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斯琪 長沙市麓山濱江實驗學校
前言:經濟學與財政學在內容以及研究目標上有所交叉,人們在學習過程中通常會混淆兩者之間的差別,甚至為混為一談。針對學習上的這一困惑和認知困難,筆者基于自身高中生有限的學習經驗和體會,談一談兩者之間的差別和相同點。
首先是基礎經濟學,它主要研究常規經濟活動的規律,針對某一經濟現象發生的過程和結果,并深度分析當時社會環境,推斷之所以會產生某經濟現象是因為某經濟活動引發的政治、文化事件。由此可見基礎經濟學的研究范圍較廣,除了常規的經濟知識外,還需要研究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
然后是財政學,它是基礎經濟學的子學科,前者的理論基礎來源于后者。這門學科的調查分析目標和范圍相對基礎經濟學來說較小,主要是基于政府主導的經濟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并分析某項政治、經濟法案可能對市場經濟的影響。此外,它的分析特點主張將經濟行為分為“公”、“私”兩個概念,并貫穿整個理論始終?;谶@個界定標準,決定哪些經濟行為交由政府去做,哪些交由人民去做,并且如何去做。由此可知,財政學的研究意義在于促進社會、國家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1]。
通過上文的介紹可知,財政學的方法論基礎主要來源于基礎經濟學,前者是后者的子學科。國內學者早期對財政學的認知和研究,常帶有“意識形態”色彩,認為財政學是資產階級政府基于自身政權穩固的目的,而展開理論研究,研究的對象和內容,處處體現其“私有化”色彩。而社會主義的財政學理論研究,則是基于辯證唯物主義,以馬克思主義及其衍生的經濟理論作為方法論基礎,強調通過研究和觀察揭示財政本質和職能,以及它的內在規律性。
首先從基礎經濟學的經濟行為主體來看,根據從事經濟活動的規律性,當現有的理論不能較好地解釋某個經濟現象,需要納入更多不同的哲學觀,進行更大范圍的價值判斷,由此建設經濟學分析框架,并提出了“經濟人”概念。基礎經濟學的誕生意義,以及它所處承擔的責任,主要對某個經濟目標和活動設置評價體系,在此框架下完成某個評價活動的評價,內化經濟分析目標。其次,利用構建起的經濟分析框架,根據已掌握的規律,假設某一經濟目標從開始到結束,引起怎樣的反應鏈。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就是解決生產力、生產管理以及解決上層建筑之間關系的理論或者說工具。新經濟制度的出現,就是進一步優化當前生產關系狀況。
經濟學牽涉多個變量觀察和計算目標,同時經過多個繁復環節,針對此情況需要相對統一的方法論,去解決論證過程的問題。這種方法論的本質,就是基于成本和收益兩個重點進行的計量,無論哪一種經濟學派都圍繞著付出多少(成本)、賺到多少(收益)來評價經濟理論的指標,并且根據后者來評價該理論的優劣[2]。
隨著社會環境以及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對于成本的界定也不局限于金錢,它還包括時間成本、制度成本,隨我國社會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還由此產生信息成本等概念。同時在收益的界定,也更加抽象化、非實體化。基于以上幾種情況,構建了基礎經濟學基本特征。
基礎經濟學為其子學科提供經濟分析評價體系,提供探索某一經濟活動的方法論,這種基礎經濟學提供的方法和理論支持,被稱之為“經濟學范式”。財政學作為基礎經濟學的子學科,同樣也沿用著后者所設定的研究前提和分析體系,針對財政經濟行為,采用基礎經濟學提供的變量價值分析框架和工具。
財政學與基礎經濟學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更專注于對財政制度,由此延伸開的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和研究。探究實施某項經濟制度能否達到既定目標,又或者如何改善當前經濟制度,實現某既定目標。通俗來講,我國“五年規劃”、“稅率調整”、“基礎設施投資”即是財政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盡管財政學借鑒或采用基礎經濟學的方法論,但并不意味著前者沒有獨立的方法論。財政學在具體實踐和運用階段,根據研究環境以及對象的變化,需要調整相關方法論以適應越來越多的變量。兩者在運用和實踐中,不斷產生新的方法論和研究思路,彼此都基于同一經濟背景。在研究內容和范圍上互有交叉,又能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彼此促進對方理論成熟和發展。與其他社會科學(哲學、藝術、文學)一樣,當兩個學科在研究范圍和對象越來越細化時,基礎經濟學與財政學之間的獨立性就更大。財政學又獨立形成新的學科,并隨著理論研究深入,完善其子學科,如稅收學就是財政學的子學科。
結論:綜合上述,基礎經濟學與財政學是子屬關系,兩者在研究內容、對象以及范圍上互有交叉和聯系,后者借鑒前者的方法論和價值分析框架,同時又根據實際需要和運用,呈現一定的獨立性。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它們解決不同經濟領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