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容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從2009各年大銀行被銀監會下令不得向在校學生發行信用卡后,許多網絡貸款平臺均瞄準了在校大學生的巨大消費潛力,在利益的驅動下搶灘高校學生市場。結果最近兩年關于“校園貸”的問題頻發,針對這些問題,2016年4月,教育部與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機制和實時預警機制,同時,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應對處置機制。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又出臺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整改校園貸問題。2017年4月,銀監會印發了《中國銀監會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將不具備還款能力的借款人納入營銷范圍,禁止向未滿18歲的在校大學生提供網貸服務,不得進行虛假欺詐宣傳和銷售,不得通過各種方式變相發放高利貸。2017年6月28日,銀監會、教育部和人社部聯合發文,要求從事校園貸業務的網貸平臺一律暫停新業務,對現有的存量校園貸,制定整改計劃,明確退出時間表;明確未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同時鼓勵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進一步針對大學生合理需求研發產品。對于網絡公司開發的各類“校園貸”產品所出現的問題,誠然有各貸款平臺審查不嚴、一味追求利益而使風險控制形如虛設等原因,但也不能忽視監管機構對貸款平臺監管的不力以及學生自身較大的消費欲望和較弱的風險承擔能力等原因。叫停網絡平臺的“校園貸”,鼓勵銀行等持證金融機構開發針對高校學生的貸款類產品能否一勞永逸的解決最近兩年的“校園貸”問題,網絡平臺是否再也無法涉足校園,校園內是否不會產生類似“校園貸”的線下業務,筆者無法給出絕對肯定的答案。且筆者認為,學生的消費潛力客觀存在,無法扼殺。目前的暫停或許只是在監管手段不到位的情況下的一種短期策略。在這種情況下,高校不應認為“校園貸”問題已經解決或今后不會存在,因為學生的消費欲望一旦喚醒很難打住,而對在校大學生的貸款業務也給不少的貸款平臺帶來了客觀的利益,即使被明令禁止,也難以真正被杜絕,轉移為線下的各種形式繼續進行高校的校園貸業務也并非不可能。而且,在文件中也使用的是“暫停”一次,并非今后絕不會有。就在被叫停的第六天,陜西又有三名高校男生因校園貸問題自縊,生前疑似受到放貸人的脅迫。所以形式依然嚴峻,高校應抓住目前難得的“休戰期”,深入研究校園貸款問題并制定相應對策,筆者認為有效的疏導、事前的風險防范對于高校及大學生十分重要,除文件中強調的高校應采取的措施外,本文將在教育與法律規定結合的基礎上,對學校的應對策略進行細化。
學校無疑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提到育人,主要是對德的教育。應對在校大學生可能產生的貸款問題,不應忽視德育的作用。
縱觀之前各網絡貸款平臺的宣傳,諸如“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輕松享受高品質生活”等鼓動大學生超前消費的言論屢見不鮮。這種使用誘導性的語言和手法的宣傳,只考慮到利益,而沒有考慮到大學生身心并未完全成熟、對風險考慮不周的現實,再加上大學生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消費欲望較強,導致大學生過度提前消費甚至不良消費,往往會導致悲劇的發生。面對這種情況,學校應該在教學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目前我國的高校中均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相關課程,授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有意識的增加現階段大學生的思想上易出現波動的內容,比如關于消費觀念。消費觀其實是人生價值觀的一種,人生觀、價值觀是高效思想道德課程的側重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與其大而化之的講述人生觀,不如結合實際,從當下的問題著手,從現實的案例出發,讓“量入為出、適度消費、理性消費”的理念代替過度超前消費的理念,讓學生繃緊“天上掉的餡餅很可能就是陷阱”這根弦,引導學生建立樸素的、適度超前消費的觀念。
在互聯網時代,學生接觸的信息五花八門,受到的影響也較大,特別是現在互聯網上出現的一些所謂的知名人士、微博大V等人的言論,其中的不少人宣傳“花錢是美德”“花錢是投資”“年輕時不對自己好一點,年老了想好也沒有用”“年輕人要學會花明天的錢”等關于花錢的言論,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要花錢的想法。大學生的生活費有限,而消費品不停更新換代,一旦接觸到了網絡貸款平臺,很難抵擋住誘惑。
針對這種情況,學校的教師、宣傳部門應與時俱進,從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中搜尋對學生有利的言論,同樣引用知名人士、網絡大V的積極向上的言論,這種對于大學生來說不空泛,不只是大話,容易接受。與其讓校園中充斥著網絡貸款平臺鼓動消費的廣告內容,不如將這些有利言論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張貼于校園中,一點一滴的影響學生的消費想法。
