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長歲
【摘 要】目前,隨著我國各個領域都進入了全面改革階段,在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教育改革也在不斷深入。現階段我國正處在全面改革深化時期。對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育方面的改革當中,需要密切和實際相連,對教學的科學性進行充分重視。本文對新課改條件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革現狀進行分析,并且按照實際情況,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原則以及教學策略進行詳細分析。通過這次研究立求進一步促進我國新課標背景下高中信息課程教學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在信息時代下,人們必須具有的素質就是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集信息知識、信息意識、信息技能于一體這種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著人們的工作和學習效率,并且其和生活質量密切相關。所以,各個國家都將信息技術教育看成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發展目標。因此,世界各國都把信息技術教育作為21世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目標。在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在新課標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革和優化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及教學狀況
(一)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特點
高課程教學中,有著鮮明的特征體現,主要體現在課程的知識點比較廣,內容比較豐富。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理論知識比較多,在理論知識間的聯系不是很緊密,是按照信息活動的各環節進行建立知識體系的,在學習過程中對方法策略的運用比較注重。再有是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大多都比較抽象,其中有TCP/IP協議基礎知識,以及OSI參考模型等,這些理論學生在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還有是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基礎都不同,這些方面也對這一課程教學增添了很多困難。
(二)目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發展狀況
從當前我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現狀來看,還有諸多層面有待優化。從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地位得到了明確化,從總體的形勢來看,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已經逐漸的向著規范化教學方向發展,學校對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重要性要有著進一步的認識。信息技術的操作性以及實踐性特征比較顯著,在教學過程中也有著諸多的困難,這就需要在教學的方法運用上能科學化以及高效化的呈現。在當前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方法分類比較多,較為常見的有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及問題學習教學法和游戲教學法等等,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類型也能發揮不同的作用效果
二、新課改條件下信息技術課教學應對策策略
(一)分析新課標,改變教師觀念
新課程改革將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目標定為全面培養和提升高中學生的信息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來確定課堂教學的培養目標,即在教學中教師即要注重學生對信息技術相關知識與信息處理的綜合技能的培養,又要重視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與方法,還要體現對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滲透培養。之前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和操作技能的培養,在育人和其它綜合能力方面關注不夠,造成學生適應社會和創業能力不強,倫理道德缺失等不良現象。作為學科教師要認清自身的責任和壓力,樹立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總目標的教育觀,積極學習與探究新課程教學思想,努力將學生培養成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型實用型人才。
(二)重視課程整合,提升學生能力
信息技術是信息社會人們生存必備的技能之一。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掌握這種技能,從而改善他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質量。在學校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教學目標不單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還要讓學生學會利用所掌握技術能力去改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質量,達到為教學服務的目的。從長遠目標來看是讓學生學會利用已有的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去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注重學習內容與其它學科相結合、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學生經過親身實踐,感悟所學的東西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學生的學習才會更有動力,才會使知識變得深刻而豐滿。因此,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時要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學以致用,可從學習者周邊的生活環境反映出來的問題、現象、案例和發現等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賦予新的內容,還要考慮到學生具體實施的可行性。如:以實踐課題的形式開展:中學生上網情況調查報告、中學生零花錢去向問題調查報告、一次社會公益活動、公交車上讓坐行為人年齡調查研究、市環境問題專題采訪等;以成果匯報形式開展:個人才能秀、電子作品展、一次主題辯論賽等。這些都可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與形成,同時也為學生通過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設計問題并付諸于行動提供了實鍛煉機會。
(三)開發各類資源,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
教師提高新課堂實效的另一種方法是借助對各種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來改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發展。溫馨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積極行為的產生,激發學生活躍思維,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教育首先要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能夠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是喚醒青少年的特有的對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在認識世界和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如果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會有對知識真正的興趣。”因此,生動形象的的教學資源,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熱情,有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進行問題探究。新課程教學模式強調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起組織引導和創建寬松和諧學習氛圍的作用。教師行為的目的即引導主體產生行為,順利有效的實施學習活動。因此,創設情景,開發和利用適合課程標準、符合課程特點并且能夠滿足師生需要的教學資源勢在必行。
教法靈活多樣,調動課堂活力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相比學習其它學科知識的趣味性、故事性而言,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稍顯枯燥。單方面進行信息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講解與培訓,很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學習興趣是學生基于自己學習活動表現出來的一種認知傾向,它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改革提出“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實施綱要》中也強調“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也強調教師不能僅停留在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材料的提供上,還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是否發生了變化,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積極地進行思維。
總而言之,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要能從多方面考慮,對學生的個性發展要充分重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獲得更大的自由空間,這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就有著積極促進作用。此次主要從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特征以及教學現狀入手,然后對教學中的原則以及具體的方法進行了相應分析,希望能夠通過此次努力對實際教學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徐有芳.參與式教學法在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論課程中的應用[J].甘肅科技,2012,28(05):99-1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