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珂
摘 要:廣西是有機銜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門戶,近年來,隨著東盟貿易、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我國與東盟國家的藝術交流愈加頻繁。一直以來,廣西的舞蹈藝術作為中國與東盟友好往來的紐帶以各種形式活躍在東盟各大活動與展演中,其中舞劇、群舞、小型舞蹈作品涌現如潮,增進了東盟各國的友誼,提升了中國舞蹈與東盟各國藝術的融合性,廣西的舞蹈藝術在各類藝術交流中脫穎而出,有跡可循。
關鍵詞:東盟舞蹈文化;傳播;交流
在東盟舞蹈交流的各大舞臺上,涌現出了不少優秀的舞蹈作品,它們不僅代表著各國優秀的舞蹈文化,更是舞蹈與文化交流的紐帶,并體現出其傳播蹤跡,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中國舞蹈的傳播體現出了不同的意義與歷史使命。
自古以來,我國與東南亞各國就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盛唐時期,中國西南周邊的撣國、驃國(今緬甸)就曾進獻樂舞,據《唐會要》卷三載,“南詔樂,貞元十六年正月,南詔異牟尋作奉圣樂舞,因西川押云南八國使韋皋以進,時御麟德殿以閱之”。再如,20世紀30年代,外國歌舞團體常在我國北京、上海、天津、武漢等開放城市進行歌舞表演,其中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如當時的南洋,就為那時的中國帶來了歌舞表演。這些歌舞團體反映了30年代南洋舞蹈的藝術面貌,帶來了歌舞發展的信息,傳遞給中國大眾東南亞的舞蹈風情,對我國民國時期的藝術發展也起到了某種程度的啟發作用。
由此可見,中國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自古有之,我國與東南亞民族舞蹈藝術學習交流更是深具淵源。中國舞蹈與印度尼西亞舞蹈同屬東盟舞蹈之精粹,在研究東盟舞蹈文化的尋求之路上,研究中印舞蹈,能豐富東盟舞蹈與中國舞蹈的作品集成、文獻資料、創作作品,更有利于中國東盟藝術的交流活動中東盟各國舞蹈文化的交流與促進。通過研究,東盟國家致力于培養人才,逐步完善舞蹈表演藝術的研究方向,使東盟舞蹈藝術的發展更具專業性和民族特色。東盟國家與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的藝術交融是友好往來的象征,是我國文化藝術與國外藝術相互吸收、創新、融合的良好體現。
2016年7月,在“慶祝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5周年文藝晚會”上,廣西藝術學院編創并表演的印度尼西亞舞蹈《神迷巴厘》在中印舞蹈交流的舞臺上亮相。這部作品取材于印度尼西亞的傳統舞蹈“巴厘舞蹈”,創作素材源于巴厘島的美麗傳說。在印尼,因為信仰宗教,人們堅信藝術可以與神無限接近,所以他們的舞蹈藝術皆與神的啟示息息相關。在印度尼西亞,舞蹈在原始時期是祭祀的一部分,傳統的巴厘舞蹈與原始巴厘島上的繪畫、音樂、雕刻一樣聞名遐邇,印尼人民認為舞蹈是一種與神溝通的形式,舞者以肢體語言講述古老的傳說。《神迷巴厘》編者經過交流采風學習,以及與當地舞者、學術專家的交流,凝聚了印尼文化和中國式的創編手法,保留了對印尼傳統文化傳說的尊崇,將印尼宗教信仰元素融入舞蹈中,加入了中國式的編創理念,從隊形、舞蹈的編排上都在原始動作語言素材中加入了新的元素,既保留了印尼傳統舞蹈的精神風貌,又有強烈的變化與對比感。
在動作上,《神迷巴厘》運用了較強的幅度起伏對比,融入了身體氣息、手部動作、上肢動作的延展與節奏的速度變化。身體動律加入“擺跨”、腰部的拱伸、頭部韻律,風格特色突出,使舞蹈更具印尼風情且活潑跳躍,又不失印尼舞蹈本身的莊重與神圣感。基于對印尼民族文化的原始依存,舞蹈保留了印尼傳統舞蹈的動作表現形式,但是運用動作的銜接和流動,大膽創作,使舞蹈充滿宗教的神秘感,同時更鮮活、更具有藝術觀賞性。
