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平
(四川省宣漢縣水產局,四川 達州 636150)
中國的水行業歷史悠久, 具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 再加上我國高度關注水產業的發展, 各方面都在成熟。 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挑戰,資源減少,水污染和疾病爆發等一系列問題影響了消費者的信心,嚴重影響了產品出口,限制了企業的收入,水產業尚未擺脫依賴大量自然資源消耗和生產規模擴大的粗放管理模式[1]。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進一步改變水產業的經濟發展, 實現水產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學者們對水產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一些研究, 但系統性研究卻很少, 特別是將來自互聯網的新興事物結合起來的研究更少。 “互聯網+水產業”近來也被業內許多專家認定為水產業轉變的必經之路,本文結合當前新興技術, 深入分析了水產業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路徑, 旨在為中國水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因此,雖然中國已經是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國,但近年來, 適合發展的水資源越來越少, 各地環保執法自然就變得越來越嚴, 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限制大水面養殖, 迫使水產養殖只能向陸基發展, 養殖環境也在惡化,導致損失病害連年走高。 因此,作為水產養殖重要因素的水資源, 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的購置成本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又遭遇了市場價格的天花板,天花板的產生源于質量安全的不可控。 傳統的水產品流通從終端養殖到消費者餐桌, 沒有完整的監督體系, 使得消費者無法對產品進行可追溯, 加大了消費者對養殖產品安全性的顧慮, 市場價格遭遇天花板, 只要稍微經營不好就會虧損,生產面臨極大困境。
從國內水產業的數據來看, 每年有近3 萬億元的市場規模[2],即使有如此龐大的市場,在國內卻沒有一個完整的規模化產業鏈條來進行科學高效的運作。 水產上游中中小戶型是行業的主要經營者, 受地域和技術因素的多重影響,難以整合;與此同時,中流批發商和供應商壟斷渠道,價格控制非常強,本地化意識強,難以同時撼動;最后,下游零售商控制終端,銷售受到該地區的限制[3]。 這一系列現狀的結果是消費者和供應商的信息不對稱, 供應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企業之間的信息也是不對稱的。
水產業具有小型化、分散化、區域化等特點,這些差異性與獨特性造成了傳統水產業服務類商業模式不健全、缺乏創新等問題[4]。 高曉玲(2013)[5]表明,中國水產養殖業的商業模式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商業模式考慮了公司的核心利潤, 主要是由東方國際水產中心等主要股東領導的多公司參與式租賃管理模式;第二種商業模式從目標客戶的需求出發, 整合了總部經濟的分類和整合,如廣州黃沙水產品交易市場;第三種商業模式從商業實體的利益集中尋求利益。 可以看出, 傳統水產業的商業模式邏輯是線性的, 它通常基于價值鏈搜索, 從水產飼料的生產, 水產品的種植到水產品的銷售,不斷尋求利潤點,由此建立商業模式。過于線性的發展抑制了水產業商業模式的創新, 沒有新的增長點,也難以尋求新的突破點。
隨著中國農村互聯網的不斷普及,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的快速發展, 中國農業的創新和轉型不斷發展,水產業也不例外[6]。 21 世紀是農業4.0 時代,互聯網推進農業4.0 發展的優勢明顯, 它可以加速水產等農業領域的信息化應用,并將用戶,智能農業,互聯網金融, 食品安全可追溯性和電子商務聯系起來。 優化了傳統水產業的發展方式。 同時, 利用互聯網強大的流程再造能力, 從水產業的生產, 流通和服務三個領域推進傳統水產網絡和技術改造。 讓水產業獲得新的發展機會[7]。
生產智能化需要全面推行智能化養殖模式, 完善智能養殖基地, 利用手機遠程操作與監控養殖場的設備,包括智能監控、遠程管理、可追溯安全體系與科學決策、 高效便捷的信息平臺等, 其中最關鍵的是生產信息的匯集與交互[8]。利用互聯網手段記錄信息,通過在線探測設備, 連續自動監測常規水質指標, 實現準確飼養和智能控制, 有效解決水產養殖業低效, 環境惡化的困境。 這種方法可以縮短信息化與農民之間的距離, 讓互聯網自然地融入傳統的水產養殖業, 使農民能夠像打電話一樣輕松操作, 遠程管理和監控生產條件。 因此,互聯網有利于實現智能化生產,在互聯網和水產品網絡設備緊密結合后, 實現可靠傳輸, 綜合傳感, 先進處理和智能控制等優勢, 實現水產養殖控制,實現智能化生產。
為了實現信息的透明化,有必要增加連通性,打造連接,連接產業鏈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所有環節,并打開水產業鏈的所有信息。 消除供應商,生產商,運輸渠道和市場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形成產業鏈的閉環,通過集中管理和控制,數據共享,協同流程,洞察資本成本,實現管理模式創新[9]。也就是搭建足夠大的平臺, 聚集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企業, 讓各個環節都可以通過平臺獲取行業動態、價格行情、交流經驗、享受金融服務、技術服務等全方位的服。 同時,水產品流通商也可通過平臺實現水產品成品買賣, 實現水產品流通扁平化、 交易公平化、 信息透明化, 建立速度最快, 距離最短, 環節最少, 成本最低的水產品分銷網絡,解決了買賣難的問題。
創新水產業的商業模式可以考慮兩個方面: 一方面, 將傳統的線性交易邏輯轉化為網絡邏輯(Zhu&Iansiti,2012)[10]; 另 一 方 面, 考 慮 與 水 產 品 直 接 相 關的工業實體和外部因素 (如水產養殖農民, 水產品加工等)或間接相關的(旅游,金融業等)。改變傳統商業模式下產業邊界,進行跨界創新,實現價值共創。 社區可以通過社區運營模式建立連接用戶, 將農民, 分銷商,供應商,潛在客戶和員工帶到平臺[11]。大量用戶數據可以在水產養殖業中產生大數據, 并且有望通過大數據的統計分析形成新的商業模式。 除此以外, 大量的產業利益相關者通過交流和碰撞, 便會產生新的需求, 新的需求反饋到平臺又會進一步帶動新的商業模式產生。 這種邏輯就是網絡邏輯, 在水產業里建立一張網, 激活網絡中的每個節點, 各個點之間的交互會涌現出新的價值并固化下來,如圖1。
水產業面臨緊迫的轉型升級壓力, 同時也面臨著機遇, 移動互聯網對傳統水產行業的沖擊, 已經日趨明顯,特別是對水產業重要環節的沖擊,包括生產、流通和服務三個領域。 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以及消費模式改變的雙重推動下, 所有水產企業都能夠借助互聯網思維實現生產智能化、 流通信息透明化、 服務模式創新化,整合行業資源,創新自己的業務模式,實現網絡化, 精細化, 智能化和便利化。 水產業互聯網剛剛觸網,大多環節都還未成熟,但是,在未來,水產人的漁網一定能和互聯網交織成一張健康、 綠色、 高效的致富之網,不斷創造出更多的潛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