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瑾 洪天嬌

摘 要:校園景觀是校園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老校區是一個學校的精神文化積淀所在,但環境設施年久失修,已不能滿足師生學習生活的需要。通過對東華大學老校區延安路校區場地和學生的調研觀測,對老校區的景觀更新進行分析和探討,探討“微更新”理念運用于老校區景觀更新的必要性,并從微觀層面尋求對校園景觀更新的新契機。
關鍵詞:微更新;老校區;景觀設計
1 現狀分析
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高校進行合并和自身等級的提升,高校原有設施不能滿足教學擴張的要求,擴招帶來了新校園的教學熱潮,同時轉移了師生對老校區的注意力,老校區設施陳舊,不能滿足師生現有需求,故多采用“粗放型”建設方式和管理模式。[1]如何在校園景觀中突出文化特色同時又延續老校區的傳統肌理,本文基于微更新視角探究東華大學老校區景觀更新的設計思路和具體內容,以解決該問題。
東華大學延安西路校區地處上海市長寧區,校園整體格局完整,屬于典型的老校區,隨著時間更迭,問題逐漸顯現。以下是更新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第一,校園處市中心,向外擴張十分困難,對現有空間梳理十分有必要。
第二,技術革新,校內車流量和人流量不斷增加,人車交通系統交叉嚴重,上下課時間擁堵不堪,停車場地不足。
第三,校中樹木茂盛,夏日遮陰環境良好但同時造成部分戶外空間趨于密閉,成為校園死角。
第四,校園綠地覆蓋率高,但利用率低,缺乏活動設施,與師生需求脫節。
本文從校園整體景觀規劃、重要景觀節點的設計以及景觀小品的改造設計三個方面考慮,希望通過“微更新”提升校園活力。
2 微更新在老校區景觀中的設計思路
“微更新”與常規的方法策略相反,是從微觀角度出發進行設計更新,在社會生活中對微觀現象進行觀察,通過研究分析找到問題本質,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通過調研、訪談等手段綜合分析現階段老校區景觀公共空間存在的問題,以低成本、低影響的策略提升空間活力。
2.1 以保護為主
從物理空間與精神文化層面對老校園予以保護,保持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發揮校園特色,是對老校區進行景觀更新的重要思路,相比推倒重建,老校區的景觀更新更需要將環境整合,按照設計需求,提前做好植被的保護工作。[2]例如,延安西路校區有很多大樹,如將其移走,會降低樹木成活率,一味追求類似新校區的低密度校園布局,也會破壞老校區原有的歷史肌理。東華老校區有一些紀念性景觀小品,承載了一些學子與教職工的記憶,因此對這些有象征意義的景觀小品進行留存是有必要的。同時在陳列方式上依舊通過改造呈現出不同的效果,或配合周邊的基礎設施營造環境氛圍。在環境中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屬性,加入有師生認同感的文化元素,使其在空間中得以延續和突出的展示。[3]通過合理的模式進行再組織,使之成為新校園景觀體系中的組成部分。
2.2 激發校園活力
在校園活動中,學生的交流群體以上課班級和社團組織為主,人流量大,但是外部空間沒有可以停留的交流場所。大膽革除已不能滿足時代需求的內容和形式,設計者可以進行環境微更新,將“封閉式”的綠化更新為“敞開式”的綠化,帶動學生交流和參與,增加師生交流的場地,提升校園景觀的活力,使之成為校園生活的催化劑。
東華大學延安路校區的景觀中缺少一個大學中非常重要的場所——廣場。食堂門口本應是休閑空間,卻因高樹形成密閉空間,陰暗凌亂,無法刺激使用者的使用欲望,這樣的空間在老校區中是比較常見的。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采取更新策略:一是撤除部分綠化邊界,使綠化不再與人群有距離感;二是鋪設一些防腐木等硬質材料,拓寬步行路面;三是加強該區域景觀小品的豐富性,提供交流、休閑場所;四是植入一些具有現代感的材料或色彩,使環境更加具有青春氣息和活力。
2.3 優化公共設施
東華大學延安路校區的公共設施材質多為石頭,冬涼夏暖,舒適度不高,多被閑置。東華大學延安西路校區設有藝術設計學院,一些由學生創作的作品被予以陳列,成為校園景觀的亮點,還增加了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
3 微更新在老校區景觀更新中的具體內容
微更新的概念是對當今設計問題的反思,在于倡導人、物、環境三者和諧發展的關系。與傳統設計著眼點不同的是,微更新強調對于細小問題的深入理解與準確剖析。[4]微觀設計遵從小尺度改造模式,在限定的范圍內以“微觀介入”的方式對一點或多點進行小規模的更新設計,從而引發其周邊甚至整個區域的變化,達到激發校園活力、改變校園面貌的目的。
3.1 尊重老校區發展的肌理,使其具有延續性
