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應勝
(中國人民銀行保山市中心支行,云南 保山 678000)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快了農業經濟發展步伐,通過以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為切入點,推動農業經濟提質增效,農村經濟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但與此同時,農業經濟發展正面臨著新的困境,主要表現在鄉村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鄉村發展整體水平亟待提升。面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問題,我國做出了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并對戰略的實施做出了具體要求,主要涉及到鄉村的生產發展、生態建設、精神面貌、社會治理、生活狀態等五個領域。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于我國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現代農業以及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金融如何找準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切入點,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形成有效支撐,切實發揮出金融支持的保障作用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2018年,中央出臺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的一號文件,該文件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做了全面部署。目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農村人口對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求會越來越迫切。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即使城鎮化速度逐步加快,到2030年-2035年期間,仍有將近4億的農民,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農村依舊是我國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最后陣地。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既是我國從解決城鄉差別、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城鄉統籌一體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對經濟戰略的實施起著資源配置的關鍵作用,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金融能夠提供有效支持,金融業可通過金融體制改革、信貸資金投入以及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等方面為突破口,加大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其突破口在于加大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產品,提高鄉村金融服務水平,從而帶動調整優化農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布局結構,著重解決涉農金融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引導金融機構優金融資源配置,對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做到重點支持,并在農村地區不斷拓展和延伸農村金融服功能,形成全覆蓋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鄉村衰落是一個嚴峻的客觀事實,改革開放促進了我國經濟增長,但同時也改變了我國的社會結構,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農民工現象稱為我國獨特的一種經濟現象,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青壯年勞動力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勞動力向東南沿海聚集的過程,也正是中西部農村走向衰落的過程,貧困村、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兒童村……已成為當下我國(尤其是中西部)廣大農村不爭的客觀事實。據住建部統計數據顯示:1978-2012年,我國行政村總數從69萬個減少到58.8萬個,自然村總數從1984年的420萬個減少到2012年的267萬個,年均減少5.5萬個。鄉村衰落的最重要特征是農業基礎設施荒廢、農業產業難興、農村與城市差距越來越大。但隨著“城鎮化”和“現代化”概念的提出,我國鄉村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遷,鄉土文化的重要性逐漸被忽略,傳統鄉土文化的地位似乎岌岌可危。在這樣的背景下,重塑鄉村文化形象,樹立鄉村發展理念,實現鄉村振興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在發展農村經濟,實現鄉村振興方面,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如何實施鄉村振興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如:提出“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小鎮建設”等,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初步探索與實踐。其中: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其目的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最早是由浙江安吉縣提出的“中國美麗鄉村”計劃,而安吉縣的美麗鄉村建設已成為了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新理念;特色小鎮建設其本質是要發展具有特色優勢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信息產業、先進制造、民俗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鎮。目前,國家相關部委已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將培育1000個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明確了特色小鎮開發的要求與其開發模式的類型,其目的是要保護獨特風貌、挖掘文化內涵、彰顯鄉愁特色。“田園綜合體”試點主要是指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通過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平臺、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業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目前,我國已在河北、山西、內蒙古、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云南、陜西、甘肅18個省份開展了試點工作。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以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為突破口,不斷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產品和服務方式、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多元化,為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夯實了基礎。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金融機構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所提出的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的要求,積極拓展涉農信貸業務領域,有效增加“三農”信貸投入,不斷加大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有效滿足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金融服務需求。