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設計未來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尋求一種新的設計思路和方向?!昂投煌边@一中國古老哲學思想,為中國設計未來發展指出一條道路?!昂汀笔侵钢袊O計應該堅守設計基本原則,多做通用設計、實用設計;“不同”是指中國設計應該肩負起傳承發揚中國傳統造物文化的責任,多樣性、多元化地發展,走出一條自己的設計之路。
關鍵詞:中國設計;發展趨勢;“和而不同”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產品需求的巨量增長與群眾審美水平的日益提高,用戶基數和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設計在中國得到蓬勃發展。然而,當下中國本土品牌設計,正面臨著外國設計中國制造的尷尬局面。一方面,消費者對中國設計有著很強的不信任感,存在體驗一般、定位低端、模仿感強的主觀印象;另一方面,設計師也陷入盲目添加中國符號,設計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思維怪圈。如何提高中國設計的核心競爭力,在眾多外來設計品牌中突出重圍,轉變中國制造為中國智造,讓消費者更多地為本土品牌買單,是中國設計的當務之急,也是未來中國設計發展必須解決的痛點與難點之一。
“和而不同”這一中國古老哲學思想的再度發掘與借鑒,也許可以為中國設計的未來發展指出一條道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比f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昂投煌彼枷耄侵傅牟煌硐笤趦仍谥械暮椭C統一。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核心“和”文化的高度概括。當代,和而不同的思想仍然迸發巨大魅力,其所蘊含的豐富哲學辯證思想在當下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國內外設計結合日益緊密的大背景下,為中國設計指出新思路與新方向。
設計中的“和而不同”思想,是一種在充分追求滿足內在可用性與良好的用戶體驗的基礎上,實現多元化、多領域化、多民族化的富有廣度與深度的設計內涵與思想?!昂汀笔侵冈O計的基本原則要高度統一:設計的便捷性、可用性、易用性,設計所傳遞的美感,表達的人文關懷。這些作為設計所存在的普遍原則,都要作為任何一項設計的基本屬性。中國設計也不例外,不能拋離設計基本原則,離開用戶,離開產品談設計,強加中國元素、民族傳統于作品之上,使設計泛于表面化、流于形式化,使文化與實際產生割裂感,這樣的產品用戶是不會買單的。
設計中的“不同”是指中國本土設計師在設計與借鑒外來設計的過程中,亦不能拋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中國人的基本心理特點,民族情感與文化傳承,一味地追求與國際接軌,與國際齊平,追求去裝飾化、簡潔化。設計師作為產品的創造者與改進者,要起到引導作用,對大眾的功能需求、精神體驗和文化層面的審美都要一一滿足。要負起責任,起到民族文化宣傳與普及的傳道者的作用。借由設計傳播中國文化,發掘中國傳統設計之美,讓民族自豪感走進千家萬戶,讓體驗者感受到中國本土設計師對大眾的關懷之心,亦可以體現出中國設計未來可以蓬勃發展的根基所在。
當下,也有一些中國品牌在設計過程中,通過自己的產品設計思路與表達,充分詮釋了“和而不同”的設計思想。中國汽車品牌——吉利,作為自主設計、原創設計的代表,旗下多款暢銷車型都采用了回紋裝飾作為家族式前臉設計的標志元素。這一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紋飾,是古人在觀察池塘漣漪,回波蕩漾時所受到的啟發,經過藝術抽象化描繪出的一種紋飾,非常具有中國古典韻律與美感。李寧——中國本土運動服飾品牌,在經歷了設計轉型的陣痛與低谷之后,最近在國際秀場上頻頻發力,登上紐約時裝周秀臺,贏得世界時尚潮流的關注目光。其最新帶來的一系列服飾產品大膽運用復古元素,引入懷舊氣息,將中國傳統領獎服的紅黃二色融入其中,并采用宋體“中國制造”的方塊字作為設計點睛元素,搭配現代化的剪裁與板式設計,既彰顯中國元素,又非常實用簡潔,其品牌核心競爭力得到了很大提升。這些品牌在產品設計過程中靈活運用“和而不同”的設計思想,兼顧設計本身與中國文化,使二者有機結合,在做好設計的同時打造品牌文化,既獲得了市場與消費者的認可,也拓寬了中國設計的思路與理念,非常值得參考與借鑒。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設計作為一門文化與科技的交叉學科,融合藝術與工程,在遵循設計本身的科學原則的基礎上,秉承傳承文化、關懷眾生,展現民族多樣性與社會多元化的責任。和而不同,百花齊放,其色皆美,費孝通先生曾經說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好的設計就深深根植于這份內在美,在于這份內在的和諧統一。所謂的設計之“和”,就是未來的中國設計應當不忘初心,牢牢抓住設計最本質和核心的基本原則,做好設計的基礎工作,把根扎實。
創新驅動發展,只有不斷創新,把握機遇,才能激流勇進,迎頭趕上。要想實現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必須改變設計主導思維與戰略,從用戶自身的體驗與需求出發,不斷迭代與改進產品,多學科、多元化交融并舉,發掘傳統文化與技術經驗的可取之處,體會古人對中國造物的高度理解與感悟,借鑒并發揚光大??偨Y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習性、行為習慣與情感心理,并通過設計不斷向真善美的境界與追求引導。對設計而言,中國人文精神與西方思想文化并行不悖,“和而不同”中的“和”是共同追求好設計、實用設計的內在和諧之美,“不同”的是各自適應自己生活習慣與思想情感的產品表達。未來的中國產品設計,應該是既有鮮明特色的中國文化特征表達,又在世界環境下普遍實用、好用的:是一種創新設計,是設計思想與策略上的創新,亦是一種改良設計,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再表達,更是一種民族設計,旗幟鮮明地開拓屬于中國的特色設計之路。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序言)[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3.
[2] 李硯祖.設計的“民族化”與全球化視野[J].設計藝術,2006(2).
[3] 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4] 仲澤,方延軍.和而不同[M].四川文藝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朱勉(1988—),男,內蒙古涼城人,研究生,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工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