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鳴 陳暉
為了推進鄉村繁榮發展,漢源形成了以本土化核心農民為主線、以合作化生產經營為關鍵、以規模化小農服務為特色、以精準化政策引導為支撐的創新性實踐,構建了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優勢資源、全力強化內生發展動力的發展路徑。深刻剖析漢源創新性的探索實踐經驗,對于推進我省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價值。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郭曉鳴。
記者:作為典型山區縣的漢源,其創新性實踐對推進山區鄉村振興具有怎樣的重要價值?
郭曉嗚:漢源鄉村振興的探索,其主要績效不僅是基于山區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創造了穩住人、種好地、聚資本的鄉村繁榮“漢源現象”,對其他山區縣破解其面臨的共同性矛盾具有實踐層面上的參考借鑒意義,而且在校正當前普遍存在的認識誤區方面,漢源實踐所蘊含的重要啟示對推進山區鄉村振興同樣具有現實價值。
一是小產品同樣可以擁有大市場。多數山區縣域內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等差異明顯,雖然農產品種類豐富,但單一品種往往面積小、產量少,難以與平原、丘陵地區集中連片的大規模產業在量上相競爭,這是制約許多山區縣產業做大做強的重要原因所在。漢源的實踐表明,小和大的矛盾不是絕對的,特色小產品通過品牌塑造和市場拓展仍然可以做大做強,小產品同樣可以拓展大市場。比如漢源黃果柑和花椒都是小產品,但其市場占有率都在不斷提高,分別遠銷東北和出口歐洲。
二是分散資源同樣可以形成大規模。山區資源相對分散,難以通過土地流轉形成單一品種的大規模集中連片發展,往往是造成產業競爭力不強的重要制約因素。但漢源的實踐表明,只要通過有效的產業引導和基礎設施建設串聯,以及因地制宜地創新經營模式和大力度發展生產性服務組織,就能夠對分散的資源進行相對集中的開發利用,從而形成單一主體小規模而整體產業大規模的發展格局。漢源甜櫻桃和花椒單個生產單元的規模都相對較小,但總體規模分別超過5萬畝和11萬畝,并由此獲得“中國甜櫻桃之鄉”和“中國花椒之鄉”稱號。
三是財政薄弱同樣可以做強鄉村振興。山區縣財政實力相對薄弱,而且少數民族縣、扶貧工作重點縣占比高,許多縣收入嚴重不平衡,要依靠大額的財政轉移支付才能維持運轉。漢源的實踐表明,雖然整體財力弱,但通過大膽和有效率的政策創新,構建整合平臺,激活閑置資源,不僅可以有效發揮本級財政引領和撬動作用,而且可以通過精準化的支持措施大幅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從而有效實現鄉村振興的政府推動職能,進而形成強大的鄉村振興推進合力。
記者:在現場采訪調研時,也聽到有人說漢源經驗具有不可復制性。漢源立足山區資源特征和現實困境開展的創新性探索,對其他區域推進鄉村振興到底具有怎樣的價值?
郭曉鳴:從更深層次加以總結,漢源實踐所蘊含的內在價值,對其他所有區域推進鄉村振興均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價值。
首先,激活鄉村資源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內在支撐。鄉村振興離不開人、財、物的支撐,但目前大多數鄉村普遍處于發展要素嚴重匱乏和大量流失、閑置并存的狀態。因此,鄉村振興不能僅僅寄希望于外部力量推動,相對于“外因”的影響性作用,更需要強化“內因”的決定性作用。只有通過深化農村改革,深度激活鄉村人才、土地、資金等資源要素,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外部性發展路徑依賴,才能有效抑制鄉村衰退態勢,進而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其次,發揮特色優勢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鄉村衰退雖然具有普遍性,但不同區域鄉村衰退的表現形式及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鄉村振興必須遵循差異性原則,不能采取一種模式、一種方式、一種政策。而且,各地在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產業結構、產品品種、主體類型等方面各具特色,因而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挖掘自身的比較優勢、揚長避短、取優補劣,突出特色,尋優推進,由此才能走上特色化、高效化的鄉村振興之路。
再次,精準政策引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強大助力。鄉村振興離不開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導,但是一些普惠性的“大水漫灌”政策跑冒滴漏嚴重、一些分散化的“撒胡椒面”政策難以形成合力、一些傾斜性的政策存在目標錯位。在當前條件下,雖然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項目支撐,但僅僅依靠財政投入大規模增長既是困難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把優化財政投入結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明確投資邊界,強化整合效應,以投資關鍵環節和領域為重點提高政策的精準性及投入的高效性,從而在有限的資源要素投入下增強鄉村振興的助推力。
記者:漢源現象背后蘊含的創新經驗和普適意義對于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借鑒作用,如果要在更大范圍推廣漢源山區鄉村振興的經驗,您有哪些建議?
郭曉鳴:站在當前審視鄉村發展的角度,漢源實踐具有重要的創新和推廣價值;站在未來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高度,漢源實踐仍然需要加以完善和提升。雖然漢源現象背后蘊含的創新經驗和普適意義對于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借鑒作用,但要在更大范圍推廣漢源山區鄉村振興的成功經驗,還需要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和深化。
其一,更加注重發展性小農的精準扶持。根據廣大農村地區小農仍然占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的態勢,走出以大企業集中性政策扶持和小農戶普惠性政策扶持的兩個極端,利用農戶加速分化的趨勢,通過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構建農民需求導向的新型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破解農業生產季節性資金等短缺困境,精準支持轉型發展的小農做大做強,加大力度扶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更具本土化特征和穩定性發展潛力的適度規模經營主體。
其二,更加注重產業鏈后端的短板彌補。在推進鄉村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對于普遍遠離城市消費市場、交通區位條件差的山區而言,要在圍繞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生產基地的同時,更加注重彌補在產后商品化處理、加工、儲運和功能拓展、品牌塑造、市場營銷等產業鏈后端的短板,既要防范菜賤傷農、果賤傷農、糧賤傷農等現象,又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綜合效益,從而增強鄉村振興的內在經濟支撐。
其三,更加注重分散性要素的有效整合。鄉村振興是一項覆蓋面廣、影響長遠的系統工程,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針對涉農資金投入分散、支農惠農政策缺乏連續性和各類主體間缺乏協作平臺等問題加強發展資源要素整合。首先是要強化財政支農資金整合,打破項目資金分散式的支農格局,以財政預算整合為引領、以績效管理為導向,將不同層面、不同渠道的支農資金整合后統籌使用。其次是要強化多方政策資源整合,通過項目整合人、地、錢等要素,強化鄉村振興的系統性政策支撐,力避多頭政策重復性或者沖突性投人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損失。再次是要強化多元主體力量整合,政府要引導搭建鄉村振興平臺,以其為依托構建多元主體的對接和耦合機制。(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