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繪畫作為藝術園林中東端的第二境,是自由的,是一種極具藝術魅力的“欣賞藝術”,是一切美術的本位。所以要提高藝術修養,就需要經常習畫,同時在繪畫過程中,要兼顧“真”,“善”、“美”這三個基本條件。具體來說就是在寫生一物時,我們需要仔細觀察物象的形狀、大小、方向、色彩、明暗關系等,同時在構圖布局時要設置巧妙,也就是既要寫實,又要美觀,帶給人關的感受。
關鍵詞:高等感覺;美術鑒賞;感受;構圖
中圖分類號:J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5-0255-01
繪畫于人而言有什么用處呢?為什么要畫畫呢?繪畫同人生又有什么關系口尼?這是我在畫畫時常常問自己的,現在看來其實是很簡單的。繪畫本身就是給人看的,人為了要看看,所以要畫畫。繪畫同人生的關系,就只是“看看”?!翱纯础保粗唵蔚?,好像也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其實它是同衣食住行一樣重要的,你只需要問你的眼睛,便清楚了。人們都以嘴巴要吃飯,身體要穿衣,人生為衣食而忙碌奔走,其實眼睛也是要穿要吃的,而且還有其它的需求,比起嘴巴和身體更難對待。
所以在講繪畫與人生的關系,首先要了解眼睛的脾氣。眼睛經常被我們用來辨別美與丑,這是眼睛的“美術鑒賞力”。這是需要經過練習和培養的。學校開設繪畫這一科目,目的就是用來訓練和開拓學生的眼睛,所以眼睛的視覺我們通常稱為“高等感覺”(而嘴巴的味覺,耳朵的聽覺則被稱為“下等感覺”)。
正因為有了眼睛,人們的一切生活,在實用之外大都都是講求趣味的。一切東西,好用之外又求美觀,這是人類發展至今的特性。很久以前,原始先民們已經有了這個特性,他們穴居野外,茹毛飲血就已經懂得要裝飾了。他們在山洞內的石壁上畫著飛禽走獸的模樣,在打獵用的石刀的柄上雕刻各種圖案的花紋(與石器時代彩陶上的紋飾相似),又在自己的身體上掛著各種各樣的裝飾物(獸牙、獸皮等),以示好看。隨著這種心理和行為的發展和進步,之后便成了美術。在一定意義上,美術是先民們在滿足生產生活后消遣的產物。因此美術是為了眼睛的要求而產生的一種文化。人生的衣食住行,表面看來好像是和眼睛沒有太大關系,但其實每一件都和眼睛息息相關。越是文明程度高的地方,眼睛對于美術的要求也越來越大(美術是我們的精神糧食)。總之,人為了有眼睛,必須得有美術,一切的美術,都是以繪畫為根本的,所以人人都應該學習繪畫。
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中我曾提到過繪畫作為藝術園林中東端的第二境,是自由的,是一種極具藝術魅力的“欣賞藝術”,是一切美術的本位。所以如果你想要提高藝術修養,就需要經常習畫,同時在繪畫過程中,要兼顧“真”,“善”、“美”這三個基本條件。具體的說就是在寫生一物時,我們需要仔細觀察物象的形狀、大小、方向、色彩、明暗關系等,同時在構圖布局時要設置巧妙,也就是既要寫實(這里所提到的寫實不是對物象的照搬照抄,而是在寫生的基礎上,加入了藝術家的審美閱歷以及想象力。),又要美觀,帶給人美的感受??偠灾?,繪畫就是要兼重描寫和配置,肖似和美觀,模仿和創作。
在我國,對于繪畫觀念錯誤了解的人有很多。它的錯誤就是由于上述的真和美的偏廢而來。
這種偏廢有兩種,其一為偏廢的美,就是把圖畫看作一種攝影(照片),用繪畫方式將所描繪物表現的極為細致,和真實存在的物品無太多大的差別,評判一幅畫的好壞,只從“像不像”來做決斷,這樣只求真而不求美,光顧實用而不顧欣賞的想法從根本上說是錯誤的。
繪畫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強調畫的有多像,而追求的是像和在像之外更深層次的美。如果一幅畫沒有美而只有像,那么這畫和照片有什么區別呢?現在科學技術很是發達,一部手機都可以拍出很好的照片來,我們又何苦要把寶貴的時間投在用相機秒秒鐘就能完成的事情上呢?所以說這是偏廢了美的錯誤。
其二是關于真的偏廢,這里所提到的“真的偏廢”就是把圖畫看作成我們古代“琴棋書畫”的畫,認為這里的“畫”,是一種娛樂的,是一種游戲的,是一種可以用來消遣的藝術。所以在研習繪畫的時候,不肯好好學習,不肯下苦功夫,而只貪圖清閑享樂。在對物象的形狀都沒有大的把控時,便講求詩情畫意,顏色都還不會調,就想畫作品(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路都還不會走,就開始跑了”)。
繪畫說難也不難,但是它卻對人的要求很高,人們需要平心靜氣。繪畫本身是有一種傳承的精神的(“繪畫精神”),它不僅可以陶冶我們的心靈,而且還可以深化我們的藝術底蘊,升華我們在藝術方面獨到的性靈,是我們的人生趣味變得愈加豐富,這就是所謂的“藝術的陶冶”。
繪畫不過是“看看”的,但是因為眼睛是我們的精神與外界交流的重要門戶之一,作為人們的精神食糧,繪畫作為美術的本位,所以“看看”這件事在人生的發展過程有著極其重大的含義。
謹以此文獻給我最喜歡的藝術家豐子愷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