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紅琳
【摘 要】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聯系非常緊密,經濟發展水平是社會保障的物質基礎。文章主要通過分析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間的適應性關系,并且就基于當前我國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關系現狀,探討建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社會保障的措施,旨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水平。
【關鍵詞】社會保障水平;經濟發展;適應性關系
隨著我國的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黨和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經濟發展中的公平公正問題,加強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水平發展的良好適應,在經濟建設的同時,關注人民需求,保證每一個國民都能夠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保障成果。文章就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關系展開分析,就我國情況探究建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措施。
一、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間的關系概述
(一)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推手
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國家穩定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功能,其對社會經濟健康發展起著基礎保障的作用。首先,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保障已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并且是保證社會經濟運行穩定的根本。社會保障一定程度上發揮著社會財富再分配的功能,即集中將高收入者的財富,通過良好的機制對低收入者進行轉移,這不僅僅能夠縮小貧富差距,對于促進社會公平也發揮著很好的效用。另外,社會保障還能夠通過擴大內需帶動國內經濟的發展。然而,比較歐美發達國家,中國人均消費水平相對較低,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農村地區的老百姓熱衷于將大部分收入存在銀行,其消費欲望不強,而也恰好反映出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農村地區的針對性還不夠,需要完善我國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拉動內需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建設。
(二)經濟發展的健康穩定為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提供物質基礎
國家經濟發展的健康穩定是社會保障體系得以健全與完善的物質基礎,是社會保障得以實現的后備力量。從本質上講,社會保障是一種利用經濟手段來實現的社會調節方式,只有以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后盾,社會保障才能夠得以全面落實。一般地,經濟發展水平對于一個國家社會保障的健全與完善程度的影響是巨大的。比如,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其社會的社會保障不僅覆蓋面非常廣,而且保障的內容也非常多與具體。而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也看到這樣的狀況,發達城市或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起步比較早,其相應的保障制度也更為完善,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則起步較晚,其相應的覆蓋面也不全面【1】。由此可見,只有持續推動國家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才能夠實現社會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與健全。
二、我國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現狀
總體而言,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各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由于我國確立轉型起步較晚,其發展的水平仍不夠高,相應的社會各項保障制度還存在一定的不足,社會生活中還存在許多居民買不起房、醫不起病等問題。比如,當下城市物價和房價的節節攀升,使得大多青年人成為房奴、車奴;再如,從醫療方面看,社會民眾仍出現病不起的現象,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反映很多常見的小病,去醫院做個檢查后拿到的開服藥就要幾百到上千元,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保障制度在醫療方面的缺失。再來,從就業來看,很多大學生畢業生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畢業名校的學生回家種地的報道也出現過,這些都說明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在就業方面的也存在缺失,大量的社會現實問題容易激發嚴重的社會矛盾。綜上所述,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未達到一定的高度,社會各項保障制度仍需要完善和健全。
三、建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社會保障措施
(一)大力發展社會經濟,給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堅實基礎
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發展水平是否相適應,很大程度就是經濟的發展程度能否保證給予社會保障制度有效的實施提供足量的財力支持【2】。這是因為,如果沒有經濟發展保證給社會保障體系作為基礎支持,其是難以得到有效完善的。唯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才能有富足的資金,才能為社會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提供政策支持,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提供殷實的財物支持。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要注意的一點是要逐步調整社會保障的各項待遇水平,要能讓社會保障的待遇逐步實現提升。調整步驟要考慮的因素有國家經濟的發展水平、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同地方的人口結構和物價指數等,結合這些因素來有針對性的對社會保障水平進行調整,盡可能的做到讓社會保障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相適應,使得更多的群眾過上較好的生活【1】。
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從國家經濟水平上得以實現,一個國家的文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從政府的社會保障水平得以體現。因此,政府還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要加大對社會保障的經濟扶持,這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的根本所在。國家要提升社會保障支出在 GDP 中的占比,做到在合理的范圍內對社會保障有一定的傾斜度,現行只有更多的投入,才能夠達到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良性關系【3】。
(二)穩定城市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村保障水平
當下,在我國的大部分城市人已經享受到了有保障的生活,城市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逐步完善。例如,在城市里,人們的醫療制度較為完善,大部分的人們在生病時可以去到醫院得到及時救治,而且城市貧困群體的基本生活可以通過最低社會保障來保證了,在這種社會保障制度達到較高水平下,人們的積極性普遍較高,積極投身于城市建設的人較多,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繁榮。然而,在我國的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還不夠,出現了一系列明顯的城鄉不平衡問題。因此,國家要在穩定城市保障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農村的社會保障水平。第一,基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一定的減輕年輕人的負擔,讓老人安心度過晚年,使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第二,基于農村的人們一直是困擾著的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要進一步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體系,為農村提供一些先進的醫學器材和藥品,改善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提高農村就醫環境,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安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保證。最后,要進一步通過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為農村的最低生活標準提供保障,使得農村人們和城市人們一樣過上有保障的生活。
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促進社會的和諧,其具有對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效的用,給低收入人群以及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提供一些相應的保障。在我國存在著大量的農村居民,其是我國主要的人口主體,但是許多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仍未得到相應的保障,由此,首先要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多支柱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很有必要的,其次要充分發揮國家、企業、社區、家庭四方的主體效用,多管齊下共同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這樣才能夠有效發揮社會保障的功能。
從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來看,要重點關注在農村地區和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覆蓋面擴大上,這些地區的社會保障水平低下是需要尤其的完善。一方面,可以對社會保障的準入機制適當降低,能夠通過擴大社會保障的范疇,讓更大范圍的群體能夠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不斷要彌補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缺失,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社會保障盡可能的實現全覆蓋。
四、結語
終上所述,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有一少部分人的生活還不能夠得到充分的保證。但是,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一定會更加完善,從而使社會更加穩定,人民更加幸福,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曹春明.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關系研究[J].商,2015(23):72.
[2]翟建強.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探討[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07):11.
[3]薛瑜.淺議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保障建設的關系[J].西部財會,2011(01):65-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