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惠
摘 要: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時代,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力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電視、電話的普及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電子現代通信技術。2010年中國成為全球新媒體用戶最多的國家。傳媒技術日新月異,但是新媒體在便利受眾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使傳媒環境凸顯后現代化趨勢,向去中心化、泛娛樂化、虛擬化方向發展。家庭傳媒作為孩子最接近、最親密的傳播媒介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客觀評價傳媒的利弊,科學運用現代傳媒,努力趨利避害是最好的選擇。
關鍵詞:家庭;傳媒環境;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
0 前言
家庭是通過情感關系、法律關系和生物學關系聯系在一起的社會團體,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家庭是兒童最早接觸的場所,是兒童生活的起點。一個人的社會性發展是指當他邁入社會、融入社會環境時,在他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屬性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屬性,通常包括一個人的社會情感、社會態度、社會行為和思維模式等,它是個體參與社會活動,適應社會環境,與他人相處,學習、工作的必要能力。社會性是指個人在實現自我、積極完善自我的同時,努力嘗試改造和影響周圍環境。心理學上的“社會性發展”指的就是人的這種社會性特征的形成。社會性通常包括7個方面,即自我概念、社會技能、社會適應、社會認知、意志品質、道德品質、社會情緒。
傳媒時代的到來讓我們不得不關注它的存在對兒童的影響,尤其是家庭傳媒,這個嬰孩一出生就會接觸到的環境。家庭教育的基礎性作用讓我們不得不把關注點放到這一敏感話題上。本文對家庭傳媒環境及兒童接觸傳媒情況作了細致的分析,客觀闡釋家庭傳媒的利弊,并從中探尋對策。
1 學前兒童家庭傳媒接觸情況分析
2011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上升至34.3%,同比2009年增長了5.4個百分點;網民規模達到4.57億,同比2009年底增加了7330萬人;我國手機網民更是達到了3.03億的規模,同比2009年底增加6930萬人。手機網民在總體網民中的比例進一步提高,手機成為拉動中國網民數量的主動力,從2009年末的60.8%上升了近6個百分點達到66.2%。我國網民上網設備朝多樣化發展。傳媒的發展速度之快實難想象,由此我們也不得不把焦點放到孩子身上。學前兒童處在人格發展還未健全,價值觀、世界觀尚未建構成型的階段,傳媒以其特有的圖像和形式,對學前兒童的社會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兒童中心2001年對中國少年兒童素質狀況的抽樣調查顯示,就全體平均時間而言,城市少年兒童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接觸4種媒介,大約花86.7分鐘。其中,看電視、聽廣播平均為57.8分鐘;閱讀課外書為22.7分鐘;電腦游藝為6.2分鐘。周末則時間更長,大約花149.3分鐘。農村少年兒童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接觸4種媒介,大約花73.8分鐘。其中,看電視、聽廣播平均為57.1分鐘;閱讀課外書為15.1分鐘;電腦游藝為1.6分鐘。周末大約花122.8分鐘。有研究對上海市10所小學一到五年級的4108名學齡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4.1%的兒童在非周末時,平均每天看電視2小時,有49.2%的兒童在周末看2小時電視。每周使用電腦(0~1次)的兒童達到近九成,每周使用電腦(1~5次)的有11%。此外,幾乎每天(5~7次/周)使用電腦的兒童有0.8%。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看電視和使用電腦的比例呈上升趨勢。
2 客觀評價傳媒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學前兒童因其思維的獨特性,無法把虛擬網絡與現實世界區分開。傳媒又是一個無孔不入的新興技術,想要把傳媒隔離在孩子的世界之外也是不可能的。傳媒技術作為一種社會需求出現,必然有它的進步性。首先,大眾傳媒讓孩子看到了家庭以外的東西,開闊了孩子的視野。研究發現,兒童在生活中的媒介需要主要有6種:學習需要、新聞需要、交往需要、情緒刺激需要、緩解焦慮的需要以及消磨時間的需要。其次,傳媒使兒童的價值觀形成更具自主性。網絡為兒童提供了大量交流、競技、合作的機會,幫助兒童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且網絡上大量的信息、先進人物事跡都有助于兒童構建自己的善惡觀。家庭是學前兒童的主要接觸場所,父母的價值觀會對孩子價值觀的形成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大量正面的傳媒信息會在孩子身上得到積極反饋,有助于兒童形成自己的價值標準和道德評判,養成良好的親社會行為。