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叢燁
摘 要 近年來,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日益得到全社會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校希望通過進行標準化考場建設來減少和杜絕這一現象,但是依舊屢禁不止。因此,我們需要透過這一現象探究出高校道德教育的現狀與不足,從根本上杜絕作弊現象的發生。
關鍵詞 考試作弊 高校 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5.04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cheating in examinations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More and more schools hope to reduce and eliminate this phenomenon by building standardized examination rooms, but they are still forbidden. Therefore, we need to find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ficiency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fundamentally prevent cheating from happening.
Keywords cheating in examinations;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考試是學校、教師常用的檢驗學生學習狀況的方法。考試的結果,不但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也能夠體現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展進步。然而,近年來,高校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日趨嚴重,不僅干擾了高校正常的考試秩序,更體現出加強高校道德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1 當前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嚴重
這幾年來,高校大學生中考試作弊人數的比例逐漸上升。據2017年12月面向江蘇省在寧高校2000名在校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90%的大學生曾想過作弊,46%的大學生曾經在考試中作弊。在作弊手段方面,很多學生還會采用傳紙條或夾帶小抄的方式作弊,也有很多學生通過智能手機作弊。這些作弊行為違背了考試公平公正的原則,對高校良好的學風校風建設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也使加強和改進高校道德教育顯得迫在眉睫。
2 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原因多種多樣
考試作弊害人害己,但是每一次作弊行為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不同的學生考試作弊也各有自身不同的原因,甚至老師教學的水平高低和社會、學校、家庭環境的影響都可能導致學生的作弊行為。
2.1 學生自身原因
(1)平時學習不努力,卻希望能夠通過考試。在高校里,有一部分的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缺少長遠和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認為“進了大學就是進了天堂”,因此平時不努力,上課逃課曠課現象嚴重,課后不認真完成作業,也不及時復習鞏固,對專業基礎知識完全沒有任何概念。盡管如此,他們仍舊希望能夠通過考試,獲得學分,最后順利畢業。因此,當期末考試來臨的時候,他們便希望能夠通過作弊的手段來通過考試。
(2)希望能夠得到更高的分數,以期更大的利益和榮譽。有這樣的作弊動機的主要是平時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或者得到老師欣賞和重用的學生干部。其中,平時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是不用擔心考試掛科的,他們考試作弊大多是為了希望能夠評上獎學金或者掙得其他的更多榮譽。而那些多被重用的學生干部作弊的原因則比較多:一部分學生干部確實是因為平時社會工作比較多,影響了日常的學習,降低了學習效果,為了通過考試,不得不作弊;有的學生干部則學習成績一般,但他們依然覺得自己如果考不到班級前列就太丟面子了,因此考試時選擇了作弊;還有的學生干部則是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更好的成績,這樣在評獎評優和入黨等方面就有了更大的優勢。
(3)看見他人作弊,怕自己落后。高校里也有這樣一部分學生,平時學習很努力很認真,學習能力較強,成績較好,自己也很要強。考試時,看到別人作弊,害怕別人因此考出來的分數比自己不作弊考出的分數高,導致自身排名下降,影響評優評獎以及入黨等,所以自己也跟著作弊,讓自己的排名不受影響,依舊保持名列前茅。
(4)輕視非專業課。就課程分布情況來看, 出現考試作弊現象的課程中,非專業課占有較大的比重。當前,在高校中,對非專業課的輕視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的學生們學習非專業課僅僅為了湊滿人才培養方案上所要求的學分。在他們看來,大學畢業以后參加工作主要靠的是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而非專業課的內容并不能在這兩方面給予他們幫助。因此,大部分學生在平時學習中根本不重視非專業課,甚至把非專業課看成累贅和包袱,上課能曠則絕不坐在教室里,課后也不溫故知新,考試時,為了蒙混過關, 只有作弊。
2.2 學校及教師原因
(1)教學和考試方式不合理。在一些高校中,部分教師不認真研究教學方法, 授課內容陳腐, 沒有新意, 枯燥乏味,上課照本宣科,導致部分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考試內容多局限于教材內容, 重視理論知識, 忽視能力考核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檢測。長此以往,學生們逐漸產生了失望情緒, 最初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動力也會隨著學習興趣的衰退而逐漸消失, 最終以考試作弊來應付學習效果的檢查。
(2)學校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剛剛進入高校的大學生,在心理上,還處于后高中階段,他們并沒有適應高校里面較為寬松自主的學習模式,缺乏自制力,學習上還需要有外在壓力。但是,大部分的高校并沒有意識到不同年級學生各自不同的心理特點,對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也沒有依據他們的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與方法,都不過是要求學生能夠按時上課,按時完成作業;至于課余時間,則并不作學習上的要求,鼓勵學生自由發展。這就導致部分學生課后完全不學習,一味沉溺于各種玩樂之中,最后為通過考試,選擇作弊。
2.3 社會原因
