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瀚杰
【摘 要】足跡,也叫腳印,是人赤腳或穿著鞋襪時腳踏蹬在地面等承痕體上,所形成的痕跡總稱。犯罪足跡是在犯罪現場上遺留率最高的一類痕跡,是由作案者在犯罪活動中站立、行走、跑和蹬跳,腳與地面或其他物面(桌面、椅面、窗臺、衣物、紙張等)接觸時形成的痕跡,是偵查破案和刑事訴訟中最為常見的重要物證之一。
【關鍵詞】犯罪現場;足跡;足跡檢驗
足跡檢驗技術是同刑事犯罪斗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為偵查破案提供準確、可靠的線索和科學的依據。足跡的檢驗鑒定結論是一種獨立的證據形式,是鑒定人依據同一認定理論,運用痕跡學的檢驗方法,對現場足跡與嫌疑人的足跡樣本進行觀察、測量、比對,根據其特征認定或否定結論。
一、足跡檢驗時應注意的特征
足跡的檢驗鑒定主要是對赤腳足跡,穿鞋足跡和穿襪足跡的檢驗鑒定,亦稱對赤腳腳印、穿鞋腳印、穿襪腳印的檢驗鑒定。1.赤足足跡,是指人腳直接與地面等承痕體接觸所形成的足跡。赤足足跡具有認定人身的作用。足底面皮膚和手掌面皮膚一樣,分布著乳突紋線、褶紋、皺紋。2.對鞋、襪足跡檢驗鑒定時應注意的特征,足跡檢驗鑒定中鞋、襪特征,是指人穿著鞋、襪形成的足跡中所反映出的造痕鞋、襪接觸地面的外表結構形態。
二、足跡檢驗程序和方法
(一)對于現場提取的足跡,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數,在確定了系罪犯遺留的足跡后,就要對足跡進行全面的分析。1.要分析現場足跡與罪犯的關系。包括赤足印種類、襪足印種類;2.分析犯罪嫌疑人形態。包括年齡、身高、體態、步法特征等形態;3.要分析偽裝足跡和足跡遺留的時間。
(二)制作足跡樣本。1.根據現場足跡的種類,提取嫌疑人的足跡樣本。2.按照現場承受客體的屬性和形成足跡的動作制作足跡樣本。3.整體測量,種類確定。首先確定種類是否一致,起、落足痕跡特征是足跡中十分重要的特征,起決定性作用。不論是足跡的形象檢驗還是不同鞋檢驗,起、落足痕跡特征都可以作為種類識別的依據。4.交叉觀察,相互比對釋差異點,為檢驗結論提供充分依據。符合點的肯定,交叉觀察,相互比對,吃透足跡各區域內的特征,必須是現場足跡與嫌疑人足跡的一般特征和個別特征,這是檢驗鑒定的關鍵所在。
三、足跡檢驗中出現誤差的原因
足跡檢驗所涉及的學科教多,如生理解剖學、人體運動學、力學、摩擦工藝學、橡膠工藝學、人文科學、土壤學等等。若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基礎理論,在足跡檢驗時很容易出現偏差,嚴重影響案件的偵破工作。1.年齡與步伐因素。足跡與年齡有關是普遍性的規律,而現場足跡則是個體特征的反映。由于職業、居住環境、生活條件、身體狀況、行走等諸方面的因素,勢必會導致個體特征與普遍性規律之間產生差異。2.制鞋工藝及地域方面的因素。在制鞋工藝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鞋子款式眾多,而有些鞋子的鞋長與實際腳長的放余量或鞋子的內外側長度之差與教科書提供的參量有一定的誤差。3.足跡提取方面的因素。現場勘查人員在提取足跡時,如果造成了足跡特征的變形,就會成為足跡檢驗中出現誤差的一個客觀原因。4.肢體殘疾因素。殘缺足跡,所反映形態、步法特征較少,可供參考的內容也少,如果僅憑一兩個似是而非的疑問特征就對其進行檢驗,就會使鑒定結論出現較大誤差。5.其他因素。首先,足跡的承痕客體種類繁多,如沙土、水泥、柏油、皮革、瓷磚、木材、金屬、玻璃、橡膠、塑料、紡織物等。不同承痕客體的物理結構和性質(如彈性、硬度、塑性、滲透性、摩擦系數等)不同,使得其承載的足跡所反映的特征各有不同。其次,人體所受的外力有重力、慣性力、支撐反作用力、浮力和物體阻力等;所受內力有肌力、組織被動力、內部反作用力等。根據各種力的不同作用,所形成的足跡可簡單地分為靜態足跡及半靜態的非行走的蹬、踏足跡和動態足跡等類。如果在足跡檢驗時對這種差異性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就會造成誤差。
四、足跡檢驗的要求
足跡的檢驗鑒定結論已經成為公安司法機關查明案件事實、確定案件性質、判斷法律責任的重要依據,也是審查判斷其他證據的重要手段。
為盡量減少足跡檢驗中的誤差,提高分析、檢驗的準確性,技術人員要不斷認真學習在足跡的檢驗鑒定過程中要嚴格遵循鑒定程序,堅持檢驗工作的客觀真實,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對犯罪痕跡進行勘查、檢驗和鑒定,系統掌握有關足跡檢驗的各種理論知識,熟知足跡形成的機理及分析、檢驗的原理,并要做到活學活用,切忌生搬硬套;要對現場遺留的足跡進行認真分析、綜合判斷,以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切忌不加研究、主觀臆斷;要在提取現場足跡時細心操作,不能違反規定操作而造成足跡特征的變異。對于難度較大的足跡鑒定,還要通過專家會診的方式,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以保證足跡檢驗結論的可靠性,以求準確、及時地打擊犯罪,保護人民。
【參考文獻】
[1]公安部.全國痕跡學術交流會論文選[C].北京·群眾出版社.2005.
[2]陳曲.痕跡檢驗教程[M].云南警官學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
[3]韓均良.痕跡檢驗[M].中國明主法治出版社,2007.
[4]張書杰.足跡痕跡學[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