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薇季 健,2李 瑤
(1.鹽城師范學院商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2.鹽城市金融研究院,江蘇 鹽城 224051)
近年來,隨著國家各項“三農”政策的提出及推進,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但是相較于城市而言,農村金融依然是我國金融體系中相對薄弱的一環,甚至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還存在著金融空白的問型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但農村是被傳統金融所排斥的區域,缺乏資金支持,如果僅僅依靠政府撥款和農民的積蓄很難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在提高農民收入和新農村建設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正確的把握影響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因素可以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讓更多的金融資源惠及鄉村地區,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進而讓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因此,研究和建立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強化農村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意識便具有重要意義。
鹽城市作為農業大市,農民共有580萬,占總人口的70%農民群眾的金融服務需求量很大。2014年初,在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的統一部署下,全市的農商行、農行、中行、建行、郵儲等銀行機構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建站工作,并卓有成效。截止2014年八月末,鹽城市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建成327家,覆蓋率達15.36%。全市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共發生小額取款9.5萬筆,業務金額3510.48萬元;轉賬7.41萬筆,總金額達6883.4萬元;公用事業繳費2.3萬筆,總金額達730.39萬元;進行小面額貨幣兌換515次,殘損幣兌換531次,有效預防和堵截假幣11次。除基礎的金融服務之外,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還為農民舉辦金融知識講座75次,發放宣傳資料3.24萬份,傳遞價值信息1萬余條,采集農戶信息2833戶,涉農人口惠及面積達87.12萬人。
目前,鹽城市農村金融機構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業務產品,降低客戶準入門檻,豐富擔保方式,逐漸增強弱擔保比例。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貸款、富農貸、陽光信貸、金農貸等貸款產品,擴大抵押物的范圍、增加授信額度、降低利率水平、增加風險補償度。郵儲銀行鹽城分行積極推動擔保公司介入、保險公司擔保、互助基金擔保等創新擔保方式的研究,目前確定的貸款擔保方式包括林權、水域經營權、設施農業建筑、農業機械、專業設備、農業訂單、農業補貼、應收賬款、農業保險、土地承包經營權等。郵儲銀行率先開展的船舶抵押貸款模式,解決了船民融資難、貸款難的問題,截止2016年上半年,船舶貸款已經突破1.3億元。東臺推動政銀保三方合作,通過合作信用擔保公司和財政資金,共擔風險。濱海、射陽、東臺通過和勞動保障部門合作,推出了再就業貸款,利用信貸支持,幫助下崗工人重新創業,放款量已經突破2000萬元。農行鹽城分行推出“龍頭公司+養殖戶+擔保公司”個人助業貸款模式,針對轄區內的特色農業品集群化種養殖的特點,通過合作當地政府、龍頭企業、大型產業基地以及產業協會展開批量營銷,為沿海漁場養殖基地、城郊特色蔬菜基地、觀賞花木種植基地等特色集群農業保駕護航。
1.農村居民信貸需求與供給不匹配。農村居民信貸需求旺盛,但金融供給狀況不容樂觀。目前,對于農村居民而言,存、取款、轉賬等金融服務雖然不如城市居民便捷,但門檻并不高。相比較而言,貸款服務可得性較低,也是農村居民較渴望的金融服務。近年來,鹽城市農村居民消費在收入中占比較高,高額的消費支出導致結余很少,只有較少分可用于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信貸需求明顯。但由于銀行借貸門檻較高,大多數農村居民只能選擇通過小農經濟或外出務工來維持生活,難以擺脫拮據的生活。
2.鄉村資金流失嚴重。農村居民在尋求金融服務的時候,會更愿意去農村信用社、農商行和農合社,但從鹽城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存貸比來看,雖然在上升,但總體水平較低,說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鄉村吸收的大量的存款卻未用于鄉村,而是流向其他商業銀行,資金流失嚴重。而其他商業性銀行也由于股東逐利性不愿意涉足風險較大的農村市場,更多的也是吸收外出打工者的存款,而未對應的為其提供貸款服務。
3.農村地區移動金融發展欠佳。目前,鹽城市農村地區的移動金融業務較前些年發展迅速,但是各方面的發展尚有不足。首先,移動金融在農村地區的覆蓋面積不足。農村地區的客戶基礎較差,文化程度不高,金融知識儲備甚少,對移動金融的接受程度偏低,對移動支付的安全性存在擔憂,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鹽城的商業銀行對農村地區的移動金融推廣還不夠重視,產品投放沒有針對性。第二,移動金融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移動金融的發展需要具有業務知識和技術能力一體的復合型人才,目前,鹽城地區移動金融的發展主要偏重技術部門,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經濟的迅速發展。
4.信用約束制度尚不完備。雖然鹽城部分的涉農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建立了農村信用檔案,但是這部分行動還不能完全形成覆蓋整個鹽城市農村地區居民信用狀況的數據庫,此外,涉農機構沒有建立起完整的信息共享機制,沒有統一的信用評價機制,各個涉農機構對農戶評級采用自己的評價機制,后期如果不同的涉農機構對農戶發放貸款需要重新進行評信、授信,重復勞動導致效率不高。
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脫貧攻堅階段,金融機構主要通過改善農村支付條件、提供小額扶貧貸款等方式加大普惠金融服務,體現金融企業價值觀。在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過程中,金融機構將通過消費金融創新,提供個性化、綜合化、創新化金融服務,帶來消費信貸、移動支付、理財投資等諸多重大發展機遇,分享到鄉村振興帶來的巨大紅利,加快形成新時代轉型發展的新動能。
增加農業農村資金投入,一是要廣辟來源、多措并舉,配置公共資源優先向“三農”傾斜。二是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理念貫穿于鄉村規劃制訂過程和有關政策制定全過程。三是把發展普惠金融的重點放到農村,加強對鄉村振興的金融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鄉村振興。四是注重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繼續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和扶持力度,加大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對農業發展、農村改革的轉移支付,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財力保障。
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以農村土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為契機,促進農村土地的流轉和收益。創新農村金融政策,推動金融資本向農村流動。推動城鎮化過程中企業創造和積累的資本下沉到農村,推動企業下鄉。推動科技、管理、勞動力等要素下鄉。深化戶籍、醫療和社會保險、就業創業等制度改革和創新,促進人才自由流動,尤其是激勵和吸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發展農村“歸雁經濟”。
良好的信用環境是普惠金融發展的根基。因此,社會征信體系的健全就變得尤為重要,各相關金融機構的信貸數據雖還不十分完備,但在此基礎上仍舊要繼續完善信貸數據,再依托大數據,把客戶的所有交易信息和消費信息等進行整合,此來建立并完善個人和企業的信用信息檔案,巧實社會征信體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