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晶
摘 要 00后大學生在未來幾年將成為大學校園里的主角。他們的年齡特征和代際特征在人際交往中主要表現為交往對象相對固定、非物質交往為主以及群體文化層次較高。但由于時代背景和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00后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容易產生知覺偏差、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心理障礙。因此,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班級輔導員和學生自身必須各負其責,相互配合,共同幫助00后大學生順利成長。
關鍵詞 00后 大學生 人際關系 心理障礙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5.079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post-00s generation will be the leading roles in campus. Their age and intergen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relatively fixed students of communication, non-material communication and higher level of group culture. Bu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background and growth environment, they are prone to psychological barriers such as perception bias, inferiority complex, jealousy and so on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the colleges, class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smooth growth.
Keywords the post-0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ental block
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和協(xié)調行為的互動過程,也是加速個體建構認知體系和生存社會化的必要過程。在此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除了直接影響交往雙方的物質利益交換之外,還顯著的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發(fā)展品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大學生群體當然也不例外。最近兩年,2000年前后出生的“千禧寶寶”們將逐步涌入高校,開始至少四年的大學生活。由于00后們享有比前幾代人更良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條件,他們將在才華、技能上碾壓80、90后,優(yōu)越感、獨立性和脆弱性等特征更加明顯。因此,這些被稱為“熊孩子”、“早熟兒”的“雙0后”們在大學生活中不僅要完善與認知階段相適應的知識體系結構和技能體系結構,而且還必須要具有適應時代變化特征的更加完善的心理素質以及與之相映襯的人際關系。
1 0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特點
每一代青年都具有不同于他代的異質性特征,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的價值觀差異和人際關系的代際標簽。00后大學生經過高等教育大眾化紅利政策的選拔進入大學校園后,其原有的地緣性人際關系基礎逐漸被業(yè)緣性人際關系基礎所取代。于是,豐富人際交往的內容,擴大同學朋友圈,穩(wěn)固班級、宿舍小群體友誼,幾乎成為了大多數00后大學生業(yè)余的必修心理健康課程。因為,這些00后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沒有兄弟姐妹的獨生子女,而且還是“421”家庭類型中備受寵愛的對象,所以,他們進入大學后,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人際關系特點帶有比較明顯的代際特點:
(1)人際關系的共同基礎較多。00后大學生在中學時代因各自忙于學習以應付高考,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分歧點較多。跨進同一所大學的同一個專業(yè)之后,這些大學生之間奮斗目標和學習動力基本一致,年齡基本相差不大,興趣、愛好大抵趨近,加之四年里同處校園、班級和宿舍且直接交往,也就是說,驅動他們建立、維系、深化人際關系的共同基礎較多,因而很容易建立起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
