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城市交通體系不斷完善,地鐵不但為我們出行提供了便利,而且成為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作為一類特殊的群體,視覺障礙者在視力上的缺陷使他們無法正常享受科技的便利。如今,人性化的設計概念愈來愈受到重視,視覺障礙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和需求同樣受到重視。本文通過分析視覺障礙者的特征,分析無障礙導向設計原則以及對西安地鐵實地調研,從而構建一套完整的地鐵無障礙導向空間,幫助視覺障礙者順利完成出行。
關鍵詞:視覺障礙者;無障礙導向;地鐵
1 無障礙設計
聯合國組織于1974年提出完整的“無障礙設計”這個概念。城市無障礙導向系統是隨著經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而出現的。我們的生活受到科技的影響,無障礙導向系統就是要考慮到城市中視覺障礙者獨自在城市公共空間活動是否方便,是否存有困難。所以,無障礙導向系統需要從“人”的角度出發,以人機工程學理論為基礎,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構建全新的無障礙城市形象識別系統,使視覺障礙者同正常人一樣生活。
在無障礙導向系統設計中,以“以人為本”設計理念為首要原則,應當考慮到不同視覺障礙群體的需求,設計簡潔、明了、易懂,使人能夠迅速掌握導向系統所傳遞的信息。除此之外,為了增加導向系統的美觀程度和內涵,還應當了解所在城市的歷史文化,從其地域文化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城市人文歷史中尋找線索,激發靈感創意,從色彩、圖形、材質等方面考慮,設計出獨具城市文化特色的導向系統。[1]
2 視覺障礙者特征分析
城市中視覺障礙群體較多,常見的有:
第一,視覺障礙人群。這類人群的視力受到限制,完全看不見或者看不清外界信息,不能完全依靠視覺導向,需借助聽覺導向和觸覺導向幫助他們。
第二,老年人群。城市“老齡化”現象日趨嚴重。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老年人視力逐漸下降,腿腳也不大靈活,同時,老年人記憶力和判斷力也會隨之下降,因此導向設計應醒目且易讀易懂。
第三,顏色分辨能力低下人群。這類人群主要為色盲或者色弱群體,不能正常通過視覺感官分辨顏色。
由于身體缺陷,視覺障礙群體在生活中會遭到歧視,存有很多不便之處,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心理反應。主要表現在:
第一,孤僻、自卑的心理。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遭到正常人的歧視與偏見,較少與人溝通交流,視覺障礙者往往表現出孤僻、自卑的心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心理特征愈發強烈,成為視覺障礙者最大的心理特征。
第二,敏感的心理。由于視覺障礙者自身缺陷,周圍正常人會對他們特別關注。這種關注亦是好奇,亦是同情,亦是嘲笑,讓視覺障礙者對周圍環境保持警惕,經常在意別人對他們的看法。
第三,不穩定的情緒。身體缺陷導致視覺障礙者不能與正常者一樣生活,在許多方面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煩躁情緒。
第四,恐懼的心理??床灰?,看不清,不能完全掌握周圍環境信息,不能有效判斷正確的方向和路線,在陌生的環境中,視覺障礙者對周圍環境會產生恐懼心理。
3 西安地鐵無障礙導向現狀分析