高校的學生正處在青春期,不僅有著青春期的迷茫,且易沖動易受影響,對于在校生活如何度過很多學生特別是剛入學的大學生往往一頭霧水,沒有明確的目標。且從被家長嚴格管制的高中到管理相對松散的大學校園,大學生們的自由支配時間突然增多。如何利用這突然多出來的時間,需要學校組織各類活動,豐富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對大學生進行正面有效的引導。
學習可以開展關于正確對待青春、正確對待校園生活的各類講座,團委可以組織讓學生自己深度參與的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活動,以當代大學生該有怎樣的面貌、青春的意義在于什么、應建立怎樣的消費觀等切入點,不僅可以保證日常教學的效果,而且讓學生切實理解艱苦奮斗的作風在當下該如何堅持,怎樣的青春尤顯珍貴。
“校園貸”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涉及到不少的法律關系。但目前的情況是,不僅大學生中普遍存在法律知識缺乏的問題,即使是學校本身,在發現這類問題是也很少會從法律的角度進行思考、解決。而隨著“校園貸”問題的不斷曝出,我們發現大學生不僅成為受害者,甚至有因不懂法而參與其中成為幫兇。比如幫助網絡貸款平臺向同學催債而觸犯刑法,觸犯的罪名包括強迫交易罪、非法拘禁罪、敲詐勒索罪等。所以,學校要重視在應對“校園貸”問題中法律的巨大作用,要改變“和稀泥”的態度和藏著掖著的做法,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使學生明白其中的風險,避免產生嚴重的后果。
根據教育部的要求,目前,各高校普遍聘請法律顧問,但在法律顧問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式上各有不同,也未形成完善的制度,筆者認為,治理大學生貸款問題,應充分發揮法律顧問的作用。可采取法律顧問每周一天在學校值班,接受學生的咨詢的方式,或由法律顧問搜集材料,以講座等方式進行法律宣傳,將校園內的貸款問題相關的法律內容、法律規定等搜集成冊,提出建議和對策,向學生發放,同時將法律顧問的工作內容常態化、制度化。
很多大學生在向網絡貸款平臺借款時,對可能產生的法律風險認識不足,以為真的如同平臺所宣傳的“輕松借,自由還”,等到還款日來臨,才發現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即使此時發現了問題,該如何應對大學生們仍普遍欠缺法律知識,以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不僅毀了學業,人生也受到影響。故高校應緊跟時代步伐,開設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法律課程,就之前的“校園貸”而言,涉及的主要法律問題包括:借款前的信息填寫,有無涉及到泄露他人隱私;借款過程中涉及的民間借貸問題,包括借款方式、利息的計算、歸還時間,以及借款過程中所謂的服務費問題;還款過程中催討方式是否合法,如果幫助催討借款,使用方式不當會產生的法律問題,包括觸犯刑法的相關罪名等。
學校的課程中普遍受大學生歡迎的是言之有物的課程,是能抓住時代熱點并能以實際的案例來進行說理過程的課程。對于法律問題,走在實務前沿的無疑是每天從事法律工作的法官、律師。與專門從事教學的教師們不同,法官和律師開展講座一是緊跟實務,貼近實踐,二是這種講座的開展主要以實際案例作為支撐,案例中的人物要么與大學生關系緊密,要么本身就是在校大學生,生活軌跡類似,想法比較一致,以類似案例來告誡大學生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且法官和律師長期從事法律工作,對其中的風險把控能力較好,也更容易向學生講解。
針對校園貸款的問題,據筆者所了解,已經有現實的案例,包括民間借貸、觸犯刑法的強迫交易罪、非法拘禁罪等,參與辦理類似案件的法官和律師有著切身的體會,也更能將其中的問題講解清楚。而且這類案件一般媒體比較關注,校方也容易獲得相關信息。一旦發現轄區內或附近轄區內有類似案件發生,學校可以與審理案件的法院聯系,在法院開庭審理時組織學生前往旁聽。法院本身也負有法治宣傳的責任,一般的法院也都有與學校合作進行法治教育的習慣,經常會有公眾開放日的活動。讓學生到法庭去,感受到法律的嚴肅性,感受法庭的莊嚴,無形中也是加深對守法的認識。
對于某些因涉及校園貸問題而觸犯刑法,被法院判決后到監獄服刑的人員,學校也可與監獄溝通,組織學生到監獄開展法治教育,讓服刑人員現身說法,親臨其景,會讓學生更懂得自由、守法的重要性。而且從服刑人員的現身說法中,也能讓學生明白他們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深淵,教育學生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底線不能碰觸。
這里強調的是校方要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一旦發現自己的大學生因校園貸問題產生了麻煩,首先不應過于責備或聯系家長息事寧人,應讓法律顧問介入,弄清楚其中的法律問題,保護學生在法律的范圍內解決事情。合法借的款項、利息,該歸還建議學生和家長歸還。如果網絡貸款平臺方采取不法的手段,該報警的建議報警,該由法院處理的就到法院訴訟。此前的網絡貸款平臺之所以不注重風險把控而大肆擴張,就是掌握了一旦發生問題,學生、家長、學校容易為了盡快解決事情而不會據理力爭的心理,認為催討不成問題,一旦學生、家長、學校拿起了法律的武器,也可使各網絡貸款平臺審慎對待學生的申請,真正進行風險的把控,形成各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而且在目前網絡貸款平臺被叫停校園貸款業務的情況下,如學校發現有的平臺只是從線上轉移到了線下或者以其他更隱蔽的形式繼續發展校園貸款業務,應及時向監管部門、教育主管部門反饋,以便監管部門及時處理。