盡管是校園現象,考試作弊的現象在社會上也時時存在,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也總是影響著高校里的教育教學秩序,對校園作弊現象的發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1)社會中存在著不少弄虛作假、投機取巧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導致社會誠信度大幅度降低,也影響著部分自控能力不強、是非觀不夠明確的高校大學生,讓他們誤入歧途。
(2)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過分注重高分成績而輕視綜合素質。部分學習能力并不特別突出的大學生為了取得高分、找到心儀的工作,在考試時選擇采取作弊的方式以期提高成績。
3 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凸顯高校現有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夠顯著
3.1 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效果有待加強
近些年來,各高校一直把誠信教育貫穿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主要涉及到獎助貸工作和誠信考試教育兩個方面。雖然班主任、輔導員總是在大大小小的考試前反復強調誠信考試的重要性,但是考試作弊這一現象在大學校園里面依然屢禁不止。根據王廷中、車曉彥和李苗在2014年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于考試作弊這一行為,80.73%的大學生認為作弊是跟風行為;33.83%的大學生認為“作弊分數會更高,利于評獎評優、找工作”;74.3%的大學生認為“監考老師監考不嚴,不抄白不抄”。上述數據顯示出,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并沒有認識到考試作弊是不誠信的行為,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成效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3.2 高校大學生是非觀教育有待改進
高校大學生的是非觀教育一向是貫穿于課堂以及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部分是通過說教的方式向學生進行灌輸。然而,落實到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中時,就會發現,僅僅進行灌輸是不夠的,大學生的是非觀教育還需要進一步改進。盡管常常強調考試作弊的危害,總還有部分大學生為了通過考試,獲得好成績,在考試期間作弊抄襲。“作弊使大學生的心態發生變化,變得是非觀不明,即使在考試過程中被沒收作弊工具,也不會有任何羞愧、擔心的表現,只是認為自己運氣不好。甚至有些學生被發現作弊,還強詞奪理。”對于很多大學生而言,他們認為是作弊不過是獲得好成績的一種方法,并沒有充分認識到作弊行為的欺騙性及其對校風學風建設的危害。
4 加強和改進高校道德教育,減少和杜絕大學生考試作弊
4.1 進一步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
孔子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雖然各高校從未停止過對廣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但是教育的方式多為道理灌輸。老師們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下面的學生昏昏欲睡,而那些道理有很多都從學生們的左耳進去后,又從右耳出來,并沒有得到學生的重視,因此教育效果并不明顯。要加強教育效果,就必須將誠信教育貫穿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褒揚誠實守信的先進典型;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用更活潑的方式進行誠實守信的價值觀宣傳,在校園中營造出誠信自尊的良好風尚。與此同時,建立學生個人誠信檔案,將其與綜合測評以及評獎評優相結合,從制度上督促學生做誠信之人。
4.2 注重加強對大學生正確是非觀念的引導、教育
是非觀是價值觀的核心。是非觀的缺失,很容易將人生的軌跡引向歧途。近年來,多數大學生作弊行為的產生,都離不開周圍同學的“理解”與縱容,這些學生在“助紂為虐”的同時,更體現出其自身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的缺失。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使學生們都能成長成才,高校必須注重加強對大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的引導,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課程的課堂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貫,結合豐富多彩的黨團活動進行宣傳、教育,讓學生們身體力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與精神都能爛熟于心,形成正確的是非觀、榮辱觀。
4.3 結合社會力量進行大學生道德教育
據調查,近一半的學生將考試作弊的責任歸于社會和家庭等外界因素,這一點體現出社會力量在開展高校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學生作弊現象的存在與當前社會中存有的“失信”等現象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開展、作弊現象的杜絕與整個社會環境的營造有一定相關。這就顯示出社會既需要為高校中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開展營造相適應的氛圍,又需要積極參與到大學生道德教育之中。高校應積極邀請社會相關行業人員參與大學生道德教育活動,借助多種載體、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道德教育,發揮社會力量在高校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言:“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高校必須重視大學生考試作弊問題,深入認識其反映出的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不足,積極開拓思路,結合社會力量加強教育,讓大學校園這座象牙塔恢復它原有的風清氣正,讓大學生們都能夠做到清清白白考試,干干凈凈做人。
參考文獻
[1] 王廷中,車曉彥,李苗.通過大學生考試作弊談誠信教育的重建[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8).
[2] 田林.關于大學生考試作弊問題初探[J].教育現代化,2017(2).
[3] 張學清.構建由學校特色的生活化德育內容[J].創新時代,2016(12).
[4] 王莉.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研究[J].時代經貿,2013(1).
[5] 楊遇春,賈亮亭,潘芷怡.當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現實困境及對策研究——以 S 大學考試作弊現象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10下).
[6] 張璇.從大學生考試作弊探究高校誠信教育[J].教育現代化,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