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璟鈺
【摘 要】中國古代的刑罰起源于原始社會末期。在這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刑罰經歷了從不成熟到逐漸成熟,從殘酷到逐漸人性化過程。本文通過對歷代刑罰體系的梳理,對影響刑罰體系不斷變遷的因素的分析,對古代刑罰體系所呈現出來的特點的總結,對明確古代刑罰制度和完善現代刑罰制度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刑罰制度;五刑;等級特權
Sense And Advance: The Change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Criminal Penalty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Abstract] The criminal penalties of ancient China germinated in the late primitive society. In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history, criminal penalties has gone through the process that from imperfection to perfection and from cruelty to humanity gradually. Based on introducing criminal penalty systems of successive dynasties, analyzing factors of changes in criminal penalty systems and summarizing features of criminal penalty systems of successive dynasties, in the article, we can better to learn the criminal penalties of successive dynasties and give some positive suggestions to build more perfect modern criminal penalties.
[Key words] The criminal penalty; Five punishments; The class privilege; Humanity
法律,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后一道防線,而刑罰是法律的重中之重。刑罰,即通過造成身體上的損害或者剝奪其某些權益,從而造成肉體上或者精神上痛苦的懲罰措施;它是伴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刑罰大致經歷了從以墨、劓、剕、宮、大辟為主的奴隸制五刑到以笞、杖、徒、流、死為主的封建制五刑,再到種類較多、體系龐雜的民國刑罰,最后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體系穩定、逐漸成熟的現代刑罰制度。本文采用歷史分析法、綜合歸納法著重對奴隸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進行分析,同時根據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客觀的總結出有哪些因素影響不同的刑罰制度的產生,并且由這些刑罰制度會產生哪些影響。
一、各時期的刑罰制度
在我國歷史發展第一階段末期,也就是原始社會末期,就出現了“刑”和“罰”,《尚書·舜典》曰:“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盡管具體內容不得而知,但足以說明當時已有五刑和贖刑。奴隸制社會是原始社會之后第一個社會形態,因此大部分法律也繼承了原始社會的殘酷。在這樣的社會中,奴隸不是獨立的個人,而是附屬于奴隸主,只是類似于牛馬的生產工具,沒有人格,也沒有自由。在這一階段,奴隸不被當做人來看待,刑罰的殘酷性也可想而知。
原始社會的習慣對夏朝的刑罰制度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夏朝實行以墨、劓、剕、宮、大辟,即舊五刑為主的刑罰。(下文將墨、劓、剕、宮、大辟簡稱為舊五刑)舊五刑的突出特點就是用殘忍的手段和方法結束生命或者摧殘身體從而達到懲罰犯罪的效果。《尚書·大傳》中記載:“夏刑三千余。”商朝的刑罰制度承襲夏朝,《董仲舒傳》中:“殷人執五刑以督奸,傷肌膚以懲惡”,這說明商朝也實行的是舊五刑。西周時期不僅對肉刑有一定程度的削弱,而且也新增加了流刑和徒刑。增加懲罰種類,細化構成實施懲罰的要件,這是西周比夏商進步之處。但是在這一時期也有其刑罰的局限性,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其他對人身傷害的酷刑,同時勞役刑也有所發展。