西安地鐵現已開通3條線路,已經基本滿足城市人群出行。每個地鐵站點在入口處均設有盲道鋪貼,在購票處、安檢處、候車區以及車廂內部均設有導向標識以及語音提示,構成較為完善的無障礙導向系統。但是,通過對西安地鐵現有3條線路全部實地調研,發現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第一,形式單一。盲道鋪貼占據導向系統主流,僅在地鐵進站入口會有部分語音提示,在地鐵乘車等候區有語音提示乘車方向,在車廂內部有語音提示乘車信息、目的地方向。
第二,盲道鋪貼不規范。盡管盲道從進站口就存在,并與周圍道路相互關聯,在車站內部也大量存在,但盲道并沒有發揮最大功能。盲道在某些路段沒有設置,與周圍盲道失去關聯,且在一些關鍵位置,如安檢處、購票處等,圍欄將盲道占用或阻隔,阻礙了視覺障礙者出行。其次,盲道鋪貼沒有充分考慮視覺障礙者身心的雙重需求。
第三,系統不完善。基于視覺障礙者這一類特殊人群,在設計上充分要考慮他們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僅憑借聽覺導向或者觸覺導向,一方面不能完全幫助他們,需要憑借聽覺與觸覺這兩方面導向的相互作用,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4 西安地鐵無障礙導向改進措施
打造完善的無障礙導向系統,保障視覺障礙者順利乘坐地鐵,應當對站點入口處、地面、墻面以及站點內部不同區域加以改造,使觸覺導向、視覺導向、聽覺導向發揮共同作用。
4.1 字體改造
(1)標志尺寸。面積一般為300×300mm,因為在近距離觀察時這個尺度最宜人,同時也最能節省材料。但是,根據標志內容與表現形式,這個尺寸面積完全可以作出調整,但最好按照它為模數實施縮放(如300×150mm,300×200mm等)。
(2)字體尺寸。在視認距離為1m時,漢字文字高度應該在10mm以上,英文字母高度應該在5mm以上。
(3)字體明度。字體與背景的明度差越大,視認效果越好,但要考慮到與周圍建筑環境的協調性和一致性,必須從屬于整個室內外空間藝術環境的整體關系。一般來說,字體與背景的明度差值保持在5度以上為佳。[2]在明度較低的背景上設置高明度字體。據研究,視認效果較好,可以增強輕度視覺障礙者的視認效果。
(4)字體選擇。室內標志的字體應該采用視認度高的字體,一般漢語中的黑體字及其變體字字體效果最佳。
(5)色彩處理。在對重要符號設計色彩時,盡可能使用無色彩的黑色、白色色系的顏色;盡可能不要使用紅色和綠色色系色彩;盡可能使用色相與明度差懸殊的配色。在并置兩色之間繪制黑白灰或金色、銀色的線條,以便提高圖形的視認度。
4.2 導示音改造
優秀的導示音案例有很多。例如,在日本的十字路口,通常除了紅綠燈提示外,還專門為視覺障礙者提供了音樂導示音,其節奏隨著交通信號燈的變化而變化。雖然這些裝置沒有運用復雜的高科技,但極大地方便了視覺障礙者的出行。這些導示音設備在日本的公共場所很常見,如商場、學校、公交站等。這些導示音會提醒視覺障礙者,使他們清楚地知道所在位置和要到達的地方。通過對西安地鐵實地調研并研究之后,在具體的導示音系統改造方面,提出以下5點建議:
(1)要連續播放導示音。在整個地鐵空間環境當中形成一個連續的信息,讓視覺障礙者在不同的區域都能夠感受到便利。
(2)要與周圍其他環境聲音保持距離。以便視覺障礙者能夠有效地接收到導示音所傳達的信息。在導示音的設計中,考慮到聲音音頻的高低,如腳步聲、行車聲、交談聲等一半歸類于低頻聲音,那么導示音就應該為高頻聲音。
(3)導示音要具備擬像化和擬聲化。根據所處的城市,導示音可以融合當地音調或者方言,亦是自然界的水流聲、鳥鳴聲等。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富有感情的語音,能夠讓視覺障礙者快速地理解和記憶所表達的意義,能夠讓這類人群感知周圍環境,接收正確的信息。聽覺導向系統可以利用這些聲音,結合視覺障礙人群的生活習性及所處環境,設計相關導示音,來幫助這類特殊人群。例如,在地鐵公共空間中,廁所很重要。我們可以在廁所位置播放水流聲音,并且搭配語音提示,使視覺障礙者快速地確定廁所方位。