(2)人際交往中的精神性成分較多。和80后、90后的大學生相比,00后大學生已經進入了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的年代,他們之間的交往已經不需要依靠實用性物質小禮品為關系前提,更不需要拿任何比較貴重的日常用品來相互交換,因而它根本上不是一種實質性的物質關系,而是一種自身精神匱乏基礎上的需要他人彌補和豐富的關系。他們通過相互間的情感信息溝通,慢慢建立起一種和諧、融洽、協(xié)調的人際環(huán)境,進而達到精神上的相互補充、相互吸引和相互完善的交往目的。
(3)人際對象的文化層次較高。就人際關系的層次來說,和校園外的非大學生群體相比,這些大學生群體的專業(yè)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同學間開展人際交往和建立友誼,主要是以感情融通、探求真知、切磋學問、追求崇高以及揭示主客觀世界的奧秘等為人際交往的常態(tài)內容,這和社會上其他同齡人群之間的吃喝玩樂、攀比享受等較低層次的交往心理相比,00后大學生交往關系的整體文化層次顯然較高。
2 0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
2.1 知覺偏差
在現實社會的生活中,任何人對交往過程中的人際關系認識都是一個逐步糾偏的發(fā)展過程。受時代環(huán)境、家庭教育、交往經驗等各種主客觀因素的潛移默化影響,在任何人際交往伊始,雙方或其中一方都難免會產生一些知覺上的主觀錯誤,從而對人際關系是否建立以及關系的性質和穩(wěn)固性產生重要的影響。比如,有些來自城市的同學在入學初期就想當然的認為農村學生呆板無趣、觀念傳統(tǒng)、不注意個人衛(wèi)生等,而一些農村學生則誤認為來自大城市的同學個個都時尚新潮、能說會道、愛好廣泛等,這顯然都是暈輪效應的反映。在這種先入為主的心理作用影響下,雙方在交往中心理上很難處在平等的位置,因而極大地阻礙著同學人際關系的健康發(fā)展。
2.2閉鎖心理
這是內傾型心理活動特征的一種典型表現,是青少年心理成長到青春期后所出現的一種常見心理現象。由于00后大學生大多生活在比較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中,他們在學習之余幾乎整天與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為伴,即使足不出戶也可以在虛擬世界里找到朋友聊天和打發(fā)時間,久而久之,一些本來就性格比較內向的同學就開始有意識地把自己的真實感情隱藏起來,拒絕主動接近和接納別人。同學之間除了少數閨蜜和“死黨”外,一般不向別人開放心扉。理由很簡單,這些大學生遠離家鄉(xiāng)獨自一人到陌生的城市和校園,一下子接觸到來自不同省市且語言、習俗各不相同的同學,肯定需要一段時間的了解和磨合。大學老師不同于中學老師可以整天見面,學生與老師之間有心理上的距離感,平日沒事一般是不會主動找老師談心的,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去思考和處理。人際交往的狀態(tài)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而忽然變得彼此陌生,有想法和困難不愿啟口,因而很容易出現青年期特有的閉鎖性心理。
2.3自卑心理
它屬于自我意識障礙的一種,起因于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而將自己看得很低。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而不能獨自解決時,便經常郁郁寡歡。一些自我期望過高或對比標準不現實而難以達到時,便灰心喪氣、抑制信心。這些同學或因存在某種先天因素(患病、身材矮小、長相不佳等)而感覺好勝心受到挫折,或因追求異性失敗后被人奚落責備而感覺遭人疏遠或冷落,或政治、學業(yè)、文藝上無所建樹而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等。另外,家庭經濟狀況不佳或父母婚姻變故等因素也是少部分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的一個方面。
2.4 自傲心理
它是由盲目自信而誘發(fā)出來的一種不健康自我意識品質。這類大學生或因顏值高而自命不凡,時常對同學指手畫腳、言語鄙視;或因家境富而夸夸其談,總覺得自己見多識廣、無所不能;或因能力強而自吹自擂,認為周圍同學什么都不行。他們在人際交往中不自覺地以居高臨下、俯視眾人的姿態(tài)出現,心理上有控制指揮交往對象的需求,久而久之,便逐漸被同學中的小群體疏離而開始孤芳自賞、我行我素、行動詭秘,有的人便由此慢慢產生攻擊行為,以“補償”被人忽視或輕視的優(yōu)越感。
2.5 妒忌心理
在正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當個體的物質或精神欲求得不到充分滿足時,轉而對交往對象或競爭對象產生一種不服氣、不愉快、自慚、嫉恨的不健康情緒情感體驗。這其實是由于好勝心、進取心過分強烈恰遇到挫折后不能正確看待結果進而產生的一種偏執(zhí)的自我意識品質。00后們能夠考入大學尤其是考入211、985名牌大學的學生肯定都曾經是學習中的佼佼者,但在入校之后,面對強手如林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和同樣優(yōu)秀的同班同學,一些心理不健康的學生便很容易產生忌妒心理。比如,如果其他同學專業(yè)成績比自己好、工作能力比自己強、政治上比自己進步、甚至是人際關系比自己好,妒忌者都會莫名地產生心理失衡和對優(yōu)秀者的抵觸情緒。
2.6 排他心理
