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景觀建筑作為風景園林當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勢必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在眾多影響景觀建筑設計是否成功的因素當中,自然因素也必然是其首要考慮的問題。從廣義的建筑角度而言,建筑空間的劃分范圍也只是自然環境中的人的活動和行為。因此,我們所依附的自然這個客體存在,一直從自然元素的多個方面影響著我們對于客觀世界的改造與設計,在建筑景觀領域尤其明顯。
關鍵詞:中國文化與哲學;場地設計;場所共鳴;意境升華
景觀建筑作為風景園林當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勢必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在眾多影響景觀建筑設計是否成功的因素當中,自然因素也必然是其首要考慮的問題。從廣義的建筑角度而言,建筑空間的劃分范圍也只是自然環境中的人的活動和行為。因此,我們所依附的自然這個客體存在,一直從自然元素的多個方面影響著我們對于客觀世界的改造與設計,在建筑景觀領域尤其明顯。世界范圍內,眾多的景觀建筑設計案例中,我們都可以看見,我們對于自然元素在實際工程中的運用方式、設計理念、空間營造等環節雖然有不同的實際做法,但究其根本,誰都無法撇開自然因素的影響使設計獲得成功。實際上,自然元素在設計中的運用層次從側面也可以反映出設計師的專業水平高低。影響設計方案的自然因素眾多,本文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闡述。
1 景觀建筑設計的地形因素運用
中國與西方的景觀建筑的發展在不同的社會因素、文化元素、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對于景觀建筑設計中地形條件的利用方式有著截然不同的方法。在中國文化與哲學體系之中,尤其在宋之后,文人造園的風氣日盛,并且長久以來伴隨著老莊哲學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對于傳統中國園林的總體設計方法可以總結為盡量求得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典型的例子如江南私家園林,甚至故宮等皇家園林,將景觀與建筑在地形的劃分上做到相互彌補、互為映襯。即使地形的高低變化差異巨大,也會將其統一在一定的形式框架與倫理框架之內,而這些設計思想便是客觀世界的園林與建筑關系的物化體現。所以,在此我們所討論的地形,并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設計客觀條件,而是從地形運用的角度去反向觀察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設計方法的運用。相較于中國傳統園林的設計手法,西方古典園林則更加注重將自然景觀人工化,著重在景觀塑造上體現出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同時在地形和布局上,將景觀與建筑涇渭分明,明確其功能與范圍,更加注重規整與形式感。所以,從地形設計的角度來說,其本質是景觀建筑的場地設計,需要考慮的不僅是硬性的規范與條款,更加需要將我們如何理解自然和運用自然的具體方法融入項目的整體規劃。
2 景觀建筑設計的水元素運用
中國自古就有“無水不成園,無山不成景”的造園理念,并且從先秦時期就將山水的結合呈現于園林建筑設計之中。山水從來就是不可分割的藝術手法,且中國以山水思想為核心的造園理念尤甚。景觀設計中水元素的運用目的多為造景,這也是水元素在景觀建筑中最直觀的藝術表現。但從深層次去看,水元素運用的意義更加體現在表現空間設計中的關聯性和流動性。這樣的觀點其實從中國傳統造園手法中的“一池三島”就有所體現,所謂“三島”也就是傳統神仙思想中的方丈、瀛洲、蓬萊三座仙山,而一池則寓意無垠寬廣的東海。可見,隔絕人世與仙界的是水,但反過來想,連接著三座仙山的卻也是這水。水是景與景之間的聯系,同時也是景與人之間的聯系。現代設計案例中也有著同樣的做法。例如,貝聿銘先生所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其中主體建筑內部上下的多層空間也正是運用跌水加鏡水面的室內景觀整體做法來體現建筑整體氛圍的動與靜以及縱向空間關系的貫通與流暢。
3 景觀建筑設計的風元素運用
風和水這兩種自然元素在景觀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建設項目的選址,決定了風元素以何種方式介入設計。人們通常感受空間的美,來自觀、聞、嗅、觸等多維感受,而景觀建筑設計中利用風元素可以強化人對于空間的觸覺感受。例如,安藤忠雄在杭州的良渚文化藝術中心的設計案例中,將三個長方體的主體建筑布置在一整塊大屋頂之下,通過三個長方體的位置與朝向設計,改變空間的空氣流動節奏和強弱,使人們在這樣的建筑過渡空間中享受空間設計賦予風的觸感,以及各種細微體驗的變化所帶來的愉悅感。與此同時,也無形中增加使用者的場所感受,使其更易形成場所共鳴。
4 景觀建筑設計的光影元素運用
著名建筑大師安藤忠雄說過:“我思想中的自然是與原生的自然不同的。對我而言,神圣空間所關聯的是一種人造自然或建筑化的自然。當植物、水、光和風根據人的意念從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來,便具有了神性。”前文中所說的自然元素,從有形的客觀物質世界給予我們設計的依托,但光這種能量卻以另一種方式在影響著我們的空間設計,而這種影響通常又是形而上的。景觀建筑中存在的光影,是設計者利用自然元素營造意境的完美伙伴。就如安藤的光之教堂設計,在其作品的細節之處明顯可以看出利用空間組合的抑揚頓挫將光這種不可觸摸的自然元素通過收縮空間,欲揚先抑,限制與聚焦視線等設計手法逐步將建筑空間的意境升華,直至具有某種“神性”。光輝與陰影是共生的,陰影的沉靜需要光線的活躍,光的存在需要陰影的襯托,而這些同樣也是我們控光設計的方法根源。
5 結語
作為當代設計者我們需要知道,設計源于生活而生活存在于自然。我們的設計不可能脫離自然,而如何將自然元素從生態可持續的角度加以利用,從精神體現和意境營造的高度進行設計則是需要我們設計者努力解決的問題。也許可以從那些優秀的案例中探索到如何逐步提高我們的設計與自然和諧相融道路。
參考文獻:
[1] 俞昌斌.陳遠,源于中國的現代景觀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2]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 王建國,張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陳陣(1988—),男,安徽蕪湖人,工程碩士,從事景觀建筑設計及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