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馥彤 朱東弼
(延邊大學工學院電子信息通信學科,吉林 延吉 133002)
當代大學生工科教育正面臨嚴重瓶頸階段,我國開展工程教育認證的目標是構建中國工程教育的質量監控體系,推進中國工程教育改革,進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質量;建立與工程師制度相銜接的工程教育認證體系,促進工程教育與企業界的聯系,增強工程教育人才培養對產業發展的適應性;促進中國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提升國際競爭力[1]。因此,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模式下高校工科專業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截至2013年,我國普通高校工科畢業生數達到2876668人,本科工科在校生數達到4953334人,本科工科專業布點數達到15733個,總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在國家工業化進程中,對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對中國工業的創新發展和國際化趨勢,工科畢業生在國際競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學科知識交叉融合能力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用人單位則認為工科畢業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需要加強,這些都要求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應適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革。
然而,當前的高校工科教育中普遍存在如下問題:
在課堂上,老師按圖索驥、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加上學生對所學知識興趣缺缺,往往造成課程達成度極低。老師一昧按照課程大綱講解,缺乏創新意識和啟發教育,限制了學生思維,使其不能真正掌握知識,以至于對后續安排的作業或實驗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沒有學習積極性,造成惡性循環[2]。
一部分學生由于喪失學習積極性,不愿花精力鉆研,面對期末考試,選擇臨陣磨槍,只關注考點答案,甚至選擇作弊找外援,蒙混過關;在最終畢業設計或論文時,敷衍了事,不關注具體原理。另一部分學生,由于思維受限,沒有主動開創性學習,關注點主要在如何提高分數績點,對專業知識只能“紙上談兵”,往往出現“高分低能”、“書呆子”,不具備實際應用及自主學習能力。這樣出來的大學畢業生,無疑為日后工作的方方面面埋下安全隱患。
在大學中,由于學生學習自覺性主動性不同,學生通常會選擇獨立學習,但這往往會導致大學生學習的兩極分化嚴重。學生缺乏團隊學習精神,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容易陷入思維瓶頸。加上個人能力有限,許多想法不能得到實驗的證明,抑制了學生動手能力的發揮。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障制度[3],其核心就是要確認工科專業畢業生達到行業認可的既定質量標準要求,是一種以培養目標和畢業出口要求為導向的合格性評價。因此,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模式下,高校工科教育中應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探索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就業能力的新途徑和新方法[4]。下面談幾點思路。
首先,從教師授課方式來講,改變一上來就進入知識點講解的形式。在每門課程開始之前,教師應向學生闡明:課程目標、課程定位、課程在實際相關行業需求的關系、與這門課程相關的其他課程、本課程中學生應掌握的程度、課外學習方法等等。通過這些詳細、通俗的講解,讓學生明白需要學習的內容、體系及其主要作用,從而帶入未來工作,使之產生興趣。
其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為了真正提高教學目標達成度,教師應注意增加課堂互動度。以教學大綱確定的主要教學內容為基礎,了解學生感興趣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避免一昧照本宣科,利用課程內容適度增加課堂趣味性問答,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在每個重點知識點后進行例題講解、“舉一反三”習題搶答,來確認課程目標實際達成情況。另外,選擇部分章節的部分內容,可以提前讓學生自己備課,并上講臺進行5-10分鐘課程講解,最后教師總結梳理。這樣既能調動學生課堂參與度,又能加深其對知識點的多元化理解。
高校工科專業大部分課程的考核機制比較千篇一律,就是平時成績加期末成績。平時成績主要是出勤和作業。從做作業的情況來看,實際認認真真自己做作業的學生寥寥無幾,只有學習成績比較好的那些學生自己做作業。大部分學生就為了得平時成績抄他們的作業,所以,多數學生的學習精力不放在平時的“學”上,而是放在最終期末考試的“考”上。
為了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應該對平時的考核機制進行改革。具體實行方法如下:將專業學生分組(如4-6人一小組),根據以往的學習成績盡量把學習好的學生和差的學生均勻地分在各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相互合作學習,共同完成本學期教學任務。平時成績就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考核。具體小組得分情況根據課堂表現、搶答、課后作業完成度等情況酌情加減分 。規定最終的平時成績是在小組的最后總分基礎上,加上個人表現分數。有了這種考核機制,小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才會更有動力,做到不拋不棄,共同進步。
為了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應構建學生主動學習、發現學習、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如在每一大章或每一個大的理論系統學習完成后,以小組為單位,由小組成員共同動手完成該章節的思維導圖,內容以本章理論為主線,各知識點為分支進行擴展,將于核心理論相連的各分散點加以銜接,以便大家更好的總結歸納。也可以讓各小組可在學期末自由選擇切入點,團隊合作完成一個小設計,經過與老師的討論,發現可行性與不足之處。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以團隊形式可以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多元思維。
另外,加大實驗教學、工程實習、學生自主課程設計及創新實踐等部分教學活動,來增強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在實驗中,避免為趕進度急于求成的做法,課前,讓學生自主研究準備實驗內容,確保明確實驗目的,實驗過程中,學生要能獨立向老師闡述實驗原理及實驗結果。實驗考核中,不僅要看學生的實驗準備情況和實驗態度,還要看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工程教育認證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國際化趨勢,它基于學生產出的能力培養,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能夠適合我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為了提高工科專業大學生的核心素養,必須以教學方式改革作為基礎,學生考核機制改革作為動力,因材施教,按需培養,從教師授課、團隊合作學習到成績考核方式的一體化變革,才能提高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