在隊形變換上,印尼傳統舞蹈更注重舞蹈本身的動作要求。在隊形調度方面,《神迷巴厘》更豐富地運用了滿場鋪、流動的圓、豎線、三角、V字、S隊形、橫線流動等隊形,使舞蹈的調度和動作更有起承轉合的對比與跳躍。在情緒表達和氣氛營造上起到了很好的調動作用,主跳與群舞演員的相互呼應形成了點、線、面的結合,有畫面感也有情緒表達,使動作輕盈卻不失民族文化的厚重感。印尼傳統舞蹈注重下肢的穩定性,舞蹈中出現了大量蹲的動作,隨著音樂的起伏、節奏的變化、重心的移動,傳遞出了印尼文明和印尼舞蹈文化的魅力。
在音樂與道具的運用上。《神迷巴厘》音樂取材于印尼傳統音樂,包含十幾種樂器的演奏,其中主要樂器是印尼樂器甘美蘭。音樂風格充滿濃郁的印度尼西亞宗教特色和民族風情,典雅古樸,神秘穩重。舞蹈中運用了扇子,此道具的運用想法來源于印尼巴厘古典舞“列岡舞”。《神迷巴厘》將傳統舞蹈的動作元素進行提煉,體現出原始舞蹈的內在神韻,使動作不再單一和古板,除了豐富舞蹈的風格特色和個性外,還烘托了氛圍,讓舞蹈凸顯出自然、隨性的藝術魅力。同時,服裝保留了印尼民族的原始面貌,但在細節的處理上加以改進,使動作表現更加自如。
整體來講,《神迷巴厘》是一部融合了印尼傳統舞蹈特色和中國審美傾向的舞蹈,它是中印舞蹈藝術交流的美好產物,是文化血脈的融合和藝術反映。《神迷巴厘》的舞蹈編導運用自己的理解,感受印度尼西亞的文明,懷著敬畏之心創作新的藝術文明,這便是國際舞蹈、東盟舞蹈交流的魅力所在,是東盟舞蹈文明的亮光。
《神迷巴厘》只是中國與東盟舞蹈交流的眾多舞蹈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享譽世界的輝煌文明。東盟是充滿多樣性的區域,各種文明在相互影響中融合演進,為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促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礎。“一帶一路”倡議站在時代的高度,以全球性的視野開啟了大國崛起、文化復興的新征程。東盟各國的舞蹈交流不僅為藝術增添了豐富的素材和可創新性,更為東盟各國與我國的友好合作加強了信任,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外交基礎。中國東盟的經濟貿易發展帶動了文化藝術的進步,文化藝術更是東盟與中國的橋梁與臺階。
舞蹈的相互交流既能突顯各國風情特色,又能整體展現中國和東南亞的獨特舞蹈文化面貌,增進中國與東盟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進而提升與東盟各國舞蹈教育合作交流的質量與水平,為推進中國與東盟各國舞蹈教育事業的開放包容、共同發展、攜手共進作出積極貢獻。
東盟各國的舞蹈交流蹤跡關乎歷史,更有助于未來。體現東盟舞蹈交流的作品越來越多,所涵蓋的內容越來越廣,除了《神迷巴厘》,還有更多精美的舞蹈作品不斷涌現。現今廣西已經成為中國對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成為連接多區域的國際通道、合作平臺以及交流橋梁。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文化以及藝術形式經過長久的發展與變遷,都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們能從東盟各國的舞蹈藝術中直觀地感受到藝術之相融、文化之相通,也為我們尋求自身舞蹈狀態的形成原因、審視自身舞蹈的缺失和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了資料和依據。正如明文軍先生所言:“中國民族舞蹈教育體系的文化支點應該是東方文化體系群。”在當今的發展狀態下與周邊各國進行廣泛的文化交流,找尋我們自身的文化源流與信息,在深入研究東盟各國舞蹈文化的同時挖掘自身優勢,為中國舞蹈的復興與繁榮盡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