再次,傳媒使兒童的個性發展更具多元化。人的社會化過程也是個性化的過程。兒童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不僅認識社會,掌握禮儀,接受規范,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也是他們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兒童精力旺盛、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可塑性強,豐富的、靈活的大眾傳播媒介在豐富兒童精神生活的同時,也能有效地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大眾傳媒雖然具有進步性,但是應該看到傳媒的兩面性。
在通信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環境存在激烈的競爭,各種信息魚龍混雜,有些不法分子為了自身利益,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惡性競爭,甚至不惜用低俗的文化來博取人們的眼球,如極端的物質主義、個人主義、以強凌弱、貪婪拜金、欺詐縱欲、見利忘義、急功近利等內容和思想充斥大眾傳媒。此外,性愛、色情、暴力等兒童難以理解的鏡頭更是隨處可見。然而學前兒童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的階段,對大眾傳媒缺少基本的辨別力和鑒賞力,很容易受到這些文化糟粕的影響,由于兒童天性好奇,喜歡模仿,勢必影響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3 如何科學運用傳媒教育
3.1 從根源上防止兒童接觸不良信息
節目制作必須符合兒童心理發展要求,加大對色情、暴力、拜金主義等鏡頭的法律控制。節目制作者也應加大考核力度,將不良信息扼殺在源頭上。加強立法,加大網絡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立法為公,執法必嚴。
3.2 切實加強父母在兒童傳媒接觸過程中的中介作用
禁止兒童看電視、玩電腦并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限制孩子看電視、玩電腦的時間只是在量上的控制,而不能提高它的質。日積月累一樣會量變引起質變。要提高孩子接收信息的質量還得從信息的篩選開始。由于孩子心智尚未成熟,這時父母就扮演著很好的角色。父母應主動選擇適宜孩子觀看的信息,并陪同孩子一同觀看。對鏡頭中難以理解的現象加以解釋,同時也能刪減不良鏡頭及跳出的不良廣告。幫助孩子更好地接受外界的新鮮事物,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標準。Valkenburg,Krcmar,Peeters和Marseille(1999)鑒別了3種不同的中介作用形式:共同觀看型,即父母與兒童共同觀看但不討論節目內容;限制型,即父母限制兒童觀看某些內容;指導型,即給予討論與解釋。可以認為,只有第三種形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介作用。[1]
3.3 家庭教育新模式——傳媒教育
家庭是兒童接觸傳媒的主要場所之一,父母是最了解孩子、最熟悉其周邊傳媒環境的人。通過父母科學的運用媒介是家庭傳媒教育的必經之路,也是科學運用傳媒的良好辦法。父母應創設良好的家庭傳媒環境。家庭傳媒教育主要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喚醒家長的傳媒教育意識。運用傳媒幫助孩子更好地吸收知識的養料,豐富生活經驗,開闊視野。學習與娛樂相結合,運用傳媒學習豐富孩子的知識,增強兒童的學習能力。
第二,關注孩子周邊的傳媒。了解孩子經常接觸的傳媒有哪些,科學合理地運用周邊的傳媒,順應孩子的需要,讓傳媒為我所用。
第三,制訂家庭傳媒使用計劃,適當陪伴孩子過傳媒生活。與孩子一起使用媒體產品是傳媒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如陪伴孩子一起看電視、一起打游戲等,這樣可以防止孩子陷入虛擬生活中,還可以有效地控制孩子接觸傳媒的時間。因此家長陪伴孩子過一定時間的傳媒生活是家庭傳媒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此外,家長可以慢慢引導孩子主動控制傳媒接觸時間。
第四,平等地與孩子討論傳媒信息。兒童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未定型,父母可以通過平等的討論傳媒信息,把自身的優秀品質和素養傳遞給孩子,但是這些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此外,家長的媒介素養也需提高。
總而言之,兒童的傳媒接觸環境還有賴于父母的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 方建移.家庭傳媒環境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26(3).
[2] 陳會昌.兒童社會化訓練[M].北京:希望出版社,2000:1-2.
[3] 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1-01-19.
[4] 卜衛.大眾媒介對兒童的影響[M].新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