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奮
摘 要:河道水生態惡化有降雨量不足、水系不通、河道自身生態缺陷等自然因素原因,但更為主要的還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其成因概括起來可總結為“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關鍵在排口”,在河道水生態治理策略上,應遵循“控源—截污—治水—生態恢復”的總體思路,按照“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活水循環,清水補給,水質凈化,生態修復”的技術路線去進行生態治理。
關鍵詞:河道治理;控源截污;水生態文明
1 引言
當前滕州市正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現代產業強市、生態文化名城”的發展定位,為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富裕美麗文明新滕州”而不懈努力,其中水生態文明是文明城市建設的關鍵任務。文章結合滕州市水生態現狀,從加強河道水生態治理,進而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進行了探討。
2 基本情況
滕州市水資源豐富,總儲量6.5億立方米,是我國北方的富水區,具有良好的水生態基礎。境內擁有大小河流近百條,其中流域面積在20平方公里的有22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6條,主要河道有城河、郭河、界河、北沙河、薛河、小蘇河、小魏河、小龍河等。境內河流屬淮河流域、京杭大運河水系,大都發源于市東、北部的山丘地帶,由東北流向西南,注入微山湖。當前,隨著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持續增長,各水源已基本取用飽和,同時由于部分河道污染嚴重,現有水資源已無法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用水需求,水生態環境脆弱已然成為制約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
3 河道水生態惡化原因分析
河道水生態惡化有降雨量不足、水系不通、河道自身的生態缺陷等自然因素影響,但更為嚴重的是人為因素的影響,特別是企業污水排放、農業面源污染、及群眾環境意識淡薄等,都加劇了河道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概括起來可總結為“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關鍵在排口”。
3.1污染的根源在岸上
河道中的污染不會憑空而來,其根源是來自岸上的污染點源,主要是河流沿岸的企業、村居向河內直排污水。近期在我市開展的水污染調查防治工作中發現:部分河道污染嚴重,垃圾遍布;有些河段有企業私設暗管向河內直排污水、有的企業水處理技術不成熟,工業廢水治理不達標;部分企業為降低成本,擅自停止治理設備的運轉、部分企業生產規模擴大后,原來的污水處理設備設施未能及時配套建設;更有部分企業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違法排放,造成水體嚴重污染。
3.2污水管網配套不完善
由于城市建設飛速發展,規劃建設管理相對滯后,導致城市污水管網歷史欠賬較多,城區很多地方管網缺失、破損,導致污水進入河道,致使河水氮磷超標。這些現象表明我市市區還缺乏完善的配套污水管網,在鄉鎮、村居污水管網配套不完善的現象更加突出。管網不完善也是我市河流斷面水質超標的另一主要原因。
3.3河道自凈能力不足
河道內的水量決定水體的自凈能力,足夠的水面率與水體容量既是排澇行洪、通航供水的需求,同時又是水分、空氣、能量交換流通的必要條件。但由于我市境內河流均為山洪季節性河流,河道比降較陡,洪水來勢猛、流速快、沖刷力強,但洪水歷時短,汛期大量河水被白白流掉,汛后枯水期缺少客水補充,絕大多數河道都處于斷流狀態,河道的自凈能力嚴重不足,從而也導致了河流斷面水質超標。
4 河道水生態治理的建議
河道生態治理堅持從源頭治理才是根本,源頭不治污,河道水體凈化改善將成為“鏡中花”“水中月”,在治理策略上,應遵循“控源—截污—治水—生態恢復”的總體思路,按照“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活水循環,清水補給,水質凈化,生態修復”的基本技術路線去進行。
4.1控源截污是水污染治理最有效的工程措施
污染物不會憑空產生,河道水污染防治根本的是要控制源頭排污。我市現實中很多小散亂企業偷排偷倒,河道沿線村居向河內亂倒亂排,導致了河水受到污染。加之截污納管設施的設置不合理、城市排水管網建設標準不一、管網錯接或混接、運行維護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都使得“控源截污”這一核心措施不能發揮其高效作用。當務之急必須先解決控源截污的問題,阻止超標污水未經處理直接進入河道或市政管網,減緩治污壓力。
4.2建設配套完善的污水管網體系
要多元化籌措資金,通過積極對上爭取,在完成城區污水管網建設后,繼續加大鄉鎮、村居的資金投入,力爭早日規劃建設完善流經工業園區的郭河南、北支沿河兩岸污水收集管網及污水處理廠,將沿河兩岸工業園區污水收集處理后達標排放,解決污水直排入河問題。
4.3實施河庫湖水系連網工程,恢復河道徑流和水體自凈能力
綜合實施“五河(庫)一湖”六大流域綜合整治和水系生態建設,實施河庫湖水系連網工程,形成河河相連、河庫相連、河湖相連、聯合調度的現代水網體系。制定生態補水配置方案,適時對河道實施生態補水,通過增大河道流量流速來稀釋河流水體污染物,實現水體有序流動,活水循環,恢復河道徑流提升水體自凈功能。
4.4專管與群管相結合,積極構建長效的管理機制
水生態治理并不是一項一蹴而就的事情,既要開展控源、截污、減排和生態修復的工程,又要堅持專管與群管相結合相結合,建立長效經營管理機制。要堅持推行行政首長負責的“河長制”,形成市級包河道,鄉鎮包河段、村級包涵閘、路口的三級包保責任制,對河道的生命健康負總責。要通過宣傳有關河道法律法規和管護常識,增強群眾管河護河意識,使廣大群眾更加自覺地珍愛河道,保護河道生態,形成專管與群管相結合,構建長效管理機制。
5 結語
河道水生態治理及修復工作應以控源截污、改善水體環境、恢復河道生態、創造人水和諧的濱河景觀為目標,以提升河道水生態環境的修復功能為原則,通過加快實施“一河碧水、兩岸景色”生態河道建設,推進科學治理、綜合治理,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為建設“宜居宜業富裕美麗文明新滕州”提供強大的水利支撐和水生態保障。
參考文獻
[1] 董哲仁等.河流生態修復;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11
[2] 季樹勛.生態修復技術在城市污染河道治理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08.(2)
[3] 汪松年.上海水生態修復實例調查[J].水利規劃與設計;200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