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傳統裝飾圖案藝術發展到今天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經過不斷的演進發展,形成了如今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圖案體系,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在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它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一種時尚……
關鍵詞:傳統裝飾圖案;元素;繼承;發展
中國傳統圖案元素應用與創新的話題持續升溫,蔓延至設計藝術的各個方面。例如,近幾年的建筑裝飾領域,曾經的主流建筑裝飾風格,如法式、美式等好像在瞬間就消失了,“新中式”風格的勁風吹到了各個城市,這種趨勢的流行也伴隨著關于傳統裝飾元素應用的諸多思考。
1 中國傳統裝飾圖案元素設計理念精髓的繼承——變化而非變形
何為變形?變形是運用、創造方法對圖案的外形進行創新的過程。何為變化?變化是融化、幻化,是一種全方位的變化,是最高層次的創新。融化,是指一種狀態溶于另一種狀態,二者完全合二為一,形成具有新的組成元素的物質,想把它們分開像從前的兩個物質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們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新生成的物質我們可以把它比作現代設計的傳統圖案作品,我們就是需要這樣的優秀作品。也就是說,傳統圖案的創新過程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既不是隨意拼貼也不是任意變形,是一種相互交織,相互溶解的過程,是本質上的創新,是個“化學過程”,是繼承傳統思想的變化,是將傳統圖案從外形到內在的所有元素精確把握之后的創新。只有繼承了傳統思想才是真正的繼承,設計的作品才能深入人心,與人們的內心產生共鳴。
“變形≠變化”這個觀點的提出有利于圖案教育的內容改革,使裝飾圖案這門學科深入化。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中,注重橫向,輕視縱向深度,把一個傳統元素符號“立體”掌握,對中國傳統圖案的學習至關重要。目前,我國的圖案教育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以傳統圖案為設計基礎的教育體系;二是以西方“三大構成”為設計基礎的教育體系。前者以圖形、圖案為最基本的訓練,培養學生感性的認知方法;后者則以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等構成理論作為基礎訓練,偏重于培養學生理性分析的方法,發現規律、總結規律和運用規律。
裝飾基礎課程通過對生活中大量圖形、圖案進行臨摹和體悟,逐漸把握美的內涵。這種把握屬于感性的把握,或者說是一種直覺,我們要求學生在這種直覺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這個再創造的過程要注意運用形象、寓意、象征等表現方式,體現出特定環境下的文化背景和時代精神。雖然傳統文化與圖案的內涵逐漸得到重視,但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它并沒有伴隨著圖案教學,也沒有成為圖案教學重要的環節之一,造成圖案史與圖案變化課程的脫節。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很難把握圖案的內涵、寓意、哲學思想,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就表面化了,不利于以后的設計發展。
圖案變化是設計基礎課,它影響著設計的方方面面,相當重要。當然,注重對傳統圖案的深入理解并不是要在創作過程中忽視對“三大構成”理論的運用。在裝飾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圖案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找到中國傳統圖案和現代藝術設計相結合的切入點,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現代設計中得以延伸發展,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粹,以現代化國際化語言來表達,把中國傳統圖案的精神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之中,把中國的現代藝術設計真正帶到世界藝術設計潮流的前端。[1]
2 中國傳統裝飾圖案元素對于現代設計的應用價值
如何對傳統圖案元素進行創造性轉化,以實現民族文化的再發展是我們現階段應當重視的課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首先,造型優美、雕工精細的傳統裝飾圖案為現代設計提供了參考。傳統裝飾圖案本身為現代設計提供了創作源泉,多種類的裝飾圖案的展現使人們了解到雖然傳統裝飾符號在我們的設計中屢屢出現,但是出現的種類遠遠少于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圖案體系。
其次,傳統裝飾圖案元素的設計,造型、雕刻完美地表達了我國傳統文化思想,與傳統思想充分融合、融化,為現代設計提供了典范。因此,所創造的圖案形象不拘于對客觀事物的簡單摹寫,而是將客觀事物與人的精神需求相結合,其形式與內涵相互滲透,使兩者構成在物質和精神的構架中互為作用的有機整體。[2]中國傳統圖案從它誕生開始便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在它們的發展和演變中,既有一以貫之的脈絡,又有多姿多彩的風貌,它們以多樣而又統一的格調顯示出獨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傳統和民族精神。這些傳統圖形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發展不斷沉淀、延伸、衍變,從而形成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體系。
最后,傳統建筑中裝飾圖案的實用價值對現代設計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從設計目的到服務主體對于現代設計的啟示在于:現代設計往往重設計而忽略了服務主體的目的性。傳統裝飾圖案應用于現代設計的各個方面,如平面設計、裝飾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品牌設計等。現代設計想要變文化為生產力,就必須重視服務主體的要求,達到服務主體要求的設計目的。這樣才能產生設計,才能將其轉化為生產力。
縱觀我國設計發展史,不難發現傳統圖案元素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人類文化體現的一部分。作為裝飾藝術的一分子,圖案設計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它既是一種審美現象,擔負著裝飾責任,又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播現象,傳播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等。圖案通過視覺符號向受眾傳達其本身的意義,符號的產生與應用貫穿整個人類藝術發展史的始終。[3]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每名華夏兒女的責任。
在傳統圖案的繼承與創新中,既有歷史流變,又有傳承,完全脫離與徹底模仿都將喪失現代設計的存在意義,扭曲或禁錮了對傳統裝飾圖案的發揚。
參考文獻:
[1] 周春媚.中國裝飾藝術美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
[2] 回顧.中國圖案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5.
[3] 何曉麗.中國傳統圖案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運用[D].華南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李屹巍(1978—),女,遼寧沈陽人,碩士,講師,從事建筑裝飾及中國古建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