在老城更新項目中我們常常會對其城市肌理進行保留,同樣將這個理念運用在校園空間中。保護不僅僅是靜態的,新的需求會不斷延續校園的生命力。通過對原有設施更精細化的設計解決新時代的新需求。在尊重老校區發展延續性的態度前提下,更新的策略傾向于對校園中肌理和校園空間特點的加強,使舊的景觀也能在新的使用方式中持續發揮重要的作用。
3.2 挖掘空間的潛力,發展微型的公共空間
老校區的規劃建設處于飽和狀態,挖掘空間的潛力、發展微型的公共空間非常有必要。老校區的校園空間功能單一,因此在空間上要有功能劃分,在時間上也應該有功能的穿插,從而提高空間的使用效率。另外,我們不應該忽視一些可利用的剩余空間,即使是一些狹小的空間,也是校園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3 進行道路系統的梳理
動線是空間設計中的骨架、肌理和空間尺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空間感知的特殊符號。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東華大學延安西路交通(圖1)日漸擁堵,老校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通而不暢”,因此要梳理老校區的內部交通,實現合理的交通分流,增強與外部便捷的交通聯系,緩解老校區的交通壓力。
通過實地調研,校園的交通系統中主要有3處地方非常不利于校園通行,如圖2。①處為主干道的十字路交叉點,這個節點上的兩條線路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導致車輛在通行時要減速通行,從而使這個節點的車輛滯留。②處的路因為綠地和樓房而被截斷,一個循環的道路系統戛然而止,初來東華的人容易迷路。③處是上下課的交通要道,也是車流通行的要道,為保證車輛通行,此處設置的人行通道過窄,造成交通堵塞,讓司機缺乏舒適的交通體驗。
通過道路障礙物清理對交通進行一些梳理(圖3),主要方式為讓出一部分綠地空間,讓交通動線更合理,相比拆除樓房,這個方式更經濟,破壞力更小,也更容易實現。
3.4 可移動空間的應用
現代人的需求是多變且不定的,作為校園空間,其受眾不斷變化,在選擇景觀更新方式時應運用可移動空間,體現空間的多種可能性、靈活性和表達的多樣性。現在校園中的設施都是一成不變的,但經過調研所得到的受眾需求都沒得到充分的滿足。一些小型多變的可移動空間可以滿足受眾在特定場合特定時間的需求,師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加入設計過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3.5 參與式設計應用
直接采購的環境設施不一定都適用于校園,工廠批量生產的設施往往缺少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環境設施所擺放的位置也不一定是師生理想的擺放位置。作為一個有藝術學院的校區,開展參與式設計,發揮創造力,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學習相關的公共設施,這才是有針對性的設計。充分利用東華大學的藝術優勢,將設計區域進行劃分,選取節點,讓學生的作品參與校園微更新,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開展有趣的校園活動,能讓學生更愛護學校,對學校有認同感。
4 總結與思考
老校區的更新粉刷立面治標不治本,需從師生日常生活和交往層面解決問題,用整體的方式看待問題。老校區更新是為了增加供學生交流文化的環境,每個學校所處的文化氛圍和物質基礎不同,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提升校園景觀的生命力,珍視并且保留校園中的人文和自然符號。
我們將“微更新”概念引入校園更新,從微觀的視角出發,尋找問題本質,提出相應的設計手段以解決問題,以保護原有環境設施為主,保持校園的文化特色,優化現有的公共設施,并用合理的設計手法激活校園活力。微更新理念繼承了有機更新的理論,在老校區肌理和文化風貌基礎上,強調師生共同參與,遵循老校區的秩序和規律,把握系統的核心問題,采用適當的規模、合理的尺度,對局部小地塊進行更新以形成老校區自主更新的連鎖效應,創造出有影響力、歸屬感的文化及空間形態。
參考文獻:
[1] 汪賽群.基于傳承與共生理念的高校校園景觀改造設計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6.
[2] 范曉劍.大學老校區更新與發展[D].同濟大學,2007.
[3] 王燕飛.大學校園景觀與場所精神[D].南京林業大學,2009.
[4] 高風麟.“微設計”理念及其實踐方法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4
作者簡介:朱瑾(1973—),女,四川廣元人,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設計學專業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