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文創品的文化功能早已超越和脫離文創品的實用功能,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人們對文化精神產品的需求與渴望日益增強。現代文創品所賦予的審美性與文化性也是基于人類情感之上對于造物藝術的再設計與延伸。
關鍵詞:當代語境;傳統手工藝;文創品;融合
近些年,文創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如火如荼,從國家文化發展戰略角度到地方區域都在不同程度上地扶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文創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意,從某種角度說也是文化藝術的衍生品。因為現代文創品巧妙、合理的藝術造型設計可以滿足人們對美的需求,以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要發揮文創品設計的民族化優勢。
1 文創品的視覺特征與文化內涵
文創品之所以區別于其他普通的文化商品,在于其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所蘊含的精神元素和有意味的形式美感以及高超的工藝技巧,由彼此元素相互交織成整體的具有傳達時代審美功能、強化某種符號記憶的一種特質媒介。在2005年的大文化、大浪潮、大經濟的背景下,傳統文化活動帶動了大眾對文化產業的了解和興趣,“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以及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中提出的“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都在圍繞著文化、科技與創新,面臨趨勢導向創新,在交融與碰撞中尋找著契機。經濟與文化是共生的,從改革開放到大數據時代,文化引領著科技,科技推動著文化,在這一形勢下,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百花齊放。
現代文創品根扎于其形式的大膽創新以及視覺元素組合的多樣性,這樣才能擺脫文創品的同質化現象,彰顯文創品的稀有價值與情感價值。在視覺造型上立意要鮮明,造型所表現的寓意要深刻;在材料選擇上要考慮材料的環保性、經濟性與可塑性,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新材料層出不窮,每種材料在本質上都是一種新的媒介,關鍵在于選擇與表現;在工藝上要精益求精,技術的完美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文創品帶來新的視覺沖擊力和張力,只有這樣才能讓文創品走上差異化發展和多樣性發展之路。
好的現代文創品的創意設計不僅可以實現其本身的實用性功能,而且還從不同程度增強了文創品的審美性功能與社會性需求;文創品的造型設計為現代人的生活休閑提供了方便,還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推廣創造了條件。
2 傳統手工藝對現代文創品設計的啟示
文創品在強調文化創意的同時也應該強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來的,在2017年的政府報告中,“工匠精神”再次被提及,可見其重要性。“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是工匠精神表現出來的品質,任何行業與部門都應提倡“工匠精神”,所以新時代文創品的設計與開發也離不開工匠精神。
傳統手工藝作為民族文化瑰寶的一部分,因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與實用性而受到大家的喜愛,尤其手工的痕跡為現代快節奏的社會生活增添了一份休閑與愜意。傳統工藝處于藝術與生產、生活的交匯處,兼具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很大程度上是民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一種藝術創造,它源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甚至有時就是現實生活的直接表述。傳統工藝是在民間生活中創造的,無論是趨利避害、吉祥祈福的裝飾、娛玩消遣的道具、信仰祭祀的供奉還是家居日常的物件,傳統工藝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無處不在。
特別是傳統手工藝中蘊含的“匠作精神”更是我們民族文化中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就要求當前的文創品創作者必須深入生活體驗,如果對文創品沒感情,就不可能創作出有溫度、有價值、有引領的文創作品。所以在設計現代文創品的過程中也應追求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以及對于中國傳統手工藝工匠精神的追求。傳統手工藝是當代設計的文化基礎和創意源泉,蘊含我們民族的審美意象。傳統手工藝重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重視情感溝通,又富有生活內涵。
3 文創品品牌化發展
文創品發展應堅持走可持續化、品牌化、民族化、生態化之路,這是由文創品的內在特質和時代特征決定的。當前,國內文創品品類繁雜,但良莠不齊,還沒有形成一種積極健康的發展之勢。現代文創品設計也是一種市場行為,需要參與市場競爭,所以文創品設計需要品牌化和符號化,因此現代文創品的品牌符號成了同類文創品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的驅動力。
文創品符號化、品牌化發展需要循序漸進的方式,由低到高、由近及遠等路徑并行發展;通過分析文化創意品牌,到通過強化品牌符號特征,增加用戶體驗,提高生活品質;再對品牌符號進行仔細的研究,總結文創品品牌符號的設計原則;最后從實際出發,運用符號學理論來提煉、凝聚文創品的文化元素,把文化符號和品牌符號的設計方法結合起來進行設計,建立起一個系統化、邏輯化、秩序化并能被使用者能理解和接受的具有時代特色特征的文創品牌產品。
在設計強化文創品品牌意識的同時要善于提煉傳統文化要素,善于現代文創品工藝創新,探索傳統工藝與現代文創品制作工藝的融合之路;要懷有開放包容的心態,善于交流學習,從各類傳統和現代設計中汲取營養,豐富創作語言。以現代品牌設計為目標,創新現代文創品的造型設計,滿足當代人們文化生活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偉鏗.地域文化研究[M].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76.
[2] 潘魯生.“匠作精神”不能丟[N].美術報,2018.
[3] 胡燕.淺析文創產品設計方法及創新[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7(8):92-93.
[4] 楊志.品牌文化形象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5] 涂戈爾.以本土文化促進文化產業發展[J].學習與實踐,2012(09):136-140.
作者簡介:李梅(1982—),女,安徽壽縣人,碩士,皖西學院藝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產品設計,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