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華 余凡娣 周黛詩
摘 要 “中國夢”背景下湖南特色小學德育的實踐研究,基于湖南鮮明的精神特質、實現“中國夢”的需要以及當前湖南小學德育湖南特色的缺乏。通過研究,試點小學探索了聚焦課堂、環境熏陶、生活實踐等“湖南精神”引領下小學德育的有效途徑,積累了較豐富的活動資料和方案,為湖南特色小學德育實踐的推廣應用提供了參考、借鑒。
關鍵詞 中國夢 湖南特色 小學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5.04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 dream", the practice research of moral education in Hunan characteristic primary schools is based on Hunan's distinctiv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the need to realize "Chinese dream" and the lack of Hunan's moral education in Hunan. Through the research,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focus on class, environment edification and life practice of "Hunan spirit"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has accumulated abundant data and program activitie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nan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Keywords Chinese dream; Hunan characteristic;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自立項開題以來,課題組在湖南省教育廳科技處的指導下,在常德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關注和湖南幼專科研處領導的幫助下,經過全體成員共同努力,不僅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濃厚氛圍,促動了課題組成員的專業化發展,更使湖南文化名人資源有效地融入湖南小學德育,為打造湖南特色小學德育提供了有效的借鑒,課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研究背景
1.1 問題提出
(1)湖南具有鮮明的精神特質。2012年12月,“湖南精神”——“忠誠、擔當、求是、圖強”正式向社會發布。湖南精神,作為優秀湖湘文化的傳承發展,是湖南人共有的氣質和追求。“惟楚有才,于斯為盛”,“總有湖南人在重要歷史關頭起決定作用”,這是給予湖南人的高度評價,這是湖南精神的力量。歷史上承載湖南精神的每位名人都是一部深邃的大書,而且通過名人事例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湖南德育,不能白白浪費這么好的優勢資源,應該開發和利用好這一得天獨厚的德育資源,打造湖南特色的小學德育。
(2)實現“中國夢”需要“湖南精神”。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到了改革的攻堅階段,所以實現中國夢,不是一馬平川。實現中國夢,需要他的成員有強烈的愛國激情,有“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奮斗精神,有“振興中華,舍我其誰”的豪邁氣概,有“與祖國一起爬坡”的進取決心。這些,正是湖南精神的內核。實現“中國夢”需要“湖南精神”,培養具有“忠誠、擔當、求是、圖強”品質的當代湖南人,奮力譜寫中國夢的湖南篇章,是新時代發出的最強音。
(3)當前湖南小學德育忽視了地緣文化背景,缺乏湖南特色。一是湖湘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實踐工作未能得到很好的發展,二是缺乏德育的高度,在培養目標上忽視了情感、品德、意志的奠基性質。小學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時期和關鍵階段,小學生是中國夢的實踐者與承擔者,必須自覺把小學教育放在“中國夢”視野下認真審視。“中國夢背景下的德育研究”應延伸至小學教育領域,應該致力于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中國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傳承湖南精神,就應該把湖南精神融入小學德育,讓這種精神從小在學生心中萌芽生根。
1.2 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本課題研究進一步豐富了德育理論,讓德育充分考慮小學生所處的地緣文化背景,充分考慮發揮湖湘文化中獨特的名人資源,讓小學生在優化的環境中形成優良的道德人格,形成有鮮明湖南特色的德育內容。
(2)現實意義。本課題利用湖湘文化中獨特的名人資源,以湖南精神為核心更新德育內容、優化德育環境、探究德育途徑,讓學生體驗、內化、感悟,自覺調整道德認識,積淀情感體驗,形成新時代需要的湖南精神。同時對于貫徹落實《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已有研究綜述