秦朝承襲了奴隸制的舊五刑。《后漢書·西羌傳》:“羌無弋爰劒者,秦厲公時為秦所拘執,以為奴隸”。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國,刑罰體系嚴密且殘酷,所謂“繁法而嚴刑”,就死刑而言就有十幾種。除死刑和肉刑之外,還有各種徒刑、流刑和贖刑等等。總體看來,這一時期是舊五刑向新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下文均稱新五刑)的過渡階段。漢文帝時期的刑罰改革呈現出褒貶不一的態勢。將黥、劓、斬左趾改為徒刑和笞刑,這看起來刑罰由重變輕,但是又規定出斬右趾者入死刑,斬左趾者增加笞刑的笞數,笞數過多最終的結果也是致死。《漢書》中記載,在景帝元年,笞五百改為笞三百,笞三百改為笞二百。中元六年進一步將笞三百改為笞二百,笞二百改為笞一百。這次改革不僅減少笞數,限定笞杖的長度、厚度和加笞的部位,而且肉刑也被替代。漢朝刑罰的改革使中國古代刑罰邁入文明的“門檻”,并且為新五刑制度的建立夯實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各個政權,其刑罰都大同小異,并且都逐步取消了肉刑。《晉書·刑法》中有記載,“死刑有三,髡刑有四,完刑、作刑各三,贖刑十一,罰金六,雜抵罪七,凡三十七名”。依據三國時期的社會背景,雖然連年戰亂,但各個政權都懷有天下一統胸襟,因此在政治上也會有許多進步之處。例如魏律的刑罰種類較以前有所減少。至西晉短暫統一的時期,其刑罰主要有:死刑、徒刑、笞刑、罰金、贖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流刑在南北朝時期是作為死刑的一種寬待措施。流刑分五等,同時還附加鞭刑。由此可見,在這一歷史階段,作為政治手段之一的刑罰呈現出逐漸寬緩的總體態勢。
隋朝時期,死刑只有絞刑和斬刑兩種,廢除了梟首、車裂以及鞭刑等酷刑。流刑與徒刑都不加鞭笞。至此,封建的新五刑刑罰體系正式確立,即:笞、杖、徒、流、死五種。《開皇律》承前啟后,既繼承了漢律的諸多合理之處,又使唐朝的刑罰制度更加完善。唐朝承襲隋朝,實行新五刑的刑罰體系,并由二十等構成,體系嚴謹,邏輯分明。除此之外,在唐朝時期,由于禮法結合趨于成熟,出現了減輕刑罰的態勢,具有一定人性化。
與前代相比,北宋初年的刑罰制度并無不同,同樣采用新五刑制度,同時需要注意,這時的流刑和徒刑都要附加杖刑,嚴懲不貸。而宋太祖又設置了一種免除死刑的代用刑即“寬貸死罪”。仁宗后,由于階級矛盾的加劇,實行嚴刑峻罰,采用凌遲刑、杖折法等刑罰,作為重刑的代用刑。元朝將臣民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不同等級的人犯罪后所受的刑罰不同。由于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其刑罰制度含有諸多的蒙古族習慣法。在刑罰的使用上也體現了較多的身份色彩。
相比之下,明朝的刑罰較之前朝更為殘酷,尤其是朱元璋時期頒布的《大明律》,擴大了死刑的適用范圍,并恢復了梟首等刑罰,同時又增設了包括充軍刑、“廷杖”等法外刑。需要指出的是,充軍也是拘役制的擴大。由滿族建立的清政府制定的刑罰制度與明朝時期的刑罰制度有著共同之處,比如依舊實行新五刑制度,也保留了充軍刑等制度。同時又獨創了統稱為死刑制度的斬立決和監候制度,以及增設了發遣刑。與充軍刑不同的是,發遣刑是為守邊士兵充當奴隸,而充軍刑則是到邊遠地區屯田種地或者充當士兵。相比而言,發遣刑比充軍刑更為嚴酷、無情。由此可見,清朝前期的政治統治極為嚴苛,為維護其政權統治對謀反、謀大逆等罪加重處罰。但在清朝后期,清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刑罰改革。比如廢除凌遲等酷刑;把新五刑改為死刑、徒刑、拘役、罰金;限制犯謀反、謀大逆等罪犯適用斬刑。在這一時期,具有劃時代的標志性意義的當屬晚清時期制定的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大清新刑律》。該刑律的制定為古代封建刑罰制度在文本上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民國時期資本主義思潮席卷中國,當然也影響了刑罰制度的制定。在這一時期,刑罰體系分為主刑和從刑,分別是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和褫奪公權、沒收。同時新增設一章為保安處分,這是受西方國家社會防衛主義主流刑法思想和立法實踐影響的體現。保安處分是用來補充或者替代刑罰以預防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的強制性措施,它的適用對象是未成年的少年犯以及有犯罪或者妨礙社會秩序嫌疑之人。
我國現行刑罰體系,邏輯嚴謹,借鑒古今中外的經驗,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貫徹社會主義思想,建立了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大類的刑罰制度。其中,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而附加刑則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以及僅適用于犯罪的外國人的驅逐出境。同時還規定了減刑、假釋、累犯等制度,針對不同情況適時適當減免減緩或者增加懲罰程度。
二、刑罰變遷的因素及特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的發展像自然的發展一樣,有它自己的內在規律。”通過前文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古代的刑罰起源于原始社會末期。在這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刑罰經歷了從不成熟到逐漸成熟,從殘酷到逐漸人性化等等。
