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蕊 崔敏
摘 要:國際標準舞的前身“交際舞”于20世紀20年代由海外僑胞、歐美留學歸國人員及表演舞團傳入我國。本文結合中國社會現狀以及傳統文化背景,根據R.林頓的文化傳播三階段,將國際標準舞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也劃分為三個階段:接觸與顯示階段、選擇階段和采納融合階段。
關鍵詞:國際標準舞;國內發展;階段劃分
文化人類學家R.林頓將文化的傳播過程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接觸與顯示階段,一個或多個外國文化元素顯示在一個社會中,受到人們的關注;第二,選擇階段,批評的選擇,決定采納或拒絕的明顯的文化元素;第三,采納融合階段,決定將通過的文化元素融入國家的文化,地理空間信息、文化傳播、文化中心向四周擴散,根據一般的法律,減少傳播信息的方式,遠離文化中心,保持文化元素的原型。[1]本文根據R.林頓的文化傳播三階段,結合中國的文化背景對國際標準舞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加以具體闡述與分析。
1 接觸與顯示階段(1860—1986)
裕榮齡(1882—1973),被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專家稱為我國晚清時期學習西方舞蹈的第一人,她是清廷駐法公使裕庚的女兒,在隨父親出使時學習了日本和歐洲的舞蹈,繼而將新穎的舞蹈樣式帶回了國內。1883年,清末黃協塤在《松南夢影錄》一書中寫到“西人的交際舞傳入上海,殆始于其時”。隨后,上海租界成為了西僑在中國展示西方生活的 “窗口”,“窗口”內的陳列無不體現著西方的生活方式、態度和思想觀念,交際舞這種男女封閉式“對舞”就這樣在幾千年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流行了起來。[2]上海市文史研究館研究員郁慕俠(1882—1966)在其書中描述到“……跳舞的名目很多,有搖擺舞、華爾茲舞、探戈舞、狐步舞等。彼時此風最盛,每天晚上,各舞場中莫不舞侶濟濟,宣告客滿”。[3]但當時這些舞廳的主要服務對象只是外國官員們,大部分中國人是被拒之門外的。
20世紀20年代后,隨著國外商業舞團來華演出,交際舞打破了階級的局限性,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成為了平民大眾之間互相交流、傳達感情最好的交際方式。“上海《申報》于1914年2月9日刊登的《紀外交部之跳舞會》一文中,生動地記錄了當時北京石大人胡同迎賓館舉辦外交舞會的場景:中外賓客到者一千余人。……10點10分開跳舞會,以西男與西女賓和跳為多,其余亦有西男與東洋女者,華男與西女者,西男與華女者,華男與華女者。皆互相跳舞。”[4]九一八事變以后,國難當頭,“交際舞”被斥為資產階級娛樂形式,日漸蕭條。包括上海、天津在內的大都市的人們也都無心跳舞,致力于救亡圖存之中。1936年3月15日,上海《申報》刊載了上海市第一特區市民聯合會給時任上海市市長吳鐵城的一份呈文,提出強烈要求取締舞場,交際舞被列為“禁舞”,但這些“零星之火”在暗中仍受歡迎。“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后,“交際舞”在中國的發展無疑經歷了一場浩劫,這種包含資產階級色彩的舞蹈飽經摧殘,發展幾乎停滯。1978年是中國當代舞蹈發展的轉折點,中國舞協恢復,舞協書記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與“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推陳出新”的方針使“交際舞”得以復興。[5]
2 選擇階段(1986—2000)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美國楊伯翰大學舞蹈團和聯邦德國的體育舞蹈俱樂部來華表演,讓我國體育舞蹈愛好者大飽眼福,并且讓我們對體育舞蹈也有了新的感性的認識。1987年,我國公安部、文化部、工商局聯合頒布了關于改進舞蹈管理問題的通知,使舞蹈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日建交后,日本國標舞大師來中國傳播正規嚴謹的“交誼舞”,拉開了體育舞蹈在中國正規化發展的序幕。1989年原國家體委所屬的“體育舞蹈俱樂部”成立,并于1991年更名為“中國體育舞蹈運動協會”,并加入世界舞蹈總會。1990年開始舉辦全國首屆體育舞蹈錦標賽,并延續至今。1993年“中國業余體育舞蹈競技協會”在民政部注冊成立,后在組織者的管理與推廣下,舞蹈愛好者們開始聘請國外舞蹈競技選手來中國授課并傳授教學經驗。1998年我國部分高校體育專業設立了體育舞蹈專項課,這推動了體育舞蹈朝著競技化、專業化方向的發展。
3 采納融合階段(2000年至今)
2000年,主導中國體育舞蹈發展的組織——中國體育舞蹈協會進行了換屆選舉,隨后“體育舞蹈運動協會”與“中國業余舞蹈競技協會”聯合建立了中國體育舞蹈聯合會,致力于中國體育舞蹈競技化發展,并且得到了我國奧委會的認可。在全民健身的浪潮的推動下,國標舞縱向上從大眾娛樂往競技上升,橫向上大眾接受性也越來越高,同時,人們不同的需求也使舞蹈形式也變得多樣化,但那時我們對國標舞的學習也僅僅是對外國國標舞者動作、表情的模仿階段,這種模仿必然使以含蓄為美的中國人顯得舉止怪異。因此,一批敏銳的國標舞者和舞蹈編導開始探索適合中國人表演的國標舞,也開始對如何將“中國元素”融入國標舞進行研究。21世紀以后,一部分具有中國元素的創新型國標舞作品陸續出現在我們面前,如《別》《各自有道》《十面埋伏》《茉莉花》《絲路行》等。
參考文獻:
[1] 馬士珍.體育舞蹈文化在我國的傳播及發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20-21.
[2] 馮雙白.百年中國舞蹈史(1900—2000)[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5.
[3] 郁慕俠.上海鱗爪[M].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97.
[4] 張艷.激蕩與融合——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國[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24.
[5] 茅慧.新中國舞蹈事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