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偉彬
【摘 要】“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關系著社會和諧穩定,本文結合互聯網+市場管理的概念,針對農貿市場,探索建立一套可以溯源并追蹤商品流向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并對傳統農貿市場進行信息化改造,預防并解決食品流通中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
【關鍵詞】食品安全;農貿市場;食品溯源
一、引言
傳統的農貿市場留給大家的印象基本上是“臟”、“亂”、“差”,缺斤短兩、以次充好、價格欺詐、食品安全等問題層出不窮。尤其是食品安全問題,這幾年更是頻繁被曝光。如何對現有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解決民眾“菜籃子”這一重大民生問題,保障社會穩定繁榮發展,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二、傳統農貿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貿市場做為老百姓日常生活食品流通領域中的主要場所,被形象地稱為居民的 “菜籃子”,但就是這個“菜籃子”近些年各種消費投訴,食品安全問題卻屢屢出現。我們梳理了一下,目前傳統農貿市場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產品信息不透明、生產和銷售資質不透明、運輸過程不透明;2.市場管理方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3.食品安全檢測及追溯渠道沒有建立,對出現問題的也很難實現溯源及流向追蹤;4.消費者沒有形成對商販的評價機制;5.市場定位不準確,管理混亂;6.政府部門安全監管不到位。
從以上的問題不難發現,目前針對農貿市場安全管理最大的痛點在于信息的不對稱以及管理手段的缺失。并不是市場管理或者政府監管部門不想抓好食品安全,而是靠傳統的落后、單一的管理模式,是很難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的,尤其是出現食品安全事件后要溯源及追蹤問題產品流向更是困難。所以我們需要運用信息技術的手段來改造傳統的農貿市場,建立互聯網+農貿市場的新模式。
三、互聯網+農貿市場升級
要做到食品安全流通中每件商品來源可溯、去向可查,這就需要建立一套覆蓋整個商品流通過程的龐大的數據管理平臺。需要在食品生產、運輸、銷售、食用各個環節都做到有效的監管及和動態監管。目前針對食品生產、運輸過程的監管已經有大量的研究并且有相應的數據平臺進行支撐。但是在農貿市場這一銷售環節中流通數據卻很容易出現斷層,很多信息來到這里就截止了。要改變這一現象,只有對現有的農貿市場進行信息化升級改造。
(一)運用物聯網技術改造傳統農貿市場
如何將食品安全監管變得信息化、智能化,保證食品信息的傳遞和共享?物聯網技術興起和發展讓食品安全監管者看到了曙光,物聯網技術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實現信息交互、信息共享和物品追蹤,利用物聯網技術可以整合食品供應鏈信息,建立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對食品生產、運輸、銷售全過程監控和動態監管,不僅能夠預防食品安全問題發生,還能對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溯源,快速找到引發問題的原因并進行有效治理;利用物聯網技術可以使得消費者更加便捷的獲得一定權限范圍內的食品信息,消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利用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監管部門間的信息溝通,在整合監管部門的基礎上減少監管交叉。
(二)打造農貿市場食品安全云
我國已初步搭建了部分食品溯源信息系統和交換平臺,這些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均是利用RFID電子標簽、無線傳感、二維條碼、和網絡傳輸、視頻監控技術等,自動記錄食品供應鏈全程信息,并將信息存儲在相應的數據控制系統中,實現數據的查詢和回溯。然而,由于每個溯源系統的負責部門、開發目的和原則的不同,使得溯源系統采集的信息內容并不規范,信息運作流程也不太相同,造成各個系統之間互不兼容,溯源信息也不能實現共享和交換。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套統一的全程追溯體系,實現跨部門、跨區域的信息共享,完成“從農產到餐桌”的全程實時追蹤控制。
針對全國的農貿市場,每天的數據數據量是驚人的,在系統設計之初就必須考慮運用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建立一套基于“農貿市場食品安全云”,全程實時監管各農貿市場的銷售過程。云計算能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使資源能夠被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不僅可以集中分段監管各部門的信息資源,保證食品信息的完整性,實現信息互通,還能運用云計算的超級存儲及處理能力,建立可供社會共享的食品安全信息資源,極大減少信息系統建設的重復投資。
(三)建立實時監管及動態預警機制
長期以來,食品安全管理多是“事后型監管”的方式,將監管中重心放在成品抽檢或事故發生后,對生產過程和的控制并不關注。現代食品安全監管卻逐漸向預防型監管轉變和發展,提倡立足源頭,注重防范。我們有必要向全程監管和事先預防監管轉變。通過運用物聯網技術對現有市場的改造,通過打造農貿市場食品安全云,在預警信息披露機制和風險評估機制的保障下,結合食品產業鏈全過程信息系統,及時獲取每批食品的生產環境信息、生產過程信息以及最終產品檢驗信息,在此基礎上,利用所獲得的第一手現場監控信息,通過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對食品安全形勢進行預測,預防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結合知識庫的模型,給縱向歷史對照、橫向區域分析等決策支持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并能對可能爆發的食品安全進行預警。
四、總結
完成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后,可以預期:市場的流通透明化了,市場管理方可以方便的監控各種商品交易數據,可以針對銷售異常提前預警并作出相應,可以分析優秀的商家以及經營不善的商家,分析市場定位,幫助商家更好的經營。食品安全管理部門可以實時監控市場的交易數據,做好安全警示,對于發現問題產品的也能第一時間進行產品溯源及流向跟蹤,及時控制問題產品的擴散,并進行相應處置。用戶也能實時查詢到每個商販銷售產品的來源,看到其他用戶的評價,安全系數大大提高,對于發現有問題的產品也能實時進行投訴或舉報。通過這些手段,相信經營不善或者銷售問題產品的商販必將被淘汰,食品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這樣老百姓餐桌上也能吃的放心。
【參考文獻】
[1]傅澤田,邢少華,張小栓.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關鍵技術發展研究[J].農業機械學報,2013,44(7):144-151.
[2]張祥生,于紹明,葉艷.蘇州市推行農貿市場電子標價的探索[J].探索與創新,2015(11):50-53.
[3]顧建華.我國城市現代農貿市場建設對策研究[J].商業研究,2015(16):36-37.
[4]李明,邱淼,田洪春,郭璐,葉小瀅,黃智剛.“互聯網+農產品”模式在農產品批發市場上的應用研究[J].農村經濟學,2016(10):34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