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珍
摘 要 社會性發展對兒童的健康成長乃至其未來的全面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當前由于受到經濟等多因素的影響,使得兒童家庭暴力的現象層出不窮。處于家庭暴力環境下的兒童,其身心發展、社會認知發展、社會情感發展、親社會行為發展方面都受到不良影響。要真正解決兒童家庭暴力問題,就要從觀念上澄清——家長轉變觀念,給予兒童溫暖;渠道上拓寬——社會發揮作用,給予兒童關懷;政策上保障——政府完善立法,保障兒童權益這幾方面著手進行,從而促進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 兒童 家庭暴力 社會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5.067
Abstract Social development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even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t present, due to the impact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economy, the phenomenon of domestic violence among children emerges in an endless stream. Children who are in a family violence environment are adversely affected in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soci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social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social behavior development. To re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ldren's domestic violence, we must clarify from the concept that parents should change their concepts and give them warmth; broaden channels; society play a role and give children care; policy guarante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legislation to protect children's rights. Several aspects are initiate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happy growth of children.
Keywords children; family violence; social development
兒童社會性發展指兒童在與他人關系中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情感、態度和觀念,以及這些方面隨著年齡而發生的變化。[1]從概念而言,凡是與自己、他人及社會有關的心理現象,即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等的發展都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主要內容。這些內容對于兒童今后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當前由于經濟與社會的高速發展,再加上“棍棒下面出孝子”等的古訓,以及近代個別“虎媽”“狼爸”的成功案例使得家庭暴力的案例頻現。兒童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員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經常性謾罵、恐嚇等對兒童進行身體、心理、精神等并具有惡劣影響甚至構成犯罪的侵害行為。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曾調研發現,429個案件中85.3%的案件是父母施暴,10周歲以下的受暴未成年人占81%。故采取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建立健全的社會機制對于兒童社會性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家庭暴力下兒童社會性發展研究的必要性
國內關于家庭暴力的相關研究,絕大多數集中在婦女家庭暴力的研究上,對兒童家庭暴力的相關研究略少。因此,研究家庭暴力下兒童社會性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1.1 社會性發展對兒童全面發展的重要性
兒童時期的社會性發展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這早已成為心理學家的共識。首先,需要理論強調人的需要包含社會交往需要。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的需要包括社會交往等需要。美國耶魯大學的克雷頓·奧爾德弗(Clayton Alderfer)提出的E.R.G理論指出,人們共存在3種核心的需要: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關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長發展(Growth)的需要。其次,人際交往是一種智能。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在他的一本名為《智力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中,首次把人際交往智能納入了智力的范疇。最后,社會性發展乃核心素養的本質所需。2005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0ECD)提出的核心素養中的“在社會異質群體中互動”則包含“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團隊合作,管理與解決沖突”三個方面的內容。新加坡21世紀核心素養則包括人際關系管理。2016年由北師大林崇德教授組成的核心素養課題研究小組提出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就包含“具有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這一社會參與領域。
1.2 和諧家庭對兒童社會性發展之重要性
