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潔 張琳鈺 黃麗琴 張隆財 禹寧寧
西北民族大學
不充分就業一詞起源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瓊.羅賓遜在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提出的隱性失業一詞。而羅賓遜夫人在1930年將隱性失業正式作為經濟概念而提出,同時在隱性失業的背景下,將工人的邊際生產率為0或為負數的現象定義為偽裝失業。但是在對隱性的定義中,限制于工人階級,局限于城市,而忽略了范圍更大的農村隱性失業人群。因而于1948年在ICLS會議中①,將其不充分就業再次定義,用其不充分就業來判定就業的適當性。隨著經濟的發展,就業的研究分析越來越復雜,對其分類的方法紛雜多樣,各有各的說法。中國則于1995年引進不充分就業的含義。不充分就業是失業與就業中間的灰色地帶,是就業者在就職的崗位中未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使得有效資源處于閑置狀態,它是對于勞動力不飽和狀態的敘述,是對于資源不充分利用的表現②。處于第三世界國中的中國,在市場中實行雙軌制政策,其復雜度更盛,因而對其不充分就業的統計更加難以進行。在市場經濟中,企業者因利潤的最大化追求,對于資源的利用率趨近于100%,則不充分就業為0,但是在現實的狀態中,現實經濟與理想經濟間存在的反身性,使得不充分就業的問題只得以相對解決。而在本次研究中,將其不充分就業從主觀與客觀二維出發進行分析,本次研究以大學生為主因此偏重與對其主觀維度的分析③。
西北地區高校中,以西北民族大學④和西南民族大學⑤為例,西北民族大學的就業率基本穩持于92.65%,但其不充分就業現狀卻高達21.07%,實際的就業率為71.58%,而西南民族大學的就業率為92.46%,根據其就業的工作滿意程度的90%進行擬合,其最后的充分滿意就業率為83.21%,其不充分就業的現象弱于西北民族大學,而二者在其就業的過程中仍有相似之處。二者的文科生的不充分就業幾占據了不充分就業中的三分之二,可見文科生在就業過程中的不充分就業普遍存在,值得人們進行深究。在對于大學生的主觀分析中,以大學生的自我感知為依據,采取PCA分析法,對于大學生的就職工資水平、教育水平、社會保障、家庭收入及性別的差異與其大學生的不充分就業現狀運用SPSS進行方差因素分析,其中的就業次數的影響程度最大,所占據的比例為43.5%。
同時在大學生的就業過程中,不同專業下的帶動的不充分就業現象也突出,在CPA的分析中,專業因素的影響程度占據的比例為16.8%。特別在西部民族高校的就業過程中,會使得自身的民族特色充分顯現。
因此在文科生的不同專業中,西北民族大學的管理學院中的工商管理學專業的不充分就業率最高,最終就業率高達93.18%,而在初始狀態下的就業率則降低至52.27%,其中的差值達到40.91%,不充分就業現象明顯;在西南民族大學中工商管理學專業的初始就業率為88.0%,其擬合后的工作滿意程度為78.25%,其不充分就業的體現值為9.75%。可見西南民族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的不充分就業現象弱于西北民族大學。但是在西南民族大學的最低就業的文科專業--藏語言文學專業,就業率為66.67%,其最后的擬合值為不充分就業現象的體現值為11.67%。其西北民族大學中的不充分就業的體現值則為38.11%,明顯高于西南民族大學的不充分就業現狀,其不充分就業的最為明顯的工商管理專業的體現值也弱于西北民族大學。
大學生作為人才中一大重要的主流支柱,對于國家的積極發展尤為重要。大學生的畢業季中,國家需對其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以及時的飽和人才的輸出,及時的均衡勞動市場,過于追求表面的及時就業,而忽視大學生的充分就業,造成人才的流失。
在國家機制的市場運行中,國家自身的強制性使得文科生的不同專業就業情況不一,不充分就業突出。政府干預使得幼小型企業得以保護,而滋生出良好的生存環境,使得內部運行迅速,因此國家現階段的所需進行的保護企業不一,產生的就業者亦無法追求充分就業的均衡,到達有效資源利用的飽和狀態。
初涉社會就業中,大學生明顯處于弱勢,因而面對就業過程中的不平等對待無法及時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就業時,合同簽訂環節中學生因未進行專業的培訓,對其中的某些重要條款并未予以重視,從而使其自身合法權益受損,與其期待不符,嚴重偏離就業者的初始意愿,容易產生消極情緒,怠慢工作,形成資源浪費,產生虛假就業現象,實為不充分就業。
