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娜
摘 要:陶行知的創造性教育思想為語文創新性教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在創新性教學中實行陶行知創造性教育理論,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陶行知;創造性思想;創新性教學
我們履行的光榮使命是為國家、為人民培養具備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的人才。我決定把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性教育思想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
一、培養質疑能力
1.學會質疑
創造起源于問題,人有了問題才會去思考,思考過后,才會想到辦法來解決問題。所以,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
(1)質疑課題
出示課題后,讓學生思考有無疑惑的地方,若有,可以提出來并討論交流,這樣可以培養其質疑能力。如在教學《師恩難忘》時,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師指的是誰?這個老師對作者有什么恩情?作者為什么難忘師恩?一連串的問題為后面段落的學習打下基礎,從而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
(2)質疑課文
在課文教學中,老師要鼓勵學生對文章內容提出疑問,促進學習、思考、質疑、領悟的結合,做到循環反復,不斷提高。如在教授課文《神奇的克隆》時,引導學生提出“克隆神奇在哪里?”這個問題對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應先引導學生通過釋疑來弄清克隆的定義是什么?克隆最明顯的特征是什么?弄清楚克隆的神奇作用,從而使學生的抽象思維得以發展。
2.培養能力
現代社會凡事都推崇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以我認為語文教學上也要實現民主。我把質疑的權利還給學生。教師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其學會針對問題進一步設問,化復雜為簡單,獨立解決問題。如在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時,精讀課文后,學生提問:“厄運”在文中指什么?這是一種什么樣的信念?為什么打不垮?面對這些有價值的問題,老師不用著急回答,而是指引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資料、小組討論等方法,了解談遷所遭受的磨難以及他如何化悲痛為力量,重新編寫出名垂青史的《國榷》的。通過開發思維,學生就比較容易明白談遷是憑借怎樣的信念創造輝煌戰績的。這樣,學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從而學會提出疑問并解決問題。
二、培養創新思維
1.培養思維
陶先生的創造性教育思想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的思維多向發展。因此我在教學《濫竽充數》時,在結尾處引發學生思考:南郭先生逃走后會做什么?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學生說南郭先生會去另一個地方繼續濫竽充數;有的學生說南郭先生痛改前非,憑真本事吃飯等,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夠得到飛躍發展,課堂效率也會突飛猛進。
2.發揮想象
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離不開創造性思維,也離不開想象,所以老師要看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如在教授《變色龍》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掌握提問權。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是拋出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精讀完課文后嘗試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小組進行討論,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力求得到完美的答案,若他們無法解決問題,教師要適當給予提示,啟發他們獲得答案。當解決了這些問題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一些有深度的問題讓其探究、思考、解決,譬如“變色龍為什么要變色?”“變色技術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這些極具啟發性的提問,不僅能使學生的想象能力得以培養,還能使學生全神貫注于課堂教學。
三、培養創新能力
1.標新立異
對學生進行語文創新性教學時,要教會他們自主思索,鼓勵標新立異。如在教學《艾滋病小斗士》時,我讓學生以“假如我是恩科西……”為主題,指導學生交流、寫作。學生很容易想到的是“我有可能會一蹶不振”,這就從反面襯托出恩科西的勇敢頑強;可能想到的是“我可能會坦然樂觀,跟艾滋病作斗爭”,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人有時需要依賴樂觀主義精神生活下去”;可能是“我要為其他艾滋病患者奮斗,爭取利益最大化”,讓學生明白要無私奉獻。由此可見,學生思維的寬廣性、靈動性、深沉性在思考中得以發展。對此,我給予百分之百的肯定,并且贊揚他們勇于標新立異。
2.培養能力
教師要想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必須要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如在教授《神奇的克隆》時,老師可以這樣啟迪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已經知道,克隆主要神奇在三個方面:①克隆可以培育出糧食、蔬菜、家畜。②克隆可以調節大自然的生態平衡。③克隆在醫學方面可以發揮重大作用。除了課文中闡述的三個作用外,你們還知道克隆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學生踴躍發言:“克隆將減少遺傳變異?!薄翱寺〖夹g能解決人類無法解決的問題。”……看到同學們興趣如此濃厚,我順勢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讓學生觀察生活,寫一篇《我的科學發明》的文章。這樣就能真正做到課內和課外,閱讀和寫作的有機結合,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雖然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是它能開啟兒童的創造力,將來可以從事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真正實現以生為本,從而為社會提供全方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張玉民,范天成.教師創設教學情境能力的培養與訓練[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羅惠珍.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與小學生創造力的培養[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8(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