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夢如 胡 穎
(揚州大學商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作為一個新型環保課題,衣服回收再利用是目前各國資源回收利用的重點項目。據官方統計。在我國每年有2600萬噸左右舊衣物被當做一般垃圾扔掉,舊衣物的回收再利用有很大的發展前景。自改革開放以來,與經濟發展迅速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有數據顯示,遭丟棄的廢舊衣物中,可重新利用率高達95%。
舊衣物是丟還是留是生活中的一個難題,近年來身邊出現的舊衣回收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途徑,但回收箱能否達到其預期目標、解決資源浪費問題,以及該受到何監管是許多市民的關注點。
2017年3月-4月期間,筆者以文獻研究法為主、輔以個案訪談對揚州市廣陵區、邗江區、江都區共計10個社區的舊衣回收箱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獲得與總結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希望探尋適合于揚州市的舊衣回收箱運行模式并初步提出一些相關建議。
居民對于舊衣回收箱的認識分析,可以分為認知和認同兩個維度進行思考。一是認知層面,社區居民對于準備投放的舊衣是否需要進行處理、舊衣回收箱的性質、舊衣投放后的具體流向等問題,充分了解的分別占調查人數的14.29%、15.3%、9.2%。社區居民對于舊衣回收箱的認知還是淺層的,只知道“廢舊衣物可以用來做好事回收”。二是認同層面,社區居民對于自身愿意投放舊衣、推薦周圍人使用舊衣回收箱的占比為79.87%和76.96%。需要注意的是,在調查中發現,對于舊衣回收箱,社區居民投放的意愿大,但是沒有行為的自主實踐性。對于從未投放過衣物的社區居民占42.13%。總的來說,社區居民對于舊衣回收箱是處于不了解但愿意支持的態度,這對舊衣回收箱的今后運行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在揚州市,常見的舊衣回收箱上都印著“依舊愛”的字樣,該回收箱是由江蘇金業物資再生回收公司在2015年5月與揚州市政府多家局級單位合作共同推出的環保項目產品。
據了解,“依舊愛”項目共在揚州市區投放了1300余只舊衣回收箱,遍布揚城各小區。投放至今,回收箱運行狀況良好。“總體上上一周要清理一次回收箱,換季時期衣物多的情況下,一個月能達到五六萬件。”依舊愛公益環保組負責人謝慶龍介紹到,“三年下來已經回收100多萬件舊衣,生產了大批的保溫棉等產品。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既幫居民清理了積壓的舊衣服,也實現了資源環保再用。”
在舊衣物的進一步處理上,“依舊愛”項目組采用捐贈與再加工相結合的方式。進入分揀車間是舊衣服回收后的第一道工序,分揀出八成新以上衣物進行清洗、消毒等多道工序,最后入庫。“依舊愛”通過慈善組織、志愿者等渠道將八成新以上的衣服送給城區的敬老院以及周邊地區的貧困家庭。未達到捐贈標準的衣服會被分解加工成無紡布、棉紗等原料。目前,廢舊衣物生產的產品主要有三類:土工布保溫棉、由碎布料制成的拖把、其他用途的顆粒物。
1.法律監管漏洞。以揚州市為例,目前地方政府對舊衣回收的相關法律條例空缺。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規章指導及具體監管措施,相關組織、企業在舊衣回收時往往根據自身的規章來進行,處理舊衣過程中透明度低,無法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在法律缺失和高額利益的驅動下,非法回收、流轉的情況時有發生。少數舊衣回收公司會打著慈善環保的旗號,對二手衣物進行利益販賣。如何為舊衣回收營造健康且規范的法律環境,是政府需要思考的。
2.缺乏統一標準。回收衣物衛生是否達標,標準又是什么?舊衣回收往往傾向于全部交由社會企業進行處理,而不同的企業往往有不同的操作標準。缺乏統一的市場準入標準,很容易造成惡意競爭。在此過程中政府制定標準環節的缺失,反映為政府角色的缺位。缺失合理規范的運行機制,必然會降低民眾的認同度,最終加深城市推進舊衣回收的難度。
