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芬
摘 要 合理營養和平衡膳食是預防疾病、保證健康的重要措施。吃零食是個人的習慣、愛好,但飲食習慣一旦養成,對身體發育和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同時,學生愛吃零食現象也影響校容、校貌和學風、校風。培養幼師生的“食商”,提高幼兒教師的“食育”能力,任重道遠。
關鍵詞 零食 幼師女生 飲食習慣 健康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5.081
Abstract Reasonable nutrition and balanced diet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prevent diseases and ensure health. Eating snacks is a personal habit and hobby, but once the eating habits are formed, i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health. At the same time, the phenomenon of students eating snacks also affects schooling, school appearance and academic atmosphere. It is a long way to go to cultivate the "food trader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eat and educate.
Keywords snack; preschool girls; eating habits; health
零食可分為三類,原產品零食、初加工零食和深加工零食。一般來說原產品零食和初加工零食屬于比較健康的零食。一般情況下,機體可以通過一日三餐來滿足對營養素的生理需要,沒有必要再吃零食。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吃一些零食對身體會有好處,但多食無益。另外在選購零食時宜選擇健康零食。
在學校工作幾十年,我發現,年輕女學生不愛吃正餐而比較喜歡吃零食,為什么女生格外喜歡吃零食呢?如何指導她們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呢?
1 女生愛吃零食的原因
(1)心理方面的原因。心理學家認為,從性質上講,吃零食行為與自我撫摸行為的機制是相同的。尤其是女生,吃零食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滿足充饑的需要,而在于對緊張情緒的緩解和內心沖突的消除。
(2)習慣。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后,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喜歡給孩子買各種零食吃,習慣成自然,嘴里不嚼點東西就不舒服。有的學生喜歡睡懶覺或因其他事耽誤正常就餐。還有的學生嫌食堂的飯菜不合口味,寧愿以零食充饑。
(3)饑餓感。幼師學生正是身體發育的高峰期,對各種營養需求較多;上課尤其是藝體課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容易產生饑餓感。
(4)好奇心理。十五、六歲的少女正是對什么都好奇的年齡,她們從全省各地來到繁華的大都市,那琳瑯滿目的商品無疑對她們構成極大的誘惑,于是無論是開心還是沮喪,高興還是煩惱她們都會選擇吃。
(5)互相攀比。有的學生本來沒有吃零食的習慣,但看到別的同學吃,擔心自己不吃顯得小器、丟面子。
(6)單一的性別也是學生愛吃零食的重要因素。幼師學校幾乎是女子學校的別稱,女生占比超過97%,盡管邊走邊吃形象極不雅觀,但因為沒有異性,使女生無所顧忌,于是無論在什么場合,她們都隨心所欲吃各種零食。
2 零食利少弊多
對青少年來說適當吃些健康零食對身體有益處,但是因為深加工零食主要存在以下隱患:色素過量、防腐劑超標、糖精過量、高鹽、高糖、大量反式脂肪酸等問題,吃過多深加工零食易造成偏食(營養不良)和肥胖(三高等心腦血管疾病)現象。
有的學生患有慢性胃腸疾病,如果每餐吃十分飽,難以消化吸收,會給胃腸道帶來較多負擔,出現消化不良等癥狀;如果每餐吃七、八成飽,在兩餐之間就會感到餓,此時吃一點易消化、富于營養的零食,既保證機體的正常營養需要,又不會給胃腸造成過重負擔,適當吃點零食未嘗不可。另外,部分學生患有貧血、低血壓、低血糖等疾病,也可適當選擇健康的零食補充身體所需。除此之外,吃零食有害無益。
第一,吃零食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幼師生尤其是五年一貫制低年級女生,年齡為15~6歲,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需要每日攝取均衡的營養素,這些營養素應該主要依賴一日三餐獲得。有些女生零食不離口,走路時吃、做作業時吃、看手機時吃、聊天時還吃。這樣吃零食,喧賓奪主,不僅影響了正餐,甚至以零食代替了正餐。如果零食不離口,由于胃里不斷有食物進入,在吃正餐時,會缺乏食欲,導致吃得很少甚至根本就不吃。由于正餐進食太少,很快又會出現饑餓,她們就要再吃零食,導致惡性循環。久而久之,人體消化系統正常的工作節律被破壞,消化功能紊亂,必然會影響她們的身體健康。
另外各種零食、飲料中含有大量防腐劑、香精、色素等有害成分,攝取過多會加重肝、腎負擔,甚至導致疾病或中毒。美國一份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吃零食有損視力,其主要有害成分為制作零食用的脂肪,這些脂肪主要含于植物油、巧克力、蛋糕、曲奇餅、花生醬、薯片、炸薯條和果仁中。
第二,吃零食影響學習。有的學生上課吃零食,老師講的內容根本沒聽清,不僅自己學不好,還影響周圍同學聽講。還有的同學正餐不好好吃,餓著肚子去上課,一下課就迫不及待往小賣部沖,上課鈴響了還拎著各種吃食狼吞虎咽,尤其是冰淇淋類的食品,既不能擱又沒處藏,粘粘乎乎的,吃完了還得收拾半天,課堂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從臨床醫學的角度分析:餐后,人體的大部分血液進入胃腸道幫助營養的消化吸收,大腦的血液供應顯著減少,此時,學習效率最低。
第三,吃零食嚴重影響了校園內外的清潔衛生。有的學生走到哪兒吃到哪兒,果皮紙屑隨手亂扔,寢室、教室、桌上、地上、抽屜里、窗臺上甚至鋼琴上,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垃圾,有花花綠綠的食品包裝袋,有大小不等的一次性餐具,還有五顏六色的果皮紙屑,偌大的教學場地像郊區的垃圾場一般。尤其是夏季更是臭氣黛天、蚊蠅亂飛。試想,蚊蠅亂飛,老鼠猖獗的生活環境,怎能愉快地學習和生活?
