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更多地關注經濟的發展,很少有人在意中國文化的變遷,以至于我國很多區域的文化遺產慢慢淡出人類的生活圈,甚至瀕臨滅絕。就拿建筑結構或者建筑文化來說,都可以稱之為藝術特色,而且不同地區有不同地區的特點。今天,就來談一談嶺南的建筑文化。通過對嶺南建筑陶瓷脊飾藝術特征的探析,來看看我國傳統建筑文化對人類的影響,給人類能帶來哪些有價值的意義,從而激發人們保護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能夠發揚光大。
關鍵詞:嶺南建筑;陶瓷脊飾;特色
0 前言
嶺南傳統建筑是由陶瓷、建筑和雕塑合而為一的造型藝術,我國現在保存完整的也只有寥寥幾處。嶺南傳統建筑在原有的基本建筑結構的基礎上融入了很多裝飾藝術。尤其是陶瓷脊飾的裝飾,使得嶺南建筑不僅外表美觀,又不失實用性。陶瓷脊飾是嚴格根據地理環境、空間布局精心裝飾,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角度都裝飾得活靈活現。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不同的感觀效果,可謂巧奪天工。陶瓷脊飾是嶺南特有的傳統脊飾,也是嶺南象征性建筑特色之一。
1 現今嶺南建筑陶瓷脊飾的概況
嶺南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嶺南的建筑更是與中國傳統建筑源自一脈,是黃河中下游古代中原建筑的重要分支。嶺南的建筑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在中國傳統建筑的形式和構思理念的基礎上,靈活利用當地的地理形勢和氣候條件,對自然條件的運用拿捏有度,恰到好處,從而成就了嶺南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這也是嶺南的代表特色。嶺南傳統陶瓷脊飾又可以稱為“花脊”或者“陶脊”,是集陶瓷、建筑和雕塑為一身的藝術。之所以說嶺南建筑陶瓷脊飾貼近生活,是因為這些建筑陶瓷脊飾所選用的題材都是來自百姓的生活,是百姓生活片段的真實寫照。以這些畫面作為題材,更加生動形象地體現了嶺南人民的民俗文化和性格特征。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這些民俗一點點淡出人們的生活。據統計,目前為止,國內保存相對完整的古代傳統陶瓷脊飾僅有廣州陳氏書院、佛山祖廟、三清胥江祖廟和德慶悅城龍母祖廟4處,共計脊飾32條。通過對這32條古代傳統陶瓷脊飾的深入調查并作出詳細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對嶺南建筑陶瓷脊飾的特點做了進一步探究。
2 嶺南建筑陶瓷脊飾的選材特點
嶺南建筑陶瓷脊飾在當地無處不在,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建筑,更是傳統文化的教育導向,是一種多層次的建筑空間元素。
2.1 脊飾的選材多元性
為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嶺南傳統建筑在脊飾的選材上也是頗有講究,題材內容包羅萬象,更加凸顯嶺南人民物質、精神、社會等民俗的多元化特點,不僅貼近生活,也比較接近商業化產業。這可以說是發展成熟的建筑文化,不像那種世外桃源不食人間煙火,更不像那種俗不可耐完全商業化的建筑毫無文化感觀性,這就是嶺南文化的革命性和創新性。脊飾的選材主要來源于歷史故事。古話說得好,“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讓人能在行走坐立之間耳濡目染地了解歷史。以史為鑒不僅豐富了建筑的特色,同時也能對人達到一些提醒的效果,實在是智慧至極。選材中還包括民間傳說,如大禹治水、白蛇傳、夸父逐日、十二生肖的來歷傳說等。這些都是民間流傳甚廣的傳說故事,對于教育引導有著非常大的作用。還有粵劇戲曲,包括經典粵劇《帝女花》《竇娥冤》《桂枝告狀》等,充分體現了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在嶺南已經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粵劇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還有花果鳥獸等。這些作為嶺南建筑陶瓷脊飾的選材,每日與人們朝夕相處,耳濡目染,世代相傳,才能流傳至今。而在宗教廟堂則是側重于神話傳說,不同的場合放不同的題材,所選題材與所處場景相輔相成,氛圍更加和諧。隨著時代的發展,題材也是逐漸有所變化,由早期的寓意吉祥的花鳥到后來的多元化選材,反映出人們生活的多元化,也能看到人們的追求在不斷提高。從嶺南建筑陶瓷脊飾的多元化中充分體現了嶺南人民的生活習慣、民族風俗和精神趨向。
2.2 脊飾色彩的特點