截止2017年末,我國農村地區貸款余額25.1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3%,增速同比提高了2.8個百分點,當年新增農村地區貸款2.5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多增6060億元;農業貸款余額3.9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7%,增速同比高出1.5個百分點,當年新增農村地區貸款2187億元,較上報同期多增394億元。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其目的就是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在這一戰略背景下,金融機構應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持力度,通過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有力支持。各金融機構應根據農業轉型升級的要關要求,在加大對傳統農產業信貸支持的基礎上,加大對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將更多的信貸資金投向強化農業物資裝備、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等現代農業領域。截止2017年末,我國農村企業及各類組織貸款余額17.03萬億元,比年初增長1.51萬億元,同比增長6.97%;城市涉農貸款余額5.81萬億元,比年初增長0.54萬億元,同比增長11.30%。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加大對三農信貸支持的過程中,充分結合自身業務特點,根據農村經濟發展對信貸資金的需要,通過創新涉農貸款方式、優化貸款流程,不斷推進農村金融服務產品創新,對農業經濟發展形成了有力支持。目前,我國正穩步推進農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抵押權抵押貸款試點,在全國范圍內,已有67個貧困地區試點縣的農村資產得到有效利用,拓寬了農產業貸款擔保抵押范圍,為農業經濟發展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同時,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結合地區農產業發展實際以及農業項目融資需求,在部分地區創新推出了農機具抵押、林權抵押、應收賬款質押等涉農貸款業務,各金融機構在此基礎上,通過設立涉農信貸業務部門、簡化貸款審批發放流程,延長貸款期限等方式,為地區特色農產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服務。
近年來,我國以農村支付體系建設為突破口,通過加強農村金融網點建設、推廣新型金融服務工具、創新服務模式等方式,加快了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擴大了農村金融服務范圍,提升了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目前,我國農村支付體系網絡已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各金融機構積極推廣網絡支付、手機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并以此為契機,創新推出了銀行卡助農取款和農民工銀行卡等特色農村金融服務產品。截止2017年末,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網點數量達到了12.6萬個,農村地區累計開立單位銀行結算賬戶1966.5萬戶,增長7.9%,個人銀行結算賬戶39.7億戶,增長11.4%;農村地區手機銀行開通數累計5.2億戶,當年新增1.4億戶;網上銀行開通數累計5.3億戶,當年新增1.0億戶。
當前,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金融服務水平和滲透率總體偏低。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加劇了銀行競爭,由于農村地區市場份額較小、同業競爭激烈導致利潤空間縮窄,國有銀行紛紛將農村金融網點撤銷或合并。目前各縣級地區主要以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郵儲銀行作為支農主力軍,農村金融服務缺失和布局空白現象明顯;同時我國部分農村地區以山區地形為主,人口雜居分散,經濟貿易聚積區、農村集市和邊民互市區域較少,在新設金融機構、網點布局和自助終端配備等方面,由于無法達到盈利的存貸款規模和業務交易量,農村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受阻。
就目前而言,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效率低下,初加工為主,精細化加工發展緩慢,龍頭企業的規模、股權結構以及品牌化及質量溯源制度建設較慢,制約了現代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進一步提高。而金融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由于金融的引領作用發揮不夠,使金融對農村這一領域的服務基本處于空白。各金融機構在對農業基礎設施(包括農田水利建設、耕地質量的提高、科學技術推廣應用、農業的設備制造等)的貸款很少,與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能力要求不相適應。
目前,我國農村村金融服務體系是以農村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為核心,部分商業銀行參與,民間金融為補充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但是從支農效果看,農村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仍然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國有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作用需要加強,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實行向城市收縮戰略,將設置在縣城以下的機構全部撤銷,致使鄉鎮的金融網點急速減少,金融服務體系在鄉鎮進一步削弱,導致對現代農業支持能力不斷下降。
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推動加快建設現代化普惠金融體系,繼續宣傳引導樹立正確的普惠金融理念,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和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繼續發揮政策引導和激勵作用,引導金融資源向深度貧困地區、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等群體傾斜。同時,發揮部門合力,加強財稅金融政策的協調配合,發揮政策對金融資源的撬動作用,完善各類財稅獎補減免政策,優化財政貼息資金的審批流程,按時合規發放貼息資金,提高承貸銀行推進普惠金融的積極性和利益保障。落實金融機構稅收減免和農戶貸款稅收優惠政策,確保涉農/小微企業貸款增量獎勵和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按時撥付。建立地方風險補償專項資金提升金融機構在普惠金融貸款的風險分散和緩釋功能。
以普惠金融為方向,發揮政策性、商業性和微型金融的互補作用,進一步深化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在競爭有序前提下放寬機構市場準入、下放網點布局審批權,支持社區銀行、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小額信貸和消費金融等機構發展,充分發揮“草根金融”的優勢,構建多層次、多樣化、開放競爭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積極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延伸網點、擴大業務范圍、推廣POS機、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新型支付業務,多渠道為農民提供便捷的支付結算渠道;支持農產品、經濟作物、農業生產資料等各類交易市場使用銀行卡、電子匯劃等非現金支付結算,實現金融服務向邊遠農村延伸。
遵循市場化運作模式,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金融機構的核心主體作用,改變以不動產抵押為核心的貸款抵押機制,探索建立多種類擔保體系。結合貧困居民缺乏足值抵押品和擔保物的實際,探索建立以穩定現金流和信用為基礎發放貸款,綜合考慮資產、家庭狀況及信用,借鑒“孟加拉鄉村銀行模式”推廣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村地區信貸資金的可得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