通過對中國古代和現在刑罰的梳理,可以明確發現影響其逐步變遷的因素。首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刑罰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法律制度屬于上層建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經濟基礎。透過奴隸制五刑、封建制五刑、民國刑罰以及社會主義刑罰可以折射出奴隸制經濟、封建制經濟、資本主義經濟以及社會主義經濟。經濟的不斷發展帶動制度的不斷完善。其次,維護階級統治是統治階級的政治目的,而刑罰是維護統治階級、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因此階級統治也是影響刑罰不斷變遷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就是文化,看似文化與刑罰沒有像經濟、政治與刑罰的關系那樣“親密”,其實則不然,文化與刑罰密不可分。各個時期的思想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充分影響著刑罰的變遷,促使其不斷完善。西周的“明德慎罰”、秦朝的“緣法而治”和“法令由一統”、漢朝的“德主刑輔”、唐朝的“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博愛、仁慈、文明”思想文化,都影響著刑罰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通過對影響古代刑罰不斷變遷的因素的分析,我們也不難看出古代刑罰變遷所呈現出來的特點。第一,刑罰體系的中心由死刑、肉刑轉向自由刑,由殘酷到緩和,由繁到簡。雖然在有些朝代會出現又殘酷的反復,但是刑罰變遷的總趨勢是逐漸輕刑化的。第二,刑罰適用范圍廣泛。行政、民事、經濟法律責任,也以刑罰制裁,強化刑法對社會生活的調解,這體現了我國古代重刑法輕民法的思想。第三,統治階級在刑罰的適用上享有特權。中國古代是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人們的身份存在著差異,因此同樣的犯罪,由于身份的不同刑罰程度也會不同。在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王公貴族往往免受刑罰,如明朝漢人與少數民族,元朝蒙古貴族與漢人之間的糾紛通常以賠償告終。這是該特定時期下的社會背景,即為了維護其政權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及其親貴大臣的利益所致。因此,在相關的判罰中往往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三、總結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研究中國各朝代的刑罰在我國法制史,乃至我國法律研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諸多法律大家奉獻其一生為中國法律建設做出貢獻,在對歷代刑罰制度的研究上,沈家本的《歷代刑法考》,以及程樹德的《九朝律考》等,貢獻頗為顯著。本文通過對歷代刑罰體系的梳理,對影響刑罰體系不斷變遷的因素的分析,對古代刑罰體系所呈現出來的特點的總結,對明確古代刑罰制度和完善現代刑罰制度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現代刑罰理念應該扎根于本土社會,應有適時性、人道性、輕刑性的特征。英國著名哲學家休謨指出:“一切科學對于人性總是或多或少地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歸到人性。刑罰具有懲罰犯罪和預防犯罪的目的。合理的創制和運用刑罰才能達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穩定和諧的效果,所謂“不忘其初心、不辱其使命”。刑罰是法律中最嚴厲的懲罰手段,刑罰在制定上周密嚴謹,才能體現法律的嚴謹性,刑罰在適用上慎刑慎罰,才能體現法律的人性化。
【參考文獻】
①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上冊[M].中華書局,1980.
②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上冊[M].中華書局,1980.
③班固.漢書[M].中華書局,1962.
④范曄.后漢書[M].中華書局,1980.
⑤馬恩著作.《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⑥休謨.人性論.上冊[M].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 1980.
⑦韓文政,李坤輝.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的演變及特點[J].學術交流,2012(s1):57-58.
⑧張益剛,邱月玲.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的人性分析[J].齊魯學刊,2009(5):88-92.
⑨趙連穩.中國古代刑罰的演變[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 52(5):135-138.
⑩喬羽.中國古代五刑制度的法律文化分析[D].長春理工大學,2016.
(11)房緒興.刑罰制度的歷史階段演進[D].中國政法大學,2006.
(12)王漢辰.試述中國古代五刑制度的特征變化[J].黑龍江史志,2015(13).
(13)李銳.論我國刑罰體制改革[D].中國政法大學,2010.
(14)呂利.上古刑罰與身份[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0-25.
(15)章璐璐.淺析肉刑存廢之爭——兼談對死刑存廢的借鑒意義[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 24(6):79-82.
(16)林春艷.淺談刑罰的演變與發展趨勢[J].現代婦女旬刊,2014(11):167-167.
(17)連宏.漢唐刑罰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18)王托弟.對我國刑罰目的理論的反思及構建[D].中國政法大學,2012.
(19)羅健.報應觀念推動下的中國刑罰變遷[D].華東政法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