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霞
摘 要:新課改在“過程與方法”的目標中強調小組的合作與探究的教學。這一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社會交往能力,研究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等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要有選擇地運用,要恰到好處地運用,才能為課堂教學錦上添花,否則牽強附會,生搬硬套只會是邯鄲學步,得不償失。
關鍵詞:“被”合作;音樂教學
新課改指出合作是指學生在小組或者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助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并以團隊成績為評價標準,實現共同的學習和教學目標。[1]這種模式的學習對培養學生之間的交往和溝通能力、合作與競爭意識、集體觀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等有著非凡的意義和作用。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真理走過了頭便是謬誤。例如,曾經把小組合作學習當作一種教學的時尚,成為課堂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甚至在評優課中把有無小組合作作為衡量一節音樂課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但最終小組合作的效果并不明顯。是不是每一節音樂課都需要小組合作?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如果是為了合作而進行的合作,這樣浮于表面的合作還是寧缺毋濫。
我們姑且把這類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運用小組合作的教學叫作“‘被合作”。這類“被”合作的教學模式往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偏離了創造性宗旨的“被”合作
小組合作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探究和洞察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如果小組討論的問題不是一個開放性的擁有多元答案的問題,而是一個早已成為定論的事實,針對這樣的問題,運用徒有形式的合作教學模式,不僅浪費了學生的時間,更嚴重地澆滅了學生參與小組合作的熱情。這就要求音樂教師設計的合作探究問題一定要經過嚴格的篩選。比如在學唱歌曲《鈴兒響叮當》時,如果我們把作品的背景、音樂表現的情感等等這些已成定論的東西當作小組研究的對象,結果可想而知,但是如果把歌曲的二度創作作為探究的對象,效果就會完全不同。筆者就做過相似的嘗試,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小組用肢體語言表現他們的探究結果,載歌載舞,好不熱鬧;有的小組用伴唱的形式來表現結果,全神貫注的演唱把音樂表現得淋漓盡致;有的小組通過改變音樂的元素來表現結果,在不同的節奏、力度、速度中感受音樂的內涵……同樣一首作品,如果隨意從一個方面合作探究,那就是為了合作而合作的“被”合作。如果仔細觀察與思考,努力找到那個正確的切入點,就會收獲一個精彩的世界。
2 沒有了教師參與和引導的“被”合作
筆者聽過一節音樂課,教師在拋出問題后,讓學生分組討論一段時間,這一過程中教師仿佛一個局外人,完全沒有參與其中,最后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由于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的限制,很多結果的方向發生了嚴重偏離,最后教師不得不以寥寥幾句否定評價草率收場。這樣的“被”合作失敗的原因,歸根結底是教師忽視了自身在合作中應該擔任的引導者角色。
新課改提出教師要由原來的課堂的指揮者變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也是學生中的一員。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在知識上教師是擁有較多者,學生是擁有較少者;在智力上教師是較發達者,學生是暫時欠發達者;在社會經驗上教師是較豐富者,學生是欠豐富者。因此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走進小組,適時解答學生的質疑,對學生的討論結果要及時地概括與升華,對于偏離太遠的討論要及時地通過點撥和提示調正方向。如果教師拋出一個話題后對學生的討論不聞不問,甚至對發生了嚴重偏離的討論內容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那這樣合作注定是一次收獲甚微的合作。雖然對音樂的理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我們總不能把貝多芬的《田園》表現的寧靜音樂當作兩個街坊老奶奶在吵架。[2]換句話說就是當孩子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沒有認真地思考或者毫無依據地胡亂猜測時,教師要及時地撥亂反正,并仔細地分析學生的思路在哪里出現了偏差,以后怎樣杜絕這樣的問題。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在合作板塊的教學過程中既要能做槳手參與其中,又要做舵手,把握整個合作探究的大方向。
3 沒有約束過度地討論的“被”合作
物極必反這是宇宙間的恒定的規律。如社會上有很多事都是因為過度而走向了它的反面,過度醫療,過度的包裝,過度地游戲,甚至過度的愛心、同情心也會給我們帶來麻煩。同樣的道理,一節音樂課如果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所謂的小組合作上,那么其他的教學環節在時間與精力上就不可能兼顧,所以,膨脹化的小組合作也需要避免。試想一學期下來,精力全顧著課堂合作與探究,導致學生連幾首歌曲都不會唱,這樣的音樂教學能得到認可嗎?
音樂老師要從思想上明確,合作探究只是新課改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的一個目標,其實要達成這一目標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體驗、模仿、綜合應用等,不要所有的音樂課都是唯“合作”馬首是瞻。若是可有可無甚至是畫蛇添足的合作,不妨學學鄭板橋“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3]畫足的理念,干脆就去掉。一節好的音樂課和一篇好的文章一樣,留給人們的應該是新穎的構思、有趣的內容和啟發性的思想,這些都不應被形式束縛。如果確實需要合作探究時,無論是在討論的時間還是成果展示上都要控制一個度,避免喧賓奪主。
合作學習是新課改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對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探究事物的能力無疑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如果我們對這種學習方式不加選擇,全部拿來,把本來沒有合作與探究價值的問題拿來討論,就會扼殺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合作過程中太過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會導致合作的低效甚至無效。在課堂過程中過分地夸大合作的作用,冷落甚至取消正常的知識講解、技能練習等環節,這些生搬硬套的形式上的小組合作都是音樂教學中的誤區。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01.
[2] 柯克(英).音樂語言[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3] 忽培元.糊涂百年——鄭板橋傳[M].作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