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琪
【摘要】近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河道生態治理已經成為一種必要的工作。城市河道在抗洪排險以及應對極端天氣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由于近年來的環境氣候變化,惡劣的自然災害問題引起的極端天氣的發生概率愈加頻繁。加之我國對于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及河道治理的大力推行,通過對于河道附近環境的修復治理,從而實現環境的生態發展,使得城市河道治理工作受到的關注度更高。
【關鍵詞】城市河道;生態治理;環境修復
1、生態河道治理思路
河道的治理工作需要在河道的陸域控制線內完成,為了保障河道很好地實現防洪、排洪以及抗洪的功能目標,還需要加強對人工修復工作的重視,促進河道實現水生態修復,從而構建較為和諧的城市河道生態系統。根據治理河道的工作特點以及相關要求,在河道治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對影響河道功能的因素的思考、識別河道天然資產以及注重治理河道的生態秩序等。與此同時,還需要根據河道自身的特點制定相對應的河道治理的措施。治理生態河道時,需要遵循協調性、自然性、綜合性等原則,在設計河道修復方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內容:(1)要確保修復過后的河道能夠實現河道的基本功能;(2)對親水活動的安全問題加以考慮以及注重河道生態景觀的需求;(3)充分利用河道周圍的地形、水文、生態等方面的自然景觀,以及對河岸、水下的物種,從而構建和諧的生態系統;(4)對經濟方面的因素加以考慮,在確保生態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降低河道的治理成本,并規劃好后期維護工作,確保河道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2、城市河道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2.1城市河道抗洪能力差
在現代化城市發展中,城市的建設規模在不斷的進行增大,很多城市中的河道本身的空間被進行強行的占據,這就導致了城市河道中出現嚴重的淤積現象,最終城市河道的斷面進行很大程度上的減少。還有一點就是城市中的人口在不斷的增加,這就讓城市中的河道問題慢慢的出現,在城市河流中的下墊面遭到改變,這就會在洪水來臨之際將河道排水的能力進行降低,導致嚴重的情況發生。
2.2城市河道水質自我潔凈能力差和水質嚴重污染
在城市中的河道都是經過大多數的地表水徑流匯聚而成的,同時在匯聚的時候會將地面上的污染物帶到城市河道中。還有就是有一些工業廢水和生活中的污水沒有經過相關的處理就進行直接的排放,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將河道中的水的流動性進行降低,河道也會將自身潔凈的功能進行減弱,導致最終的水體受到嚴重的污染。
2.3城市河道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在城市中的河道隨著時間的變化,在河道的底部就會出現很多污染物的沉淀,還有水質的嚴重惡化,這就讓河道中的水在一定程度上含氧量進行了降低,就會讓水中的動物和植物死亡,最終導致河道中的種群減少。還有一點就是在河道在不斷的進行硬化和渠化,這就讓河道中的水體和土地之間的物質進行了阻隔,將那些棲息在河中的動物和植物之間的環境進行了分離,這就讓河道周圍的濕地進行了減少,造成城市河道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
3、城市河道生態治理以及環境修復
3.1因地制宜原則
在開展河道生態治理工作時,需要結合當地的文化、歷史以及生活習慣,從而制定出適合當地城市發展的河道治理措施。比如,南通市通州區通呂運河示范段環境改造,通過和當地的濕度、溫度遺跡陽光照射時長相結合,從而選擇與當地景觀相適宜的植物,這樣一來既能突顯出當地景觀特色,又能和外部的氣候環境相適宜。
3.2保持生態格局完整性原則
在生態環境設計中,一定要考慮到河道治理方面的內容,借助生態完整性的理念,選擇相應的生態護案結構,構建出適合多種生物生存的新型河道。在規劃設計河道時,不僅要考慮到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同時還要考慮微生物吸收、降解以及泥土特性等方面的內容。在選擇河道護案護坡的結構時,應詳細了解該地區動植物的相關資料,結合實際的勘察結果,根據動植物的生長規律來開展景觀設計工作。
3.3以人為本,堅持親水性設計原則
濱水區域是城市中人們生活以及休閑的主要場所,為了保障居民的生活質量,就需要加強對濱水區域的建設。城市河道的岸壁以及河道的走勢對城市親水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整治河道的過程中,應結合居民的審美要求以及人文景觀特性開展親水設計工作,以此來滿足居民對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
4、城市河道生態治理及環境修復的措施
4.1河道生態修復
河道的生態修復內容主要包括生態凈化、岸帶修復等,確保水體能夠恢復自凈能力。對于已硬化的河岸需要用岸帶修復的方法,這種方法能夠有效減緩城市水體污染的速度。借助生態護案的方法,能夠實現對硬化河岸的改造。生態凈化技術可用于對生態水體的保護,通過對生態系統的重新構建以及恢復,實現改善環境以及去除水體污染的效果。在開展水體凈化工作中,使用水生物種植的方法,能夠降低水體中的氮、磷等有機污染物,實現水體凈化的目的。
4.2活水飲水工程修復
對活水以及飲水工程加以修復時,主要使用清水補給以及活水循環的技術,活水循環能夠加速水體的流動,該方法適用于坑塘區域或者城市緩流河道,通過利用太陽能或者風力來實現水體的流動。清水補給的方法適用于城市缺水地段,實現對城市水量的補充,能夠有效改善水體滯留、緩流的情況,從而提升水體的流動性,借助城市雨洪水、再生水以及清潔地表水來補充水源,從而加強環境容量以及水體的流動性,真正實現城市海綿城市的建設,有效凈化城市徑流雨水,并緩解城市水體滯留現象。在開發城市地表水時,需要加強對水量的動態變化,從而防止對周圍的環境以及水體帶來不利影響,同時還應該采取相應的再生水以及補水措施來深度凈化水體,從而實現對水體水質的補充。
4.3生態護坡技術
在使用生態護坡技術時,應將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自然景觀為原則,在確保護坡滿足一定的質量強度的基礎下,檢測其安全性以及持久性。在關注建設工程生物效應的同時,還應關注環境效應,從而實現水體與生物的相互涵養,創造出適合生物生長的仿自然狀態。該項技術是在穩定的邊邊坡形態的基礎上,確保生態系統能夠自我修復并自我運行。
結語
總之,以上就是我個人見解。城市河道的生態治理工作直接關系到城市河道附近的生態系統的發展,對推進城市的生態化建設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極為有利,因此需要在確保河道的基本功能得到發揮的同時,實現生態環境的種類多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慧青.城市河道生態整治工程經濟評價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7,3(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