目前雖然網絡貸款平臺被叫停,但在現實中是否轉移到了線下,首先各高校應該進行摸排,可以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向學生發放,了解本校學生的貸款方式和平臺,此后學校的法律顧問或者法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平時多加注意,一旦發現出現問題,及時向學生提示。同時,對因校園貸款引發的案件也要及時跟進,搜集信息并廣泛宣傳,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咨詢,在進行借貸時也會更加小心。
從此前曝出的“校園貸”的問題來看,一般學生在向網絡平臺借貸時均不會提前向家長或學校的老師說明,等到家長或學校知悉時問題大多比較嚴重,這個時候再介入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所以,注重與學生、家長間的互動,及時掌握學生動態,在源頭進行把關,是學校能做到也應該做的事情。
學生間交流無壓力、無負擔,更容易了解到真實情況,對于消費想法,在日常的溝通中容易流露。而且,對于不必要的消費欲望,由同齡人來勸說往往比老師、家長的勸說更有效。所以,由班干部或寢室長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多稍加留意這樣的信息,在同學將要發生借貸時及時向老師反饋信息,老師能及時掌握到情況,可以判斷是否需要介入以及介入的方式、深度。
雖然大學生活比之前的學習生涯要自由許多,教師承擔的工作強度、工作內容和方式也不同,但大學也不是完全放養,輔導員或者高職高專類學校設立的班主任應該負擔起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責任。高校可以根據情況建立類似制度,輔導員或班主任可定期不定期與班級內、年紀內的學生集體談心或個別約談。當然,大學生要求自主自由的心態不能忽視,輔導員或班主任在進行談心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對學生的想法橫加干涉或指責,即使是發現了學生存在的問題,也應該用科學的方式、用知識來說服學生。
到了大學階段,一般學生離家較遠,在教育中家長感到鞭長莫及,對學生的關注度也慢慢下降,自己的孩子在大學中的實際生活了解甚少,而學生本人覺得終于脫離了父母的管制,與家長的溝通也往往不夠。有的家長不清楚學生在大學生活所需的大致費用,在生活費的支付難免過多或過少,而如果過少,無疑會激發學生的借貸想法。所以,如果輔導員或班主任可以與家長保持一定的聯系,家長的困惑也能得到解答,老師不僅可以對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有所了解,也可以建議家長在能力范圍內給予大學生當地生活水平相當的費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借貸的想法。對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有所了解后,可以使學校更有針對性的對學生提供幫助,在審核學生的借貸事宜時也更能有的放矢。一旦發現學生在借貸中出現問題,可以高效的與家長取得聯系,商量對策。
前述三點有的側重預防,有的側重事后的跟進解決方法,但真正解決校園貸問題,根本還是要采取多種途徑正視并且切實解決大學生的需求,才可以避免大學生走上盲目網絡貸款這條小路。
針對家庭經濟狀況不好,需要解決生存問題的學生,高校的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儉學等制度應真正發揮作用,在實際操作中重要的是摸清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將助學類資金發放到真正有需要的學生手中。
當代的大學生已經不同于上世紀的大學生,在創業上的想法和需求比之前要旺盛很多,對于擁有創業計劃的學生,我們應該以鼓勵為主,畢竟,創新是國家的未來。所以,在學生有創業想法的時候,我們的學校以及老師不應審核過嚴,不應打壓學生的創業想法,應該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幫助其分析其創業計劃的不足和風險,在進行經驗的告知基礎上,應幫助學生取得相應的創業資金。不然,很可能學生有了創業想法,但因擔心老師和學校的不支持,而自己私下進行借貸。
高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門應注意與銀行合作,為學生爭取低風險、低利息的消費類貸款。在目前銀監會等機構叫停網絡平臺的貸款業務,鼓勵商業銀行及政策性銀行針對大學生開發相應貸款產品的大環境下,高校與銀行的合作迎來新的契機。不僅如此,學校也應對消費類貸款的數額應與銀行一起進行控制,不應發放過大數額的、明顯超出學生承擔范圍的消費類貸款,對貸款的具體用途也要與學生進行溝通,過于超前的超出自身能力范圍的消費傾向應及時勸說學生打消。對于助學貸款類項目,高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門應與當地的企業合作,爭取企業為學生的生活類、創業類貸款提供貼息,可以設立一些企業貼息的項目,對于企業本身也是一種榮譽。一些大的企業對這樣的項目并不抗拒,也等于用支付利息的方式無形中為企業擴大正面影響。
正因“校園貸”問題來勢洶洶,波及范圍較廣,對牽涉的學生影響較大,導致了目前被監管機構叫停的現狀。然而是否銀行等金融機構進駐校園后不會產生類似的問題,誰也無法保證,所以,高校應在對學生的貸款行為進行詳細研究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制定相應對策,才是對學生真正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