家庭是兒童最初的生活環境,是兒童接受“人之初”教育的場所,凡是出生在一定家庭并生活在一定家庭的個體,都會被深深打上家庭的烙印。因此,家庭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影響源。第一,民主型父母有利于兒童的社會性發展。親子關系上的民主、平等、和諧,使孩子在良好的氣氛中接受教育,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有積極的影響。第二,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能力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El-Sheikh和Buckhalt研究表明,在親密度和適應性高的家庭里的孩子心理適應水平顯著高于那些關系生疏、充滿敵意的家庭里的孩子。Leidy和 Guerra等人也發現,家庭親密度能提高孩子同伴交往的自我效能感和問題解決能力。Sh-arabi,Levi和Margalit認為,在親密度和適應性高的家庭里成長的孩子報告有較低的孤獨感和較高的社交自我效能感,而家庭親密度低的孩子則表現出較高的孤獨感水平。因此,和諧家庭有利于兒童社會性發展。
2 家庭暴力下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問題
網絡上報道的諸多家庭暴力的案例,加上筆者跟蹤調查的一位長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兒童,發現其不僅在智力、社會交往能力、社會認知等方面的發展存在困難,甚至會作出諸如偷他人飲料喝、作弊等一系列不良的行為。這讓筆者對家庭暴力下兒童社會性發展研究這一課題備感興趣。
2.1對兒童身心發展的不良影響
(1)對兒童身體方面的不良影響。在中國,每年針對兒童家庭暴力事件的報道就有很多。在騰訊新聞里以“兒童家庭暴力”進行搜索,可以得出6126條結果。且以2015年11月這一個月為例,所報道的關于兒童家庭暴力的事件就有七個標題。這些家庭暴力事件或導致兒童身體殘疾甚至死亡。國外的兒童家庭暴力的現狀也令人堪憂。有調查顯示,美國每年約有650萬兒童遭受家庭暴力的侵害,其中140萬~190萬兒童因此而身體殘疾,大概有2000名兒童因此死亡,每年約有200萬兒童因為家庭暴力而離家出走。(2)對兒童心理方面的不良影響。2011年12月7日,新華網上報道了英國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患焦慮癥等精神疾病的風險會增加。研究人員埃蒙·麥克羅里說,盡管這種變化能夠幫助受虐兒童渡過他們的幼年,但可能會導致孩子以后出現焦慮癥等精神疾病的風險增加,也很可能會在成年以后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2.2 對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不良影響
在一項關于“家庭暴力對兒童智力的影響”的調查顯示,“對之前的事情難以忘卻”的兒童占81%,“對之前的事件感到恐怖”的兒童82%,“混亂事情順序”的兒童有64%,“常做噩夢”的占85%“記憶力下降”的占70%,而認為“自己犯了錯誤”的占81%。因此,家庭暴力不僅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更影響他們的智力。[2]遭受家庭暴力的兒童由于家庭功能不健全,喜歡獨處,性格略顯孤僻,長期處于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加上智力發展上的落后,往往在對自我和社會中的人、社會環境、社會規范等方面的觀點采擇能力、理解能力上存在不足。
2.3 對兒童社會情感發展的不良影響
社會情感包括積極的情緒、情緒表達與控制、依戀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責任感等。家庭成員對兒童的暴力行為,會對兒童的身心造成嚴重后果,極易產生心理陰影,具有極大的不安全感,容易對施暴者產生不信任感,漸漸擴展到其他家庭成員,甚至與之接觸的身邊人,慢慢地對這個社會產生失落感,對社會失去信心,認為整個社會都是冷漠的、無意義的,社會上的人都是極其惡毒,這樣就會對他人產生排斥心理,對社會產生恐懼。此外,由于缺乏人際交流,缺乏足夠的社會聯系,其在社會生活、社會交往中的情緒表達與控制能力、依戀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責任感等情感體驗的獲得也同樣出現困境。
2.4 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不良影響
有研究表明,父母行為沖突或兒童期虐待既能直接影響幼兒童的行為問題,又通過消極情緒導致兒童行為問題的出現。而這些反社會行為的產生,著名的社會學習理論代表者班杜拉通過對多名兒童的分組實驗觀察記錄得出結論:如果兒童觀察到暴力行為,就會使他們更容易獲得對暴力行為贊成的態度,最終會使自己在以后的問題解決中模仿暴力行為。因而生活在家庭暴力環境中的兒童,則更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
3 解決兒童家庭暴力問題的對策建議
當下,要建立和諧溫馨并有利于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家庭環境,需要從家長轉變教育觀,社會發揮作用,政府完善立法這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3.1觀念上澄清——家長轉變觀念,給予兒童溫暖
家長要摒棄錯誤的觀念,可多學習有關家庭教育學、兒童心理發展等理論知識,不斷豐富其教育理論。家長也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溝通素養,以防止語言暴力、精神暴力等家庭暴力的出現。當孩子做錯事了,在嚴懲和縱容間可采取富有愛及溫和的教育方式,其中學會移情、學會換位思考等是十分重要的。
3.2渠道上拓寬——社會發揮作用,給予兒童關懷
生活在社會中的我們,必然受到社會風氣、社會氛圍的影響。故社會在改善家庭暴力問題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社會應該開展宣傳教育。通過開展一系列認識及防范家庭暴力的宣傳教育活動,盡可能地降低家庭暴力的發生率。第二,社會應開通網絡渠道。社會可建立關乎家庭教育的教育平臺,使家長們通過網絡平臺更好地學習相關的家庭教育知識,從而防止家庭暴力的產生。第三,社會應建立監督體系。以社區為中心的社會服務體系應主動接觸有需要的家庭和兒童,上門拜訪,及時了解和關注每個家庭的發展狀態及孩子的成長狀況,做到及時解決,杜絕家庭暴力問題產生。第四,社會提供救助中心。社會上應開通以地區為主的家庭暴力救助熱線,并在社區上建立起相應的兒童輔導中心。為經歷過家庭暴力的兒童及時提供心理輔導,提供救助庇護所,以使兒童免受家庭暴力的危害。
3.3 政策上保障——政府完善立法,保障兒童權益
我們生活在一個法制社會里,制止家庭暴力最重要的是,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使法律成為堅強的后盾,從而切實保障兒童權益。為了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我國目前制定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核心,包括《未成年人保護法》《反家庭暴力法》等在內的一系列有關保障兒童權利的法律。但現有的法律上仍存在,沒有體現兒童的特殊性等諸多有待完善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從立法中要體現兒童主體針對性、加強兒童保護機構完善性、可操作性、促使人身保護令的具體化、促進撤銷監護人的判后處置完善化這幾方面入手,用法律手段使兒童的權益得以保障,最終撐起兒童的法律保護傘。
參考文獻
[1] 方建移,何偉強.家庭教育與兒童社會性發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3.
[2] 娜仁圖亞.家庭暴力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以蒙古國烏蘭巴托為例[D].長春:吉林大學,20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