在嶺南我們不難發現,建筑的色彩多數是以黑色和灰色為主色調,這也是我國古代所流傳下來的。黑色和灰色是莊重不容侵犯的象征,古代的君王多數都喜黑色,所以自古以來黑灰不管是在建筑還是在工藝中都比較頻繁地出現。例如,直至今日人們還在沿襲大門以及庭院內的柱子都是以黑色為主,尚黑的傳統在嶺南建筑中體現得尤為突出。黑色的大門、梁架、窗框、山墻等,可見黑色在嶺南建筑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在這黑灰的背景下,再加入陶瓷脊飾的色彩,就使得建筑的整體在不失莊嚴的情況下又多了幾分活潑的效果,這是嶺南建筑加入陶瓷脊飾的色彩效果。可以說,陶瓷脊飾在整個建筑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2.3 脊飾造型的海洋文化特點
古代的嶺南大體分布在廣西東部至湖南、江西等的交界處。是我國江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是長江和珠江兩大流域的分水嶺。這樣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嶺南的生活離不開水。這一點在嶺南建筑陶瓷脊飾的構造上是顯而易見的,建筑物的屋角多數是翻滾的浪花造型,而且脊飾也有很多跟水有關的動物,如鯉魚、鱉魚,還有雙龍戲珠、哪吒鬧海等造型。這一特點不僅僅體現了嶺南的地理位置,還反映出嶺南人民對水既愛又怕的復雜情緒。
3 嶺南建筑陶瓷脊飾藝術在空間上的特點
去過嶺南,觀察過嶺南建筑的人都可以發現,嶺南建筑陶瓷脊飾主要分布在:正脊、看脊與垂脊上。這些分布不是隨意安排的,都有其獨有的且是對在建筑空間上的非凡意義。這些意義都是普通建筑遠遠達不到的,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在,需要細細地去品味。
3.1 突出了建筑空間的界限
一個人每天都在建筑物中間來回穿梭,時時刻刻都在與建筑空間接觸,對建筑物的內外空間、功能、形象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也對自己所處的空間范圍了如指掌,便更加知道一個合理的建筑空間對一個人的生活和情緒的影響。合理固定的建筑空間能夠給人帶來安全感,在一定范圍內能夠限定人的視野,這都是家居生活所必需的。陶瓷脊飾對建筑空間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它強調建筑空間整體感觀的完整性與合理性,不僅營造了豐富的建筑空間氛圍,還能在整體效果上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嶺南建筑陶脊的正脊讓人能夠對建筑外部的天際線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而看脊則更凸顯院子內部的天際線,二者結合就形成了建筑物在整個空間內的邊界線,清楚明了。
3.2 對人的心理空間范圍有所限定
我國的很多傳統建筑文化在建筑格局和設計理念上都對人的心理空間有很大的影響。嶺南建筑文化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嶺南建筑文化中,融入陶瓷脊飾的造型藝術與外界紛紛擾擾的世俗形成鮮明對比。人在外工作勞碌了一天自然疲憊不堪,但是人如果生活在嶺南傳統建筑當中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這種建筑風格能夠將人的心理限定在一個范圍內,陶冶人的情操。其中,胥江祖廟的道教廟宇、佛山祖廟的靈應祠以及龍母祖廟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凡是身處其中的,都能受這種傳統建筑的影響,心理不受干擾,超凡脫俗。這種神奇的效果是那些普通建筑遠遠達不到的。
3.3 豐富了建筑空間的氛圍
與普通建筑相對比,嶺南建筑陶瓷脊飾就更加豐富。普通建筑格局單一、色彩單調,建筑形式更是簡單到沒有裝飾。嶺南傳統建筑則不然,它加入了陶瓷脊飾的造型藝術。這一藝術就像活潑搞怪的娃娃一樣,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空間、不同的風格所營造的氛圍都是不同的,就像一張張臉有不同的表情一樣。例如,佛山祖廟,之所以叫祖廟,顧名思義因為歷歲久遠,據說是北宋元豐年間所建造的,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宗教文化古跡。其獨有的古樸典雅的嶺南建筑和精美的脊飾營造了一種莊重又神秘的氛圍,令人不自覺地膜拜。而胥江祖廟與悅城龍母祖廟雖然也是在嶺南建筑中融入了陶瓷脊飾的造型藝術,但是在小小的庭院里,這種裝飾渲染出來的卻是農家小院里那種和諧歡樂的氛圍。可以說,嶺南傳統建筑的思想理念和裝飾構思都是十分有趣的,也為生活營造出各種不同的氛圍,在提升了傳統文化建設的同時也大大提升了人們的精神文明建設,中國傳統文化真的是奇跡般的存在。
4 嶺南建筑陶瓷脊飾藝術反映的民俗生活
民俗生活主要分為三大類:物質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和社會生活民俗。其中,物質生活民俗包括經濟物質,如糧食、衣服、房屋、運輸方法等;生存之方法,如鄉村生活、城市生活等;盈利與財富,如勞力之生產、器具、不動產等。精神生活民俗包括民間法術以及民間宗教。社會生活民俗包括家族、社團、特別組合等,還包括這些以外的語言、戲劇、民間傳說等。這些民俗生活在嶺南建筑陶瓷脊飾上均有一定程度的體現。正所謂藝術源自民間,藝術也反映生活。
4.1 反映出的物質生活民俗
