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霞
支持自閉癥兒童家長進行陪讀,是特教學校常見的一種教育安置形式。目前,多數家長在學校只是單純的陪伴和照顧,他們對相關專業知識和訓練技術了解得很少,需要在專業知識和陪讀技能方面加以提高,以促進孩子更好地發展。
在我校陪讀的17名家長,每天只是單純的陪伴和照顧,他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清楚老師的干預目標,不懂得如何幫助孩子對老師的指令做出正確的反應,更不知如何與老師攜手改善不良的癥狀。因此,指導陪讀家長做好陪讀對自閉癥兒童的康復和發展,對開展好協同教學具有實踐意義和指導意義。兩年來,我們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放下心中的自己,正視現狀,調整方向。
一些家長對學校的認知還停留在傳統的教育教學方面。忽視了孩子目前的狀況和發展中最迫切的需求。例如,霖霖是個典型的自閉癥孩子,無語言,很怕生,極端執拗。剛入學時別人喊他的名字他毫無反應,渴了、餓了或想去廁所,一律用哭鬧、發脾氣等不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是個連簡單指令都聽不見、聽不懂、更無法執行的孩子,家長卻時常責怪孩子怎么還不會寫字。為此我們請家長全程參與孩子的在校生活,了解他的差異和需求。慢慢地,家長開始正視孩子的不足,并開始學習配合老師進行指令和模仿訓練。老師點名,媽媽會配合老師主動起立答“到”,見到老師媽媽會主動向老師行禮問好,為的就是讓孩子在模仿的過程中學會主動應答和溝通。經過一年多的訓練,聽見老師喊名字,霖霖能主動起立答“到”了,見到老師能主動行禮問“好”了,在互動游戲中也肯把球投給老師和同學了……細微的進步讓家長感動不已,而這份感動,正源于家長終于肯放下心中的自己,正視了孩子的現狀,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和方向。
二、學習專業的技術,學會傾聽,科學矯正。
班上的平平今年8歲,也是個典型的自閉癥孩子,刻板行為嚴重,對固定模式和環境的執拗簡直達到了極端。想要什么了,肚子餓了,身體不舒服了,他都會用哭鬧喊叫來表示,當他的需求沒有被理解或者目的沒有達到的時候,他就用拳頭使勁捶打頭部,用桌椅縫擠壓手指,用牙齒啃咬手臂,甚至躺在地上哭鬧不止。初入學時,每次遇到這樣的情形,家長都會選擇順從和安撫,甚至還給孩子口中塞他喜歡的田園薯片。一次次逆向而行,反復的強化縱容,讓孩子的問題行為和情緒發作更加變本加厲。為了強化家長的專業意識,我們借鑒了很多與平平相似的成功案例與家長進行交流,共同分析孩子異常行為背后隱藏的信息,請家長學會傾聽,學會放手,學會堅定的拒絕無理要求,多帶他玩喜歡的游戲,讓他在游戲活動中釋放情緒。我們還整理了一些訓練方法和策略裝訂成冊,和家長一起學習交流。隨著家長對專業知識和矯正技術的不斷學習和掌握,對孩子的行為有了更多認知和了解,對老師的訓練矯正給予了更多的理解和配合,經過一年多的訓練矯正,平平的問題行為得到了有效緩解,還學會了和同學一起玩傳接球、彩虹套塔、搬運蔬菜等互動游戲,情緒失控的次數也有了減少。
三、用好環境和課程,創設情境,學習技術。
專家指出:教育自閉癥兒童的過程,就是引導他們與周圍環境積極互動的過程。家長要充分利用學校的環境支持和課程支持,肯花大量的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共同游戲,共同活動。我們圍繞目前最影響孩子行為的五個方面設置情境,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指導家長學習輔助訓練技術:
1、自理能力培養:主要從進餐(包括喝水)、洗漱、如廁、穿(脫)衣服四個方面培養自我服務能力。訓練前,先將活動分解成若干環節,然后根據環節逐一訓練。訓練過程中,老師先發出指令并示范,家長要輔助孩子以正確的姿勢執行指令,直到孩子能夠獨立完成。還可以把自理能力的培養融入到游戲中或運用獎勵機制?;氐郊彝?,家長還要堅持進行后續訓練,不要代替孩子做,不要做孩子永久的生活保姆。
2、集體常規學習立足課堂、升旗、課間、兩操、用餐等日?;顒?,培養學生上好課,敬好禮,走好路、排好隊、做好操等良好行為,根據視覺優先的特點,堅持給孩子正面的指令和示范,并和老師保持規則的一致性,借助身體提示、動作示范、手勢輔助、語言提示等,在具體的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集體意識。
3、參與游戲活動:家長要和孩子共同參與認知游戲、親子游戲、集體游戲等。老師發一個指令,家長就要引導孩子接一個指令,并要借助夸張的動作和豐富的表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幫助孩子熟悉游戲的方法和規則,學會與周圍環境、與老師、與同學互動。
4、溝通交往訓練:家長要配合老師和孩子一起參與指令訓練、模仿訓練和互動訓練。例如,老師點名,家長要配合老師主動起立答“到”,見到老師,家長要主動向老師行禮問好,就是讓孩子在模仿過程中學會主動地應答和溝通,對待孩子的一些異常語言和不恰當的表達方式,家長要配合老師耐心地傾聽和矯正。
5、問題行為矯正:要多了解自閉癥兒童的訓練矯正技術。面對嚴重刻板行為、無緣無故的吵鬧和自傷行為不能無原則的縱容安撫,粗暴制止,要認真分析,冷靜應對;對待老師運用強化、懲罰、消退等策略進行行為矯正時,不要心存誤解,要積極配合。
四、形成共育的合力,達成共識,促進成長。
工作中,我們還時刻提醒自己放下老師的架子,親近每一個孩子,關心每一個家庭,真誠的與家長共同分析問題,尋找方法策略,與家長達成教育共識,做他們堅強的后盾。讓家長真正懂得生活自理、語言理解、社會交往比書寫運算更重要,社會實踐比課堂更重要,鼓勵并支持家長把課堂向家庭、向社會延伸,不斷提高專業意識和陪讀能力,讓自己在孩子的學校教育和家庭訓練中都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