國內關于“中國夢背景下的德育研究”,集中于在“中國夢”引領下進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及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研究。小學階段鮮有這方面的研究,僅有遼寧省北票市第三小學的趙巖撰寫過一篇相關論文——《淺析在“我的中國夢”主題下如何開展小學德育工作》。
關于“地域特色的小學德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偏重于某一特定范圍的區域特色,如民族貧困地區、城郊地區、伊斯蘭教地區、農村等,研究以開發和利用德育資源、探索德育模式為主。以省為地域的特色德育研究很少,僅有黑龍江省的《我省中小學中華美德教育的地域特色》和廣東省的《廣東特色小學德育模式的創新和發展研究》。
“湖南特色的德育研究”,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南華大學等都有一些建樹,以湖湘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為主,但“湖南特色”不突出。“湖南特色的德育”,其特色首先應體現在以培養具有鮮明烙印的湖南人為德育目標,其次是有效運用湖南獨特的本土資源優勢這一德育載體。目前培養湖南精神特質的研究,自2012年底“湖南精神”發布后,各層次的學校無一涉及。利用湖湘文化資源優勢進行小學德育的相關研究寥寥無幾。只有長沙楓林綠洲小學進行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湖湘文化教育》的課題研究,但其研究局限于促進學生對湖湘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并沒有涉及湖南精神的培育。
總體而言,無論是“中國夢背景下的德育研究”,還是“地域特色的小學德育研究”、“湖南特色的德育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成果,從而為《“中國夢”背景下湖南特色小學德育的實踐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礎。本課題將創新德育載體,利用整合的湖湘文化資源,對小學生進行湖南精神的培養,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小學德育。
3 研究方法與步驟
3.1 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學習德育指導性文件和有關德育教育理論,夯實理論基礎;綜觀中國知網文獻,了解以往研究,力求有所突破;收集有關湖湘文化文獻資料,從本課題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遴選與整理。
(2)調查研究法:在試點小學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小學生對湖湘文化名人資源的了解、關注和認同的情況;通過走訪、座談、問卷等了解小學德育實踐中湖湘文化資源的利用情況。
(3)行動研究法:根據調研情況,制定課題實施方案,邊研究邊行動,邊行動邊研究,尋求將湖湘文化資源運用于培養小學生湖南精神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3.2 研究步驟
3.2.1 調研階段——文獻收集、問卷走訪調研(2015年6月-9月)
(1)設計調查問卷,進行“小學生對湖湘文化名人資源和湖南精神的了解、關注、認同的情況”研究。撰寫論文《關于小學生對湖湘歷史名人資源和湖南精神的認知現狀調查報告》,發表于《教育觀察》2016年第2期。
(2)通過走訪、座談等,進行小學德育實踐中湖湘文化名人資源的利用情況研究。撰寫論文《在開發名人資源的基礎上開展小學德育活動》,發表于《教育觀察》2016年第3期。
3.2.2 具體實施階段
(1)對湖湘文化名人進行收集、遴選與整理(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對承載湖南精神的湖湘文化名人按“忠誠、擔當、求是、圖強”四個精神主題進行搜集、遴選與整理。撰寫論文《基于小學生“湖南精神培養”的湖湘文化名人資源整合研究》,發表于《知識文庫》2017年11月總第421期。
(2)指導試點小學開展湖南特色小學德育實踐 (2016年3月-2017年10月)。指導試點小學利用整合的湖湘文化名人資源,通過聚焦課堂、環境熏陶、生活實踐等載體,開展“忠誠、擔當、求是、圖強”四個教育主題活動,構建方多位的小學德育有效途徑的研究,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小學德育。撰寫論文《“ 湖南精神 ”引領下小學德育有效途徑的探索》,發表于《教育觀察》2018年第2期。
3.2.3 總結階段(2017年11月)
(1)整理課題資料,全面呈現課題引領下的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結題報告。
(2)申請結題,迎接專家審核評估。
4 研究的主要內容
(1)小學生對湖湘歷史名人資源和湖南精神的了解、關注、認同的情況研究。
(2)小學德育實踐中湖湘歷史名人資源的利用情況研究。
(3)承載湖南精神的湖湘歷史名人資源的搜集、遴選與整理。
(4)以湖南精神為引領,利用湖湘歷史名人資源對小學生進行湖南精神培養的實踐研究。
5 研究的結論與成果
5.1 研究結論
5.1.1 研究解決的問題
(1)了解了小學生對湖湘文化名人資源和湖南精神的了解、關注、認同的情況和小學德育實踐中湖湘文化名人資源的利用情況,提出了小學開發利用名人資源進行德育活動的建議,為合作小學開展德育實踐提供了借鑒。