嶺南的傳統建筑陶瓷脊飾所反映的內容與嶺南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脊飾的圖案上就能了解到嶺南人民的衣食住行。尤其是大量的戲曲,里面人物的著裝各式各樣,都反映出當時人們的衣著款式和愛好。其中,還包括很多奇特的服飾,如戲服、官服、武服以及新娘子的嫁衣等。在人們的飲食方面也多有記載,包括人們常吃的水果、蔬菜、谷類等,如荔枝、菠蘿等。另外,建筑物也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愿望和當時的居住條件,所記載的建筑多數都是嶺南標志性傳統建筑。例如,一些體型輕盈通透、裝飾精美華麗,配有大量的木雕、磚雕、陶瓷、灰塑等工藝的建筑,每一處都精心繪制。還有一些仿造西方建筑的大膽構思以及搞怪的奇異樓閣,這也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幽默和生活的豐富多彩。
4.2 反映出的社會生活民俗
沒有去過嶺南的人可能難以想象社會生活民俗是個什么樣子,那么借鑒《清明上河圖》大概就好理解一些。這可以是描繪一個群體的生活狀況,也可以是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寫照,或者是一個戲班子的演繹過程,再或者是一個巷口或者一個大院的日常。這種陶瓷脊飾的描繪更加貼近生活,給建筑帶來了一絲靈動氣息,充滿生機。作坊與作坊之間的工藝通過建筑的陶瓷脊飾可以看出,相差不多,不分伯仲,而且有的大規模的作坊工人數十,分工合作,環環相扣,制作流程可以說是百密無一疏。這也足以看到各行各業都在成熟穩定地發展,社會生活的秩序嚴謹。
4.3 反映出的精神生活民俗
自人類解決了溫飽問題后,精神文明生活就在不斷的探索中。從現今我國僅存的幾處相對完整的嶺南傳統建筑中不難看出,無論是佛山祖廟、三清胥江祖廟還是德慶悅城龍母祖廟,都跟民間宗教有關,足以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程度。在古代,嶺南由于生活環境十分艱苦,自然災害不斷,嶺南人便對神靈極其向往、膜拜,渴望被救贖。正所謂病急亂投醫,在嶺南建筑陶瓷脊飾的圖案上可以發現,除了佛教、道教等宗教以外,還有很多民間神靈、國外進口神、外省移植神、百鬼等,包括牛鬼蛇神、八仙過海、日神、月神等。豐富多彩的宗教藝術描繪的場景更是生動傳神、栩栩如生,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神秘玄幻的色彩。
4.4 反映出的其他生活民俗
嶺南人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還有很多小的特色沒有劃分在上述類別當中,其中就包括語言文字。嶺南當地方言是粵語,陶瓷脊飾上繪制了很多與粵語有關的題材,其中包括粵劇,更可以反映出粵劇對嶺南人民的重大影響。民間男女老少對粵劇可以說是信手拈來,任誰都可以給你輕松地來上一段,對粵劇的典故更是耳熟能詳。可見,粵劇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深入人心。陶瓷脊飾在文字方面也大大體現出當地的特色,隨處可見的字符符號以不同的形式展現。陶瓷脊飾的選材沒有限定,可以隨意加入自己喜歡的題材,甚至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和故事。也正是這種開放性才能更好地體現民間的民俗和藝術,使很多民間文化不至于被淹沒。當然,也不乏眾多民間傳說題材,像什么牛郎織女、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嫦娥奔月等,豐富多彩的陶瓷脊飾反映出多姿多彩的民間生活民俗。
5 結語
根據前文所述,嶺南建筑陶瓷脊飾小到色彩細節,大到整體空間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嶺南建筑陶瓷脊飾所選題材不僅僅反映了當地的各方生活民俗,對人民也有著導向的作用,而且對發揚我國傳統文化和文明建設有著深遠意義。然而,如此有意義的傳統建筑文化在當今卻面臨消失的危險。建筑的商業化導致建筑的構思和理念都被扭曲,完全為了謀利的建筑即使模仿傳統建筑的外表,也失去了傳統文化的精髓。為傳統文化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挽救瀕臨湮滅的嶺南建筑文化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 劉妹.嶺南建筑陶塑脊飾的文化藝術特征探究[J].中國陶瓷,2013,49(08):77-81.
[2] 江芳,鄭燕寧.基于文化地域性格的嶺南沙灣古鎮傳統建筑裝飾文化保護[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7(06):105-107.
[3] 胡曉斌.論建筑與傳統文化的和諧共生——對嶺南建筑與文化關系的思考[J].建筑知識,2017,37(12):54.
作者簡介:王雪艷(1977—),女,山東濰坊人,碩士,賀州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陶瓷紋飾文化及裝飾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