(4)導示音要選用和諧悅耳的聲音。喧鬧、勁爆的聲音會使人產生不安、煩躁的感覺,所在導示音應選用舒緩、平和的音調,避免視覺障礙者產生厭煩的情緒。
(5)導示音要與設置空間的環境相協調。例如,在地鐵的進出站口、樓梯、售票處、站臺、檢票口等,要根據視覺障礙者的移動軌跡和實際需求來設計連續而有效的導示音。
4.3 觸覺導向改造
觸覺導向是視覺障礙者可以依靠的另一個導向系統。通過對盲文、盲道的接觸而感知外界信息。城市中觸覺導向的例子也很多。例如,在西安一些主要干道的公交站牌專門設置了盲文,便于視覺障礙者乘坐公交汽車。例如,在日本的城市街頭,設置大量視覺障礙者可觸摸的導向裝置。這些裝置一般都會設立在盲道終點或者人行道路的交叉點。周圍環境信息都被收錄在這個裝置里,視覺障礙者通過觸摸裝置,便會發出導示音,告知他們路線。在香港很多街頭都能夠看見為視覺障礙者設立的可觸摸式導向地圖,通過觸摸地圖,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路線信息。觸覺導向改造主要分為導視牌改造與墻面兩部分。
(1)導示牌改造。在地鐵站點進出口處設有導向牌,應在導向牌增設相對應的盲文,將地圖由平面形式專為立體形式,可供視覺障礙者觸摸。在購票區域也應設置相對應的盲文。視覺障礙者在選擇目的地時,除了必要的語音提示外,應該在顯示屏旁設置盲文區域,可為觸摸的地圖形式,或者視覺障礙者通過語音互動方式買取乘車票。
(2)墻面改造。因為視覺障礙者多有沿著墻壁、欄桿或者道路的路緣石行走的習慣,所以在墻面和扶手的處理上多采用有紋理、帶有凹凸感的材質,內容應該多為指向性的裝飾,如箭頭,或者在特定區域配合相應的圖案。配合語音提示和道路鋪貼的指向,使視覺障礙者能夠便捷地到達目的地,乘坐地鐵。
4.4 車廂內部改造
(1)地面改造。在車廂內部,地面也應該鋪設相應的盲道,材質可為塑膠。樣式同樣為盲道的條形樣式和凸點樣式。在進口處鋪設條形樣式,指引視覺障礙者到達座位處,在緊貼座位處鋪貼凸點樣式盲道,告誡視覺障礙者此處可以停留,是座椅區。在凸點盲道前鋪貼條形樣式盲道與之平行,到站時可以指引視覺障礙者到達車廂門口。
(2)導示音改造。在車廂內部,扶手應設有聲音提示。例如,在懸掛扶手上有鈴聲設置,鈴聲可以為連續性的電子音,也可以為天然聲音,在懸掛扶手的外形上增設鈴鐺,隨著車體前進,減速來帶動車廂搖動幅度的頻率,鈴鐺就可以發出聲音,通過聲音,視覺障礙者就可以知道扶手所在位置。
在車輛啟動時會有語音提示所乘線路、終點方向、所到達目的地站點;在車輛到站時,會有語音提示,告訴乘客出口方向,根據列車運行方向的左右車門上下車,并在車門處有“滴滴”的聲音提示車門開啟或關閉。對于視覺無障礙者來說,根據身體感知得到列車運行方向,然后可以辨別左右車門,另外,根據車門聲音提示上下車。
5 結語
地鐵導視系統設計的合理性是導向功能實現的根本條件,所以旨在以人為本,考慮所有人的需求,在設計環節中相互關聯,才能發揮最大價值。在調研西安地鐵導向系統過程中發現設計存在許多不合理性,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地鐵導視系統設計應當按照“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以滿足特殊群體便捷乘車為目的,針對使用者的一系列感官,設計特殊的感官裝置與現存導視相互結合,從而構建完善的無障礙導向系統。本文旨在為地鐵導視系統設計革新提供一些設計方法,具體的操作,后期的完善還很漫長。
參考文獻:
[1] 汪小卉,李鴻祥.淺析導向標識設計的地域文化性[J].才智,2015.
[2] 范佳敏.城市導向與城市個性識別[D].中國美術學院,2011.
作者簡介:常江(1993—),男,山西大同人,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6級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環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