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鋼琴教學領域,西方的發展時間更長,其研究歷史以及理論的解析對于我國的鋼琴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基于此,本文對18世紀、19世紀以及20世紀的西方鋼琴教學研究的歷史進行回顧,并對其技法理論進行解析,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西方鋼琴教學;歷史回顧;指尖貼鍵彈奏
0 引言
在鋼琴教學領域,西方很多國家有著較為悠久的發展歷史。在16世紀,意大利就已經有關于古代鋼琴彈奏規則的文獻記載,對于后期的鋼琴教學研究進行了指導。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與完善,西方鋼琴教學的形式得到了不斷更新,提升了鋼琴創作的水平。同時,創新了鋼琴演奏的形式。在這樣的完善發展中,留下了大量的關于鋼琴教學的研究理論,對我國的鋼琴教學進行了指導。
1 18世紀西方鋼琴教學的研究
《羽管鍵琴的演奏藝術》是由法國古鋼琴大師弗朗索瓦·庫普蘭撰寫的,該書在1716年得以出版。可以說,它是鋼琴藝術史上公認的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文獻。在《羽管鍵琴的演奏藝術》中,弗朗索瓦·庫普蘭對于古鋼琴演奏中的坐姿、彈奏法、指法、手指技巧、音樂表情、裝飾音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同時,在本書中,弗朗索瓦·庫普蘭對于鋼琴演奏時的手、腕、肘必須在同一高度上的內容進行了強調。弗朗索瓦·庫普蘭最大的成就是他對裝飾音藝術的研究,可以說是他將裝飾音藝術推向了巔峰。
在18世紀50年代,德國在鋼琴鍵盤藝術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其中,鋼琴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為古鋼琴藝術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巴赫的鋼琴研究與教學實踐對西方鋼琴教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巴赫的鋼琴演奏及教學最早展開研究的人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即安娜·瑪格達莉娜。[1]她在1725年出版的《安娜·瑪格達莉娜筆記》中,對于巴赫鋼琴作品中的裝飾音修飾以及音符潤色等問題進行了十分詳細的闡述。
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歐洲社會處于古典主義時期。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鋼琴演奏理論體系愈加完善。其中,C.P.E.巴赫的《論鍵盤演奏的真正藝術》就對鋼琴演奏中的指法、手型、音樂表現、裝飾音、即興伴奏、通奏低音等問題進行了論述。在該書中,對于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提出的“放松自然的拱形手型姿勢”也進行了強調與說明。而尼爾·戈特洛布·蒂爾克對這一理論進行了延伸與發展(1789年出版的《鋼琴彈奏指南》),推動了古鋼琴到近代鋼琴演奏與教學的轉變。
2 19世紀西方鋼琴教學的研究
西方鋼琴演奏與教學發展到19世紀,相應的研究理論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1828年,匈牙利的鋼琴教育家約翰·尼波默克·胡梅爾出版了《鋼琴演奏藝術的理論與實踐大全》一書,對于鋼琴演奏與教學的理論進行了更新。在《鋼琴演奏藝術的理論與實踐大全》中,約翰·尼波默克·胡梅爾對于手指技巧訓練的全部元素進行了闡述,同時還提出了維也納“手指學派”的理論體系,對于細膩流暢、精致高雅的鋼琴演奏特征進行了宣揚與強調。
在19世紀上半葉,意大利的鋼琴家穆齊奧·克列門蒂創立了與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提出的指尖貼鍵彈奏完全不同的鋼琴彈奏技術。他提出的鋼琴彈奏技術主要的形式為高抬手指、強力擊鍵且手臂固定。以這樣的鋼琴彈奏技術為基礎,穆齊奧·克列門蒂促進了動力性演奏風格的形成。貝多芬對于這樣的鋼琴演奏風格十分推崇,并在各種鋼琴演奏及教學中進行了發揚。穆齊奧·克列門蒂在《鋼琴演奏藝術導論》中強調,在進行鋼琴彈奏時,五個手指的發力要均衡,且在平時的訓練中要進行相同強度的練習。他在《名手之道》中發布的各種鋼琴演奏技術的形態,徹底擺脫了古鋼琴的彈奏方式,并在今天仍舊被使用于鋼琴教學與練習中。
李斯特是19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和鋼琴教育家,他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在鋼琴演奏中要創造出自己的個性,更加重視音樂表現力以及鋼琴作品的藝術構思。在指導學生進行新作品的學習中,主張慢速練習,并對演奏中的問題進行分層次的解決。
3 20世紀西方鋼琴教學的研究
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鋼琴演奏與教學和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到原有的鋼琴彈奏技巧和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現代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于新的鋼琴演奏理論體系的需求十分迫切。德國的鋼琴教師魯道夫·瑪里亞·布萊特豪普特創立了“重量學派”,其經典的代表作為《自然的鋼琴彈奏技術》。[2]在該書中,魯道夫·瑪里亞·布萊特豪普特對于鋼琴彈奏的動作進行了強調。他認為,在鋼琴的彈奏中,主要的動作源于肩部的肌肉,而手指、手腕以及前臂要使用下意識的動作來完成鋼琴的彈奏。這樣的方式有效緩解了傳統鋼琴彈奏方法中肌肉緊張的問題。
英國鋼琴教育學家托拜厄斯·馬太在1903年出版了《觸鍵藝術的多樣性》一書,對于鋼琴的彈奏中的理論及訓練方法進行了說明。他提出的“肌肉放松協同”理論對于魯道夫·瑪里亞·布萊特豪普特的“重量學派”理論進行了完善,彌補了魯道夫·瑪里亞·布萊特豪普特提出的理論中對于手指技巧的忽視問題。美國的鋼琴教育家奧托·魯道夫·奧特曼對于托拜厄斯·馬太的“肌肉放松協同”理論進行了完善,在1929年出版了《鋼琴技巧的生理學結構》一書,他通過實驗證實了觸鍵彈奏的方式有悖于運動學的原理。
到了20世紀后期,西方鋼琴教學更加重視啟發式教學方法的使用,使得學生的藝術個性得到了自由的發展。
4 結語
在西方鋼琴教學的發展歷史中,從18世紀的指尖貼鍵彈奏,不斷發展成動力性演奏風格,而到了20世紀,不僅原有的鋼琴演奏技術得到了糾正與發展,指尖貼鍵彈奏得到了完善,同時西方鋼琴教育也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由長時間的模仿彈奏逐漸轉變成了啟發式的教學,使學生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仇小元.西方鋼琴教學的歷史回顧與理論分析[J].音樂時空,2015(09):83-84.
[2] 任彥蓉. 20世紀西方鋼琴教學研究[J].戲劇之家(上),2013(12):69.
作者簡介:張靜文,女,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鋼琴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