制度
一、生態修復法律責任主體研究的必要性
生態修復作為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主要措施,至少包含著兩個方面的特征,其中一個特征要求實現對土地、空氣等環境要素的修復毋庸置疑,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特征就是要強調人的作用。筆者認為生態修復需要在人的作用下來促進自然修復的實現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法治統領下通過生態修復制度的有效運作最終實現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生態系統的平衡,因而確定生態修復法律責任實現的主體就顯得十分重要。
國外的實踐證明,生態修復需要投入巨額的修復資金,因為生態修復并不是單一的生態恢復而是對整個受損的系統進行修復,涉及受污染的地下水、土壤的修復、森林修復等多方面。例如污染場地的修復,美國在 20世紀90年代僅僅用于污染場地修復方面的投資近1000億美元,巨額的資金如何籌集,誰應該為受損生態系統的修復來買單?這些都要求厘清生態修復的責任主體。
2014年4月24日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對于生態修復法律責任實現的主體并沒有作出具體的規定,但該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國家加強對大氣、水、土壤等的保護,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調查、監測、評估和修復制度,第六條規定了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對環境成的損害依法擔責。該規定對于明確具體的生態修復法律責任主體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此外,《土地復墾條例》也涉及到“誰損毀,誰復墾”的原則,不僅如此,相關規定還確定了當無法確定生態修復權利義務承受人時,由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承擔環境治理和修復的法律責任。
盡管要求建立和完善生態修復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關于生態修復責任主體的規定,大部分法律只能起到指引和導向作用,在實踐運用中還需要更具體的規定。雖然部分地方出臺了指南,卻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指南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規范,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其次,沒有解決當指定的責任主體沒有能力承擔修復責任時該如何處理的問題,可見,生態修復責任主體制度的構建是十分必要的。
二、生態修復法律責任主體的范圍
生態修復并不是對受到損害的環境要素進行治理那么簡單,也不是環境學上對環境的修復,而應當是一種社會意義的全面的修復,生態修復是一種人類通過修復的技術手段來修復受損的生態系統平衡,并通過社會資源合理分配和公平合理其發展機遇來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這就決定了生態修復的主體范圍必然是廣泛的。
(一)政府
我國環境污染的問題長期存在,生態破壞嚴重,個別企業難以承擔生態修復的責任,且部分國有企業的改革等因素也導致一些被污染的生態系統找不到擔責的污染行為人,此時,毋庸置疑得由政府來承擔生態修復的法律責任。政府作為履行修復法律責任的主體,必須以現有環境法律、法規相關規定為依據,并在此基礎上將被污染的環境要素的防治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相協調,從單一要素防治責任向落實社會全面發展的修復責任轉變。例如,可以通過政府對生態脆弱地區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通過先富裕地區的補償實現落后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修復法律責任制度的完善,則應當在社會修復實體法律制度構建并不斷健全的基礎上進行。例如,政府負有對因國家政策調整,而使得生存權和發展權受損的個人或組織進行補償的責任。總體來說,政府作為生態修復法律責任實現的主體之一,主要擔當的責任包括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系統以維持其平衡。
(二)污染行為人
根據分配正義的要求,造成環境污染的行為人應當積極采取措施修復生態環境,這也符合污染者擔責的要求。污染行為人對其造成的生態損害采取無過錯責任原則,即只要污染人的行為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就應當承擔治理和修復的全部費用而不管主觀是否有過錯。近年來。環境公益訴訟得到不斷發展,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相關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使得對污染行為人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的追究成為了現實。
(三)受益者
生態修復法律責任主體制度的構建必須要考慮環境正義和公平,正義與公平作為法律原則在任何時候都必不可少。在遵守“污染者負擔”原則的同時不能忽略“受益者付費”的原則。對于生產落后而環境污染的企業作為責任主體的,由于經濟有限很難完成修復資金籌集。
這種情況下,政府實施鼓勵政策,通過招標等市場方式尋找投資人來投資生態修復工作將預期開發利用的增值效益按比例由投資者享有,(5)不僅減少了政府的財政壓力,也能有效的實現生態修復的目標。政府通過尋找受益人的這種方式擴大了生態修復責任主體的范圍,有效地保證了生態修復法律責任的落實。
三、通過構建激勵制度保障生態修復法律責任的落實
根據生態修復的內容不同來配套對應的機激勵制度,首先,管理者要有所受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提高各級政府及相關組成部門的積極性,可以按照貢獻大小來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當然,精神獎勵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把生態修復工作的成效和個人的升遷掛鉤。不僅如此,對于參與修復的群眾和企業都要給予對應的獎勵。當然,穩定充足的資金是強有力的后盾,所以需要建立生態修復激勵基金,不僅如此,還要細致規定生態修復激勵的標準、對相關激勵實施人員和生態修復執法人員的監督程序,當然,激勵制度的原則性規定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在宏觀上指導生態修復激勵制度的有效運行。
【參考文獻】
[1]呂玉梅.我國采礦塌陷區生態修復法律制度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法學院,2010.3
[2]易崇燕.我國污染場地生態修復法律責任主體研究[J].學習論壇,2014(7):79.
[3]吳鵬.以自然應對自然:應對氣候變化視野下的生態修復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33.
[4]李摯萍.環境修復法律制度探析[J].法學評論.2013(2).[5]王培培.西部農業生態修復與改善法律體系建構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