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



摘 要: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提出“五位一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為了科學全面地反映內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展情況,本文參考國家統計局《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并結合地區“十三五”規劃綱要和部門規劃實際情況,從經濟發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設、人民生活和資源環境五個方面,構建了與內蒙古實際情況相適應的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
關鍵詞:內蒙古 小康社會 統計監測 指標體系
一、引言
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靶】怠币徽Z最早見于《詩經·大雅·民勞》中“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首先提出“小康社會”,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進行了充實和完善,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調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順應了人民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賦予“小康”更高的標準、更豐富的內涵。要求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經濟必須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黨的十九大主題中又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20年達到的全面小康社會是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小康”。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原則
本文構建原則是科學性、可行性、系統性及全面性等,從經濟發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設、人民生活和資源環境五個方面選取了40項指標,結合內蒙古實際情況構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
(二)評價指標體系及目標值的確定
本文借鑒已有的成果,從經濟發展、民主法治、人民生活、文化建設和資源環境五個方面對對該體系進行了概括,確定了5項二級評價指標和40項三級評價指標。
本文中該體系構建的目標值確定原則基于原有的成果基礎上,參考國家統計局《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中指標的目標值,依據本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自治區部門規劃中《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6-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節能降碳綜合工作方案》《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內蒙古自治區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飲水安全鞏固提高工程“十三五”規劃》《內蒙古自治區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實施方案(2015-2020年)》等相關規劃目標,結合當前全區實際情況,科學地確定了2020年內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各指標的目標值,如表1 所示。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評價方法
該體系的評價方法是綜合評價,主要采用單項指標評價方法,單項指標評價法采用正向指標、逆向指標和區間指標的相關評價方法。
(一)單項指標指數評價方法
1.正向指標
該體系中正項指標共有32個,即人均GDP(2010年不變價)、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互聯網普及率指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工業勞動生產率、農業勞動生產率、基層民主參選率、每萬人口擁有律師數、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公共文化財政支出、“三館一站”覆蓋率、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城鄉居民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城鄉居民人均收入(2010年不變價)、公共交通服務指數、平均預期壽命、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每千老年人口養老床位數、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指數、基本社會保險參保率指數、農村貧困人口累計脫貧率(現行標準)、產品質量合格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環境質量指數、污水集中處理指數、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
正向指標指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 為的評價值,為實際值,為標準值。
2.逆向指標
逆向指標共有6個,即每萬人口行政訴訟發案率、恩格爾系數、單位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2010年不變價)、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2010年不變價)、單位GDP用水量(2010年不變價)、單位GDP能源消耗(2010年不變價)。
逆向指標指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為的評價值,為實際值,為標準值。
3.區間指標
區間指標共有2個,即調查失業率和城鄉居民收入比。
區間指標指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為的評價值,為實際值,為指標的標準區間值,、為指標的一個允許下、上界限值。
(二)小康指數評價方法
內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由經濟發展、民主法治、人民生活、文化建設、資源環境等5個方面構成,各方面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1.小康總指數計算公式為:
2.子目標(即5個方面的每個方面)指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為的評價值,為實際值,為指標的權數(計算時需要將百分數換成小數),為第j個子目標的實現程度,為第j個子目標中第1個評價指標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序數,為第j個子目標中最后1個評價指標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序數。
(三)指標權重確定
該體系主要根據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分法來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首先把指標體系分為五個方面,通過征求專家意見確定五個方面的權重,其次確定每一個單項指標相對于總目標的權重。
權重在不斷地驗證和修正中得到了目前較為滿意的結果,與已往的研究成果相比,本文適當增加了人民生活和資源環境方面的權重,弱化了經濟發展的指標,從而有利于五大領域發展格局同步與協調。最終確定的指標權重如表2所示。
四、結論
當前全國各地已進入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進一步做好內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工作至關重要。本文綜合考慮內蒙古實際情況,構建了符合區情的小康社會監測指標體系,可以全面及時地反映內蒙古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并發現存在的薄弱環節,從而為黨委政府指導本地區全面建成小康工作提供決策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 全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監測指標體系(2016 版).2016.
[2] 肖宏偉. 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發展研究,2014,(9).
[3] 國家統計局. 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監測報告(2011)[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 魏琳. 運用指標體系引領全面小康實踐[N].中國信息報,2016-6-30.
(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