00后大學生信息豐富、精力旺盛,社會化程度較之前的80后、90后都高,且大多心智成熟較早,但結構不完整,穩(wěn)定性較差。因此,喜歡和結交異性同學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再是羞羞答答、偷偷摸摸的事情了。這部分同學在校園里一旦陷入情網,就會自覺回避一些同學間多人的交往,參加集體活動的頻次和積極性也會降低。有時他們的言行舉止可能會引起周圍同學的議論,而戀愛的雙方又都有強烈的自尊心和排他性。因此,為了減少或避免其他同學的無端議論所造成的不團結現象發(fā)生,他們往往尋求大多數時間與自己選擇的戀愛對象在一起活動,主動排除了學校里、班級里和宿舍里的非必要性集體活動。
3 消除0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中心理障礙的路徑
最近兩年,校園里00后大學生已經不在少數。今后幾年,這些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和各種輿論媒體的狂轟濫炸中成長起來的“乖寶寶”們將全面占領大學校園。因此,了解并幫助這些大學生消除人際關系中的心理障礙,不僅有助于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正常交往,而且也有利于學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和順利成才。
(1)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早介入,糾正他們殘缺的人際關系價值觀。所謂人際關系價值觀,就是對人際關系的根本看法或基礎觀點。00后大學生搭載網絡信息時代的契機,擅長使用手機學習和瀏覽新鮮知識和時尚新聞,思想更加活躍,個性化特征更為明顯。然而,代際人格的形成是無法避免的。00后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經常處于搖擺不定之中,對社會上發(fā)生的事件、形成的風氣和交際的規(guī)則都缺乏明辨能力。因此,學校要利用各種思想政治工作渠道和手段給予他們的人際交往更多的關注和引導,使他們逐漸懂得正確的人際交往價值觀:即人與人之間應該有競爭,但不應該由此而互相嫉妒;人與人之間雖會有差距,但不應該由此而互相敵視;人與人之間交往肯定會有磨合,但不應該由此而產生裂痕。
(2)輔導員要引導他們選擇正確的人際參照系,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正確的自我認知就是對自己要有個全面的了解和客觀的優(yōu)劣評估,既不能妄自菲薄地過高看待自己,也不要萎靡不振地過低輕視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又要看到已的缺點和不足。00后大學生離開家庭的呵護走進陌生的大學校園之后,交往的圈子頓時擴大,交往的同學頓時復雜,交往的內容頓時多元。這時的班級輔導員就要更多地承擔起“心理營養(yǎng)師”的角色,幫助他們正確看待自己和看待同學。如果把對方的劣勢作為參照系而產生盲目的優(yōu)越感,就很容易喪失和同學平等交往的心理根基。如果把對方的優(yōu)勢作為參照系而產生極度的自卑感,則又很容易喪失和同學立體交往的機會。當前,多元化的社會大氣候、復雜的輿論導向、斑駁的社會思潮、變革的社會心理等越來越成為影響00后大學生確立自我形象的主要因素。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受過專業(yè)訓練的班級輔導員應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通過個案或團輔的方式幫助他們清晰的認識自己,理性的規(guī)劃自己,穩(wěn)步的發(fā)展自己,這本身也是弘揚學生主體性的心理健康需要。
(3)學生自己要自覺加強個人修養(yǎng),加速人格結構的自我完善。雖然00后大學生們會通過各種方式來證明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與眾不同的個性特征,但他們畢竟還是心智不完全成熟的“孩子”。大學生加強個人修養(yǎng),對改善人際交往環(huán)境、增強人際交往質量以及促進人際心理健康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比如:培養(yǎng)興趣趨眾的愛好,肯定有利于錨定人際交往的選擇對象。因為交往中的相似因素對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穩(wěn)固極為重要。在大學期間,如果同學交往具有相近的理想和信念,擁有相似的友誼觀和價值觀,那么就易于產生純潔感情,建立心理共鳴,形成和諧而持續(xù)的人際關系。反之,如果同學之間興趣相異甚至相互沖突,那么,肯定會影響到日常相往的頻率和深度。再比如,自己主動學習一些基本的人際交往心理學知識,學會調適自己的不適當情緒,掌握人際交往的不同方法和技巧,肯定有利于樹立良好的交往形象和培育理性平和的交往心態(tài)。因為人際交往實質上是一種心理和精神交往,任何一方的情緒變化都會給對方傳遞積極或消極的心理能量,所以,在同學之間的交往中,如果不能從對方那里經常獲得輕松愉悅的感受,這種關系自然就會暫停甚至中斷。
參考文獻
[1] 趙會利.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1).
[2] 狄嬌,曹文軍,王華光.高校輔導員視角下的“立體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J].科教導刊,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