第四,吃零食也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幼師學校實行住宿制學習,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已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各種包裝精美的零食價格不菲,如果長期吃零食,無疑給家庭增加了額外的經濟負擔。
第五,吃零食還養成了學生大手大腳花錢的壞習慣。
有的女生比吃比穿比消費,就是不比學習,愛慕虛榮,如果家庭無力支持其高消費,她們有的借錢消費,有的賴賬不還,有的拆東墻補西墻,容易陷入網貸陷阱,還有的禁不起社會上不良分子的物質利誘,鋌而走險,做出損人害己的勾當。
3 解決對策
每個人的智力、體力、壽命、身高、體重等都與飲食營養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營養攝入不平衡將導致很多疾病發生。雖然吃零食是個人的習慣、愛好,但飲食習慣一旦養成,對身體發育和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零食,到底是吃還是禁?如何培養學生的“食商”,提高幼師生的“食育”能力呢?
(1)引導學生理性選擇。隨著科學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全面均衡的營養,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教師要指導幼師生認真學習幼師專業基礎課“衛生學”,開展營養知識講座,知道什么食物健康,什么食物不健康,使學生掌握營養常識,理性選擇。
①根據需要合理選擇。在三類零食中,原產品零食因其營養豐富,較少添加物而基本上屬于健康食品。對于身體確有需要者,可囑其選擇原產品零食以補充身體之需。如牛奶、酸奶、各種水果、堅果等。而辣條、薯片、話梅干、果凍等深加工食品營養價值比較低,不宜長期作為零食。
②主次分明保證健康。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主要來源應該通過一日三餐獲得,零食只能是一種補充,因此零食不能無節制地吃。如果大量吃零食,影響正常飲食,身體長期不能攝取足夠營養,必然影響身體健康。
③合理安排零食時間。胃的排空受多種因素影響,一般進食2~4個小時,胃里的食物基本排空。由于15~6歲的學生消耗較大、新陳代謝較快,上午九點鐘和下午三點鐘,離正餐時間已有2個多小時,可能會有饑餓感。如果適量吃些原產品零食,能起到防止饑餓和增加營養的作用,也不會影響正餐進食。
(2)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十幾歲正是求知的重要階段,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還必須具有良好的習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她們不僅要掌握幼師專業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許多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更加重要。在生活上低標準,學習上高標準。引導學生業余時間多看書學習,彈琴跳舞,還可以參加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使生活過得豐富多采,充實快樂,就能有效抑制想吃零食的欲望。
(3)了解學生心理,關心學生生活。有些女生吃零食不僅是為了充饑,其行為相當于自我撫摸,是她們緩解緊張情緒、消除內心沖突的需要。五年一貫制女生剛入校時,年齡較小,乍一離開溫暖的家庭,離開呵護有加的父母,來到學校這個陌生的環境,在學習、生活等方面都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作為老師更應多關心學生,指導他們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
(4)提高食堂伙食質量,增加花色品種,吸引學生一日三餐吃飽吃好。教師為了保證學生能按時就餐,不要拖堂,不要在就餐時間安排學習任務。
(5)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保持清潔衛生。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互相監督。從改變飲食開始,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果皮紙屑不要隨處亂扔,愛護環境,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使學生認識到個人的形象也影響著整個學校的整體形象,校容、校貌和學風、校風。
(6)提高學生的職業認同感。五年一貫制幼師生在校學習的五年,從年齡上是從未成年到成年人的過程;從社會角色上,是從學生到職業人轉化的過程;從責任方面,她們從被呵護的對象轉變為承擔對小朋友的教育和照顧上。據我們的相關問卷調查,五年一貫制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明顯低于高招大專生。許多初中畢業在選擇學校和專業時,相當大比例是由家長或其他人幫助做出的決定,她們自身對幼兒教育職業定位模糊,無法以幼兒教師的要求來約束自己,表現出比較任性的一面,如學習不上心、習慣(包括飲食習慣)較差等。在校的幼師生就是今后的幼兒園老師,在校學習時不僅要學習幼兒教育專業知識與技能技巧,同時也應該有較高的“食商”及“食育”的能力,因為幼兒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影響著幼兒。對孩子進行“食育”,不僅是家長的責任,幼兒教師的作用也不可小覷。 在校幼師生應主動了解食物和營養相關知識,比如平衡膳食寶塔、食物多樣化原則、葷素搭配等;看得懂營養標簽,避免選擇添加了大量鹽、甜味劑、香精的加工食品;學習烹飪,避免今后過度依賴外賣;三餐合理,重視早餐,天天喝奶,足量飲水,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等。
當今社會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同時也對幼兒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今天的師范生,將來就是小朋友的啟蒙老師,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僅是家長的愿望更是我們國家的希望。培養幼師生的“食商”,提高幼兒教師的“食育”能力,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