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樂
摘 要:中西方建筑設計在世界建筑體系中占有主要地位,由于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建筑設計也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本文從中西方建筑設計的傳統文化與思維方式的差別出發,分析中西方建筑形體審美、空間構成、建筑材料與裝飾等方面的差異,從而加強對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認識,進而總結出中西建筑融合的途徑,為當今的建筑設計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關鍵詞:西方建筑;中國建筑;差異;融合
1 中西方建筑的文化背景
建筑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產物,所以,研究建筑無論中國建筑還是西方建筑,都得考慮建筑的文化背景。建筑與文化在思想和生活兩個不同的層次上相互聯系著,實際上建筑是文化表象的外在載體,建筑的文化深刻地體現出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無論是建筑的外觀造型、藝術特色、設計思想方面,還是建筑的發展淵源上存在的差異,歸根結底還是文化土壤不同,自然也帶來了建筑文化的差異。建筑設計所包含的內容很多,不同的文化地域差異所體現出來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特征反映的是秩序和藝術的境界,即儒道思想。儒道思想經過對悠久歷史的傳承,一方面限制了大眾的審美,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我國傳統建筑獨特的風格特征。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中和”解釋了儒家的審美思想,即在對立的兩極之間取得恰到好處的中點,建筑的象征性和直觀性給我們清楚地傳達了這一信息。道家經典《老子》主張一切順應自然,一切運用自然,從藝術角度來看,表現為藝術應該回歸自然,親近自然。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兩派的主張和思想深刻地影響著傳統建筑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在西方古典建筑文化中,希臘藝術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希臘藝術有一種特點,一方面反映了對自然的模仿,另一方面反映了對形式的追求。希臘神話主張“人神同源”,將人類的現實生活融入神話中,并賦予了神話美好的愿望和夢想。西方在美學理論等方面,尤為突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美是對立因素的和諧、雜多的統一”,柏拉圖按照“美的理念”創造藝術的思想,和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成為西方文明的基石,這些美學思想為藝術家參與到創作活動中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建筑裝飾藝術方面,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植物,都以寫幻求真、模仿自然為原則,莊重而和諧,建筑形式遵循比例對稱、端莊而協調的形式,充滿活力并展現出人們的精神氣質。西方文化就是站在希臘藝術的巔峰上造就了今天的現代文明。
2 中西方建筑設計差異
不同的建筑承載著不同的文化。東西方建筑不論是從形體審美和空間布局上,還是建筑材料應用和裝飾色彩上,都體現出了雙方的差異以及各自獨特的魅力。
2.1 中西建筑形體審美對比
中國傳統建筑注重“線形美”,注重線條的節奏。這一特征也體現在中國畫中,簡潔的線條就體現出人物的意境。因此,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像單體建筑的外部輪廓和群體建筑的天際線,與中國繪畫中的勾、描相似。而西方建筑講究“體積美”,在繪畫中,與中國寫意相反,追求寫實藝術,將物體的體積進行塑造。在古希臘自然科學發展的前提下,美麗的建筑就是由幾何比例關系和一定的數量關系構成,所以建筑的形式美多由幾何造型和數的組合來表現。由此可見中西建筑形體審美的不同。
2.2 中西建筑空間布局對比
中國建筑是一個封閉的,類似群體的空間模式,在地面上平鋪展開。從住宅到宮殿,平面類似于“四庭”模式, 在前、后、左、右,按主賓關系規律分布,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內向和禮教。與中國建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建筑,它是一種開放的單體空間形式,采用向上擴展和“體積”垂直疊加的模式。例如,中世紀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其中大廳的圓頂距離地面60米,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萬神殿”高43.5米等。相比可知,中國建筑占據了地面,西方建筑占據了空間。
2.3 中西建筑材料與結構對比
中國傳統建筑主要采用獨特的木框架結構,以梁架承重,在造型上重視曲線美,氣韻生動。西方傳統建筑材料主要是石材,以墻柱承載重量,注重面與塊的結合,形式厚重。中國傳統建筑結構適合家庭個體生活,小體量的空間使得力學知識在搭建時運用得比較淺。然而,傳統的西方建筑不同,空間多為大跨度拱門和穹隆,用以容納數以萬計的群眾,必須運用復雜的力學知識才能完成,因此,西方建筑還促進了結構力學的發展。
2.4 中西建筑裝飾色彩對比
中國傳統建筑使用木制部件,這些部件需要油漆的保護,色彩常以紅、黃、綠、藍為主色調,鮮艷奪目,臺基多為漢白玉,對比強烈。傳統的西式建筑則采用石材,顏色多為白色、灰色和米色,簡約而優雅,但室內裝飾明亮而多彩,追求的是一種怪誕、朦朧而又迷亂的宗教氛圍。
3 中西方建筑設計差異形成的原因
