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琳
【摘要】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對水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水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由于過度開采地下水,使得水資源供求矛盾日益加劇,飲水矛盾日益突出。加強城市地下水監測系統建設,對控制地下水的開采,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地下水資源提供有利保障。
【關鍵詞】地下水;動態監測建設;必要性;對策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系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近年來,地下水資源的無規則和無節制地開采等行為,帶來諸如地面沉降、塌陷、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危害,而且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必須對地下水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而科學管理的決策主要取決于能否快速有效的獲取信息。水利部副部長李國英介紹,水利部將采取六大措施嚴控地下水開采,這就要加強地下水監測站網的建設,全面地提升地下水的監測水平、預報預警水平和決策支持能力。
一、 城市地下水超采的危害性
飲水安全無小事,根據國土資源部日前發布的報告,全國657個城市中,有400多個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但近六成左右城市地下水遭污染。同時,由于地下水的大量開采,華北平原東部深層承壓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面積達7萬多平方公里,部分城市地下水水位累計下降達30~50米,局部地區累計水位下降超過100米。全國已經造成了400多個地下水超采區,總面累計19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平原面積的11%。
地下水長期處于超采狀態,漏斗區亟待治理。地面沉降一旦形成規模,以人類現在的能力和技術,治理和恢復起來很困難。超采區淺層水被疏干,農村人畜飲水困難。由于超采巖溶水造成上覆孔隙水位下降,漏斗中心地段孔隙水被疏干,會影響到城區及近郊區淺層地下水的開采,一些農用機井和手壓井干涸,人畜飲水困難。地下水環境受人類活動影響,呈惡化趨勢。地下水長期超采,導致地下水與周圍介質之間的循環時間縮短,造成地下水硬度和礦化度呈逐年上升趨勢。
二、城市地下水動態監測建設的必要性
地下水監測系統是掌握地下水變化規律、了解地下水開采狀況、指導地下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手段。地下水監測系統可對地下水的水位、水溫、水質等參數進行長期監測并自動存儲監測數據,可對地下水的變化規律進行動態分析。
1、地下水監測是城市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優化配置、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的重要基礎。隨著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轉變,需要建立水資源實時監測系統、供水計量服務系統,建成量質同步、機動巡測、自動監測和常規監測相結合的水文監測系統;增加監測,控制區域進出水量、產匯水量,及時掌握淺層地下水、裂隙巖溶水、中深層地下水的變化動態,為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優化配置提供技術支撐。
2、城市地下水的動態監測工作為工農業生產、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地下水資源評價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基礎資料。然而城市地下水開采量從上世紀70年代到近幾年呈急速增長,長期處于超采狀態,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水質趨于惡化。因此,通過對城市地下水水量、水位的自動監測,實現實時在線監控,將有助于提高城市地下水動態監測精度,可以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對進一步劃定地下水限采區、超采區、禁采區,改善區域水文地質環境,促進城市節水防污型社會建設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三、對策
1、提高認識,建全法規和落實配套措施:按照《水法》、國務院496號令和水利部《關于加強地下水監測工作的通知》要求,應盡快通過立法出臺《地下水監測管理辦法》,確保地下水監測工作在法規、政策、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具體落實,為地下水監測工作提供相應的法律保證,建立相適應的配套管理政策,具體落實并完善地下水監測工作。同時,地下水動態監測網絡優化建設和運行要完善政府指向性政策和專項資金的支持。
2、統一規劃,完善地下水監測系統。目前城市地下水動態監測主要還是沿用傳統的萬用表法測量地下水位,用水表計量的方法統計地下水開采量。由于城市的自備水源井數量多,分布范圍廣而分散,監測所需時間長,水位監測次數少,不能及時有效的反映水位動態變化過程。這就要求具體根據城市的水文地質地貌特點和地下水開采狀況以及取水用途等情況,以城市監控中心為數據匯集點的星形數字通信網,形成覆蓋全市的地下水信息采集系統。提供監測區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質及其變化規律等方面的信息,完整地掌握監測區范圍內地下水變化的動態過程與特征,反映區域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實時地為水資源管理、保護和抗旱工作以及防止水文地質環境惡化等提供基礎信息。同時,針對各個部門(省級水務監測、環保、國土、氣象等部門)自身所需的監測項目,按定性區域布點方法增加相應監測項目的監測井井位,在布點上建成一個大的完整的多部門共同使用的地下水監測系統。
3、城市地下水動態監測系統建設要堅持信息共享的原則,充分考慮適應水資源的技術要求,實現各井點、數據接收站、監控室、各取水戶、水行政主管部門信息共享。堅持統一標準的原則,嚴格執行國家及行業標準、規范、規程。采用統一的測驗、通信設備、計算機網絡和實時信息庫等技術標準,并保證系統具有開放式功能,以保持系統能隨時更新,與新技術發展同步。在建立完善的監測站的基礎上,實現多個部門在監測資源利用上共享的局面,以最少的投入,提高監測井的利用率。
結束語:
隨著地下水環境問題影響的擴大、地下水相關研究水平的提高,城市地下水動態監測工作必將迎來跨越式發展的契機。地下水動態監測系統的實施與建設,將會改變落后的人工監測方式,提高城市地下水動態變化監測水平和預測能力以及地下水信息的實時采集與傳輸的能力。及時、實時、全面獲取準確的地下水動態信息,以更好地掌握城市地下水動態,涵養、保護地下水資源,為城市的國民經濟建設、防汛抗旱、水資源統一管理和優化配置等提供及時可靠的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楊建青,章樹安,陳喜,等.國內外地下水監測技術與管理比較研究[J].水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