1.缺乏有效的捐贈途徑。雖然舊衣回收箱內分揀出來的衣物要經過重重挑選才能最終成為可捐贈衣物,但在捐贈時還會遇到很多難題。
(1)信息溝通不暢。舊衣回收箱的運行主體主要把這些舊衣物捐給當地的敬老院和周邊貧困家庭,但由于地區因素,貧富水平較為接近,周邊的敬老院和貧困家庭并不急缺衣物,因此他們的考慮因素往往很多,甚至不愿意接受舊衣物。而我國仍有很多仍處貧困狀態的兒童甚至成人缺少衣物,因為信息溝通不暢他們卻得不到這個被捐贈的機會。
此外,無論是敬老院還是貧困家庭,在與舊衣回收箱運行主體接觸時,他們無法確保衣物來源以及舊衣物是否攜帶病菌,往往不敢貿然接受。
(2)舊衣物類型限制。大批舊衣物閑置的主要原因在于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購置新衣的能力提升,淘汰舊衣服的節奏也越來越快。但舊衣回收箱所回收的舊衣主要集中于流行女裝和童裝,老人或者是貧困家庭很少能夠接受流行女裝,從而出現捐贈無門的情況。
2.舊衣物處理技術單一落后,回收成本高。據了解,很多舊衣回收箱的運行主體(包括企業、公益組織等)的舊衣物處理技術有限。一方面舊衣物分揀主要采用人工手段,在消毒處理上仍以人工漂洗消毒為主,既提高了回收過程中的成本,也難保證分揀消毒的效果。另一方面回收來的廢舊衣物中混紡織物占絕大多數,目前國內的加工技術對于分解羊毛、棉纖維和化纖纖維仍存在不足,只能生產出低值的紡織品,如道路布、加熱毯、氈布等,遠遠無法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優化。
針對現狀,政府應結合實際制定相關的法律和統一標準,形成以法律為依據,協調運行的舊衣回收網絡,有效解決缺乏舊衣回收標準及有效監測管理的問題。政府在整個流程中,以標準為模本,嚴格把關舊衣回收的每一步。
同時,加大對于社會群眾文明素質的教育,積極扶持舊衣回收機構,通過教育低年齡階層影響高年齡階層,使得整個社會的文明素質得到提升并在稅收、補貼方面給予企業方便,協助其站穩腳跟、迅速成長,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舊衣回收等環保行為的實踐。可以借鑒上海市“綠色賬戶”的運行模式,將積分兌換機制引入舊衣回收之中。地方政府對參與舊衣回收項目的企業實行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優惠,由企業來為居民提供積分兌換的實物獎品,在調動企業和居民的積極性的同時,提高社會資源利用率。
1.與政府、慈善部門合作,暢通溝通途徑。針對舊衣物“捐贈無門”的難題,舊衣回收箱運行主體的首要舉措是與政府以及紅十字會等部門合作,努力拓寬捐贈渠道,不只是將捐贈對象局限于本地和周邊地區。企業和公益組織本身的信息是有限的,如果與政府或紅十字會等慈善部門形成合作,可以通過他們的信息渠道了解真正需要舊衣物的人群,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再有,由于政府本身對舊衣回收箱的運行企業可以實施監管,受捐者在政府這個“中間人”的擔保下,可以了解到舊衣物的來源和處理過程,更加安心地接受。
2.積極引進先進的舊衣物處理技術。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把垃圾資源化是舊衣回收箱的主要目標。在舊衣物分揀以及消毒時可以以技術手段代替人工分揀消毒,目前很多企業和公益組織不采用技術手段的原因是舊衣物處理量有限,可以通過同行業的企業與公益組織,從而形成集約化效應,共同引進先進的技術手段處理舊衣物,從而適當降低回收成本。
總體來說,我國的舊衣服回收還處于初步階段,舊衣回收箱的運行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國外許多成熟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如日本帝人公司的新型聚酯纖維完全回收技術,可將回收的舊西服生產出可循環利用的新面料。我們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國外的技術擇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