中國與西方建筑的藝術風格為什么截然不同?下面通過地理、環境等外部原因與宗教、政治等內部原因兩大角度,對中西方古典建筑設計差異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3.1 外部因素分析
(1)資源。中國古代中原林木多,便于就地取材,而石材較為難尋,且運輸不便,所以人們通常選擇木材進行建筑。因此,中國傳統建筑多為土木結構,梁架承重。由于西方自然環境多為山石地質,缺乏樹木,傳統的西方古建筑則多為石結構,墻柱承重。
(2)自然地理背景。中國幅員遼闊,大部分土地都在平原上,這種環境下的東方人很大程度上根據四季的變化進行耕種,人們有著強烈的時間意識和對自然的依賴性。而在西方文化中,強烈的空間意識與其早期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關。古希臘作為西方文化的發源地,代表了地中海文明的輝煌,古希臘的眾多島嶼相對孤立,無形中形成了古希臘民族的空間概念,多變的地形客觀上在西方概念中形成了一種“空間是可以被限定的、空間是有限的”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這種不同的生活環境使得西方建筑文化強調建筑的單體空間概念,而中國建筑文化則更傾向于建筑群體概念。
東方各族人民多生長在大河流域,生活穩定,生存環境與世隔絕。因此,東方民族多養成清靜淡泊、追求和諧等文化特征,遂產生了“天人合一” “中庸”等思想。但是,西方人民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好,生活不穩定,往往需要與自然作斗爭,與外敵作斗爭, 故產生“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等思想。東西方不同的生活環境影響著建筑風格的差異,因此,中國傳統建筑比西方傳統建筑更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其風格相對平和與含蓄。
3.2 內部因素分析
除了資源和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外,宗教,政治文化等其他概念的影響,也是形成中西建筑文化的差異的重要因素。
(1)精神現象。在中國,除了陵墓建筑外,古代中國人注重自然生死法則,并沒有刻意追求建筑的永恒性。而西方建筑被稱為“石頭的史書”,主要運用厚重、硬實和巨大的石頭,追求高大、強大、神秘、雄偉、震撼的視覺效果,體現宗教出世的精神。
(2)宗教文化觀念。中國的宗教文化觀念相對薄弱,因此宗教文化對建筑的影響很小。最早的佛教寺廟是在官邸的基礎上建造的,采用官式建筑的尺度模式是民間建筑的特點,與封建社會時期的其他建筑在形式上差別不明顯,體現的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文化觀念”。西方宗教建筑以中世紀建筑哥特風格的基督教堂為例,高聳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反映了西方人征服自然、向往天國的文化觀念,反映了西方人對塵世幸福的渴望,歌頌的是宗教美與靈魂美。
(3)政治文化觀念。我國建筑大師梁思成曾說“建筑是一面鏡子,它忠實地反映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因此,也應該從政治文化中分析中西方建筑差異的原因。
中國封建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皇權至上、等級制度嚴格以及傳統的思想。因此,在中國古代的城市布局中,各類建筑的體積和形態大多是統一的,主從分明、中軸對稱、秩序有序。它深刻地描繪了封建社會倫理秩序的概念和人民生活的規律。而古希臘政治文化體現的是一種社會民主的開朗生活,建筑親切明快,城市布局呈同心放射狀并普遍建有面積較大的廣場。
4 中西建筑融合的途徑
中西建筑的融合也就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中西建筑設計有著各自的特點和優勝之處。通過對比和分析產生差異性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中西建筑各自的發展方向和風格特征。中西建筑的融合不僅是建筑風格與技術的融合,也是建筑體質與建筑觀念的融合。
中西建筑文化融合有兩種不同的方式,這兩種方法都是基于對中西建筑的理解。一種是以中國傳統建筑為本體去吸納西方建筑技術、紋樣和造型特征的途徑,另一種是以西方建筑為本體去吸納中國傳統建筑造型特征和裝飾紋樣的途徑,正是基于這種對建筑的認知,產生出了這兩種建筑文化融合的途徑。因此,我們應該更多地思考建筑的本質,能夠宏觀地去分析和把握建筑。
5 結語
由于建筑材料和地域文化背景的差異,使得中國與西方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藝術語言”,當然承載的文化不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也是不一樣的。各自的建筑設計體現了各自傳統思想的本質,也體現了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更代表了中西建筑的價值差異。中國建筑體現的是一種精神,西方的建筑更重視它的社會功能和實用性,雙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中西建筑設計的差異在當代仍是一個重要問題。作為設計師,我們要怎樣在21世紀認清問題并處理好這兩個層面的關系,怎樣站在新時代的制高點去看待傳統的現代化,看待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我想,我們應該多思考中西建筑設計的差異,充分發掘并合理地應用中西建筑融合的途徑,學會變古為今,化西為中,這無疑是有助于我們的現代建筑設計發展的。
參考文獻:
[1]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 王受之.世界現代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3] 劉天華.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藝術比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