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琳
摘 要:在歌唱中,只有在口腔打開的狀態下,才能建立良好的歌唱狀態,但是很多學生總是在咬字過程中下意識地關閉口腔,并且在這種錯誤的情況下尋找歌唱狀態。本文僅從藝術指導的角度淺談在歌唱中保持口腔處于打開狀態的重要性。
關鍵詞:藝術指導;咬字;歌唱位置
聲樂藝術指導在如今的音樂院校體系中越來越普及,而且當前的聲樂教學中,藝術指導工作中越來越受聲樂教師的重視與信任,起到真正的藝術指導的作用。
筆者在從事藝術指導的工作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在學習聲樂時都會忽視一個問題——歌唱中口腔位置的保持。這使得很多同學在合鋼琴伴奏時音樂表現力受到影響。歌唱時,保持打開的口腔位置的重要作用有兩個,一是可以保證歌唱時吐字清晰,二是保證歌唱時歌唱位置的準確性。本文從聲樂藝術指導的角度,就第二點重要作用進行闡述,闡述的重點不在具體的聲樂演唱技術。
1 概述口腔位置對歌唱狀態的影響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在演唱歌曲時,口腔位置會隨著字的變換不斷改變??谇晃恢迷谝ё謺r肯定會因不同元音、輔音有些微變化,但是口腔位置變化多了,就會影響整體的歌唱位置。有些學生在發聲練習時表現得很好,但是一到演唱作品時,就會遇到“高的上不去,低的下不來”的情況;有的學生在演唱作品時會被聲樂老師說“位置不統一”;還有的學生在演唱意大利文歌曲時歌唱狀態很好,但是一演唱中文作品,就會出現不受控制的狀態。其實這些都是因為在歌唱咬字的過程中,改變了口腔位置而造成的。
發聲練習的咬字比較簡單,主要目的是建立正確的歌唱狀態,所以學生可以很容易找到正確的口腔位置,并保持住口腔該有的打開狀態,但是在演唱具體聲樂作品時,咬字要復雜很多,這時很多學生就會忙于咬字,想要把字咬清楚,而忽略了口腔打開的狀態。
例如,《我愛這土地》中轉到回到bG大調后,有一句“這無止息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啊”,“無止息”三個字是在小字二組的bg、f、bg音上,前面還有一個“這”字是小字一組的降b音,如果前面的“這”字口腔關閉,后面高音的“無”字就會受影響,而直接影響到再后面的“止”和“息”兩個字。但是學生只會覺得止和息兩字難唱,并不知道正是由于他們忽視了前面的“這”和“無”兩個字的口腔位置而造成的,如果學生從“這”字就能保持一個打開的咬字口腔狀態,并一直持續保持,那“無”這個字的高音G就會很有質量,從而“止”與“息”這兩個字也會唱得比較容易。這就是筆者所說的口腔位置對歌唱狀態的影響。
2 演唱外文歌曲時的口腔位置保持
2.1 演唱意大利語歌曲
意大利語的發音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短元音豐富而簡單;二是元音的口腔張度都較有力而寬大,口形變化明顯而不含糊;三是意大利語音相當連貫,不會有閉鎖和喉音,而這些特點也使得意大利語成為最適宜美聲歌唱的語言。
在演唱意大利歌曲時,元音a、e、i、o、u為歌唱的重點,口腔要打開到位,并且應盡量保持元音的口型位置不變,在輔音加入時,口腔內部也要盡量保持元音打開的位置,這樣才方便歌唱位置的統一,只有歌唱狀態統一,才能保證在各個音區聲音的統一性。但是很多學生在演唱時,口腔會隨著輔音變化,這就使得歌唱狀態很難保持在一個統一的位置上。
例如,《永別了,我愛戀的家》中的第一句,addio(再見),a元音后接雙輔音dd,之后接二合元音io,其中雙輔音需要阻礙發音,雙輔音dd與之后的i拼讀時,就會下意識地關閉口腔,使之不能保持在正確的歌唱狀態下,而第一句的起始是一個上跳音,如果不能在口腔打開的狀態下歌唱,會使歌唱位置不統一,就會直接影響這一句后半部分的演唱,而這一句歌唱的位置不統一會直接影響到一下句的起句,然后就會致使本曲的第一個高音bA的演唱質量得不到保障。
所以在演唱意大利歌曲的時候,一定要使口腔的位置盡量保持在元音的口腔位置,不要因為輔音的加入而下意識地改變口腔的位置,這樣才能讓音色統一,保證樂句的連貫性,從而使整個作品更有表現力。
2.2 演唱德語歌曲
德語比意大利語多出3個元音?、?、ü,3個組合元音ei、eu、au,3個雙元音aa、ee、oo,這些元音在演唱時會增加口腔變化的頻率,而且德語要求每個輔音都需要清晰地發出,這也就增加了歌唱中保持元音口腔位置不動的難度。
例如,《野玫瑰》中的第一句,sah ein knabein R?slein stehn,前面的四個音是同音反復,在演唱這一句的時候如果口腔位置一直跟著輔音在動,那么就會唱成“切菜”的斷感,樂句缺少線條性與美感。所以練習時,我們先把輔音去掉,把元音先連起來演唱,固定住口腔位置后,再加入輔音,使得樂句連貫流暢。
而德語也因為其語音的特點,會使高、中、低三個音區的音色不容易統一,這也使得保持口腔盡量在元音位置成為必要性。
3 演唱中文歌曲時的口腔位置保持
中文作為與歐洲語言截然不同的語言體系,其語言有自己獨有的語音規律。中文的發音咬字需要經過出聲、引腹、歸韻三個步驟。出聲即是字頭的聲母部分,引腹即是要在演唱過程中突出韻母的發音過程,最后還要有一個歸韻的動作,才能完成一個中文字在歌唱中的發音,使中文在演唱中優美動聽,吐字圓潤清晰。而這一過程也增加了歌唱的難度,這也是一部分學生在經過練習后可以很好地演唱意大利文歌曲,但是卻對中文歌曲感到無力。
我們習慣了日常說話中快速的語音進程,即縮短出聲、引腹、歸韻的過程,甚至因為地域性的差別,還會省略發音過程,讓我們在歌唱中帶入了壞習慣,例如,天(tian),聲母為t,韻母為ia,歸韻在n上,在日常說話中,我們大多會弱化或省略n的歸韻,而且韻母的過程也過短,這時口腔的狀態基本是關閉狀態,如果用這種狀態唱一個高音區的“tian”是不會有質量的,而且也不利于之后的歌唱狀態,所以在唱中文歌曲的時候,更要時刻保持口腔的打開狀態,以利于歌唱位置的保持。
在實際歌唱中,學生受到音準、節奏、音域、呼吸、歌詞等音素的干擾,口腔內部會不自覺地關閉,這不但影響了歌曲的表現力,更會令學生由于達不到理想的表演狀態而產生挫敗感,甚至對作品產生抵觸情緒。在平時藝術指導工作中,需要時刻提醒學生注意口腔位置,養成好的咬字習慣,這樣對于形成好的歌唱位置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