中國從原有的“精英教育”逐漸轉入“大眾教育”,從原有的就業人員不足,到如今的就業空間過溢狀態,因此社會的幫扶不可或缺。
隨著中國社會幫扶的實施過程中,就業問題得到解決的同時,自身的缺陷也不斷的暴露。首先自身的系統完善不足,缺乏著一定的靈活性,不能及時跟隨市場的腳步進行變化,使得學生的就業信息出現滯后狀態。其次,在社會的幫扶中,難以實現“一對一”的幫扶就業,出現大量大眾就業,忽視專業性人才的專業性就業,而刺激不充分就業者人數的攀升。
在不充分就業中,工作經驗缺乏者的不充分就業感知度明顯較高,其中不受制于專業因素的影響。運用主觀界定的不充分就業時,主要以管理學與心里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在文科專業的大學生中,在大學生中缺乏工作經驗的普遍現象下,更多的是出自于自身的虛假一致性偏差心理,與其現實不符,對其本身的定位過高,自我認知的不足從而導致不充分就業現象嚴重。因基于此虛假一致性偏差效應而就業者逐漸趨向于費爾德曼的相對剝奪理論,就業者感覺自身隨時處于不充分就業狀態,因而心理對其工作產生抵抗情緒,工作效率明顯下降 ,逐漸產生離職的想法,使得不充分就業率逐漸逼近極限,形成失業狀態。
首先,學校對于學生的就業的專業性指導不足,重注形式教育,缺乏其一定的實踐經驗,且就業指導僅作為一種職業介紹,無法及時為學生提供市場信息,更難以實現“一對一”專業性就業指導。其次根據上述的兩所高校的對比分析中,明顯可見高校間的綜合性水平的不一也會對于學生的就業產生正相關的影響,因而深入西北民族大學進行探索,其中在該校的教育設計過程中,一些課程與市場需求相脫節,沒能及時迎合市場所需,導致供需不均衡明顯,造成結構性矛盾,因此也導致文科下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充分就業不一。
面對國家的就業崗位不足時,國家應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對其創業者進行實際性鼓勵,同時支持學生的創業項目的落地實施,帶動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可引進不同區域不同特色的創業類比賽以激勵學生進行創新,同時將其高校間的信息充分交流,及時傳達,規避市場信息滯留。
對于學生初步進入社會中,對于自身的就業現狀無法進行及時的分析,自我感知效應未完全,因而建議學校建立相應的就業法律課堂,對于就業的現狀進行及時的了解。學校可利用法學相關的人力資源,讓其學生對其他專業意愿的公司的合同進行講解,并成立相應的組織進行咨詢,充分發揮學生的資源,讓其學生與企業得到雙贏效應。
面對文科的不同專業的不充分就業時,社會幫扶應積極發揮其效用,多多參與社會資源分配,及時發現自身不足,及時完善。同時應當對于社會中的困難就業者或者不充分就業者及時進行轉移性就業、自主創業、技能培訓、特困援助、就業服務等業務的實施,并對其進行“一對一”幫扶,將其就業問題一次性解決。
面對社會的進步,大學生的金錢價值觀與其現實顯得逐漸脫軌,不合時宜的就業價值觀現象嚴重的情況下,應當多進行就業,在大學中提前選擇實習以獲取更多的技能及時的適應社會。同時對于就業應當多余學校內部的就業部門做咨詢或者多與老師進行溝通交流,及時掌握市場的變化,保障就業的信息流通、及時、精準。
面對學生的不充分就業,學校應當及時做到就業咨詢,并且對于學生的就業咨詢不能淺于表面,應當盡力“一對一”輔導,將其就業信息及時告知學生。同時在對學校的學生舉行招聘會時,應考慮不同專業不同就業標準,而將學生帶到不同企業進行招聘,以免浪費時間而錯失就業機會。而在教育過程中,應當開設不同專業不同內容的就業指導課程,并非全校性公開課,讓其學生擁有相應的就業技能,隨時做好就業準備。
注釋:
①Feldman,D.C.,Leana,C.R.,Bolino,M.C.”Under employment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among reemployed executives”,Journal of Occu 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 Psychology,2002,Vol.75,No.4,PP.453-471.
②吳冰,廖慧詠.不充分就業研究述評與未來展望[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9(06):60-72
③李長風.不充分就業的國際標準定義及其測度[J].外國經濟與管理,1994(04):45-48
④該數據來源于西北民族大學中的《關于學校已開設本科專業進行分類統計的情況報告》中的附件一
⑤該數據來源于《西南民族大學 2017 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