從調研情況看,湖南小學德育中湖南特色的融入是我們目前所忽視的。學生對于湖湘名人的整體認知度不高,所了解的名人數量有限。對于知曉的名人,學生的了解也有限,對名人身上凸顯的湖南精神把握也不全面。[1]
學校在結合本土地緣環境,開發名人資源,開展德育活動上較欠缺。一是對開發名人資源進行德育活動認識不足;二是進行的德育活動方式單一且流于形式;三是校園內還沒有營造起以學習名人精神為內涵的校園文化氛圍。[2]
為此,課題組提出通過名人故事讀書會、名人影片展示會、名人故居體驗行、營造名人校園環境等開展小學德育活動的建議,供合作小學進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3]
(2)對承載湖南精神的湖湘文化名人資源進行了收集、遴選與整理,為合作小學開展德育實踐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資料。
一是依據“湖南精神”關鍵詞分類整合。收集自先秦到1949年對中華民族或者湖南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湖湘文化名人資源,按照湖南精神關鍵詞分為“忠誠篇、擔當篇、求實篇、圖強篇”四個專題進行歸納整理。[4]
二是依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整合湖湘文化名人故事資源。盡量做到名人資源整合的故事化、名人故事的兒童化。[5]
(3)試點小學開展了“湖南精神”引領下小學德育有效途徑的實踐探索。
一是聚焦課堂,“湖南精神”人人傳。讓課堂成為培育“湖南精神”的重要渠道,以湖湘文化為主題的班隊課、語文課、品德課、音樂課都對湖湘文化進行了學習與傳承。此外,還設計了走近湖湘名人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在三至六年級開展湖湘名人研究性學習。以屈原、雷鋒、毛澤東、林伯渠、丁玲等富有代表性的湖湘名人為研究對象,在班主任的帶領下,以班級為單位了解名人的經歷及其代表的湖南精神,在學期結束后撰寫學習報告。[6]
二是環境熏陶,湖湘文化永銘記。文化墻、圖書館,處處蘊含湖湘文化。教室成了湖湘文化宣傳站,每個班級展板都以湖湘名人為主題,設有名人圖像、事跡簡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27個班有27個不同的湖湘名人文化,力求教室文化建設彰顯“湖南精神”,營造了濃厚的氛圍,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7]
三是生活實踐,“湖南精神”放光芒。注重以生活實踐的方式培育“湖南精神”,湖湘名人圖書漂流活動、“誠信書吧”誠信讀者,小衛士小責任,日日自省做“真學生”,家國情懷、勵志圖強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8]
5.1.2 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隨著研究深入,困惑問題仍然存在,課題結束,研究不能就此終止,要構建湖南特色小學德育,還需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1)進一步整理承載湖南精神的湖湘文化名人資源,完成小學生感興趣的通俗故事讀本《湖湘文化資源》的編撰。由于時間、精力、經費有限,本課題開題后在專家的建議下放棄了申報書中的預期成果《湖湘文化資源》。但在指導小學開展實踐的過程中發現這一故事讀本的成型,能為小學開展德育實踐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料。
(2)“湖南精神”引領下小學德育有效途徑的進一步探索。加強與試點小學的深度合作,探索培養小學生“湖南精神”的總體操作框架,制定詳細可操作的實施方案。并將構建的湖南特色小學德育模式,在常德及其它地區推廣應用。
5.1.3 存在的問題
(1)課題周期短,研究成效有待觀察。
(2)試點小學本身具有德育特色,打造“湖南特色”實施難度較大。如常德市工農小學因禮樂特色德育活動被評為湖南省小學德育課程改革實驗學校、“國培計劃”品德與生活(社會)骨干教師優秀實踐基地。
5.2 研究成果
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實踐,課題組全體成員在理論研究及實踐活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預定的研究成果。
5.2.1 研究報告
《“中國夢”背景下湖南特色小學德育的實踐研究》的研究報告。
5.2.2 理論層面研究成果
課題組按照開題論證后的計劃,完成了4篇論文的撰寫、發表。
(1)馮吉紅. 關于小學生對湖湘歷史名人資源和湖南精神的認知現狀調查報告[J].教育觀察(下). 2016(2)
(2)馮吉紅.在開發名人資源的基礎上開展小學德育活動.教育觀察(下).2016(3).
(3)江慶.祝敏.基于小學生“湖南精神培養”的湖湘文化名人資源整合研究.知識文庫.2017(22):49-50.
(4)張冬芝.秦蘭.“湖南精神”引領下小學德育有效途徑的探索.教育觀察.2018(2).
5.2.3 實踐層面研究成果
試點小學探索了聚焦課堂、環境熏陶、生活實踐等“湖南精神”引領下小學德育的有效途徑,積累了較豐富的活動資料和方案,為湖南特色小學德育實踐的推廣應用提供了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2][3] 馮吉紅.關于小學生對湖湘歷史名人資源和湖南精神的認知現狀調查報告[J].教育觀察,2016.2.
[4][5] 江慶.祝敏.基于小學生“湖南精神培養”的湖湘文化名人資源整合研究[J].知識文庫,2017(22):49-50.
[6][7][8] 張冬芝,秦蘭.“湖南精神”引領下小學德育有效途徑的探索[J].教育觀察,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