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國有企業監事會按照《公司法》以及《國有企業監事會暫行條例》設立,是企業治理結構的支柱之一,具有法定的權威和地位。按照國資國企改革的要求,國資委監管要從過去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本質上講出資人作為股東,監督的最終目的是要讓企業活得更好,更具有競爭力,監督過程中既要保護經營者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做到監督不越位,又要把握重大風險做到監督不缺位,把握監督與服務的平衡。
監事會作為出資人監督的專門力量,是出資人的“眼睛”和“耳朵”,如何才能適應國資監管體制改革的新要求,更好發揮監事會前端就地就近監督優勢,提升監督質量和實效呢?筆者就近幾年工作實踐有以下幾點思考。
1.監事會機制體制尚不完善。監事會內設外派制度,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決策層經營層與監事會工作存在劃界而治情況,監事工作體系與企業各職能部門工作體系不能較好融合,尤其是在有些企業決策事項下沉到子公司后,集團監事會及時的知情權缺乏制度保障,信息獲取被動滯后。同時監事會與出資人相關職能處室工作溝通交流紐帶缺乏、信息共享機制還不完善,存在重復監督重復檢查,甚至對同一問題存在不同意見的現象,影響監事會工作權威性。
2.監事會的工作重點定位不準。目前監督工作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敢于發現問題、揭示問題的信心不足,未能樹立“發現問題預防損失是職責、有問題未發現是失職”的理念。國有企業外派監事會作為集團層面的機構,對下屬子企業監督權邊界不清晰,對子企業監事會運行情況,對子企業重大事項缺乏基本了解,未能做到國有資本所到之處,也是監督觸及之處。監事會重財務監督,輕重大戰略規劃、決策行為監督,與公司法及國有企業監事會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所規定的監事會的職責檢查財務及對經營管理行為監督不一致。
3.監事人才隊伍能力與工作要求不匹配。監事是個特別的職業,不同于審計人員查賬核對數據也并非財務人員會算賬融資就可以,而是需要專業技能之外的特別綜合能力,尤其是要有從紛繁復雜的信息中通過快速梳理,抓住關鍵要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導向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監事需要善于小處著手,大處著眼,既要有實踐經驗又要能理論概括,善于分析總結,提綱挈領。由于目前監事隊伍大多從企業財務人員、事務所審計人員中選拔,部分人員工作背景及專業技能相對比較單一,專業能力及素養與要求有一定差距,對監事會工作需要比較長時間才能逐步適應,勢必影響監事會總體履職效果。比如,國有企業大多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以及比較復雜的問題,作為監事,面對值得關注的問題從哪個角度提出更合適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體現了一種能力,提出問題后如何引導企業決策機構或執行部門甚至出資人去解決問題更是一種能力。“導向解決問題”而不是自己來解決問題,符合監事會工作的基本定位和特點。
4.監督手段不夠先進、方法不夠豐富,存在監督死角。一是目前監事會監督以事后監督為主,而監事會工作的著重點應立足于事前、事中,防患于未然。任何事后的監督,帶給出資人自然是各式各樣的損失。而當前監事會過程監督主要方式是通過列席各類決策會議的方式進行,不同企業決策制度體系不同,對集團所屬子公司決策事項,監事會往往不能事前知悉,而只能通過事后財務檢查等方式事后進行。二是監督工作信息化程度較低,導致監督效率不高,監督范圍難免有所縮水。三是監督方法主要還是財務檢查為主,在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履職規范方面監督較少。
5.監督成果運用還不充分。監督成果運用是監事會工作實效的最終體現,目前對監事會日常監督及專項檢查調研提出的問題及建議,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企業對監事會提出問題不夠重視,落實整改不及時或流于形式;二是出資人對監事會提出問題尤其是僅靠企業本身無法整改需要出資人出面協助事項未能分解到相關職能部門跟蹤處置,整改效果不佳;三是部分監事會重提出問題,對推動解決問題重視不夠。
1.頂層設計細化,推動制度設計落地。目前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國有企業監事會工作條例、以及各地方國資監管機構出臺的監事會工作指引等規定,對監事會職責定位以及具體工作進行了規范,但筆者在工作實踐中依然感到各種有形及無形的障礙,如何確保制度落實,建議:一是細化企業對監事會工作配合措施;二是對企業高管人員考核評價中增加對監事會工作支持配合項目,高管人員的任命提升等變動充分征求監事會主席意見建議。
2.找準工作定位,把握監督重點。監事會監督必須檢查出資人監督定位,以出資人至上的原則,以財務監督及特定人員的履職行為兩條主線開展工作。要圍繞促進國有經濟轉型開展監督工作,圍繞國有企業深化改革開展監督工作,圍繞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開展監督工作,圍繞重大事項、重要情況、重大風險隱患開展監督工作,圍繞董事會、經理層履職情況開展監督工作。注重提升重大風險的防范能力,重點是惡性事件的預防預警,避免“事后諸葛亮,事前豬一樣”。
3.強化監事隊伍建設工作。監事要發揮對董事、經營層行為有效監督、對企業重大經營風險的準確判斷和預警提示,工作要求高,人員素質和能力會嚴重影響監督效果達成。一是嚴把人員準入關口,對專業能力,不能降格以求,要保持一定水準水平,以遴選董事的同等要求選擇監事。二是科學搭配監事會人員結構。既要有懂行的高水平的主席,也要有專業的高層級的專職監事,監事會組成人員根據企業性質、主要業務和風險,相應搭配財務、法律、工程、審計、金融背景人員,形成專業、性格互補的團隊,合適的人員結構才能適應監事會的履職需要,有利于監督制衡的深入有效。三是建立科學客觀的評價考核激勵問責措施。鼓勵團隊作用發揮,重大問題集體討論工作機制。對“南郭先生”問題要重視,建立監事可上可下可進入可淘汰的問責機制。四是持續提升監事會履職能力素質。組織監事會成員參加多種形式的培訓學習和調查研究。比如通過定期組織監督工作經驗交流、組織總結監督實踐經驗,考慮歸納總結共性問題形成標準化工作指引,加強履職過程痕跡管理,提升監事整體工作水平提高。
4.建立系統監督制衡體系。制衡是監事會工作的高級形態,要提升監督的有效性,監事會就要從監督向制衡轉變,構建起制度化的制衡體系并促進其有效運轉,制度化制衡機制,可以有效降低人為操作失誤,由系統自動響應制約。
5.進一步完善監督成果運用。國資監管機構是監事會監督成果的使用主體,應加強對監督成果的運用,充分發揮監事會作用,企業是監督成果運用的落實主體,監事會是監督成果的督促主體,三個主體各司其職,監督閉環體系運行良好與否,對監事會成員履職積極性以及企業對監事會重視程度會有比較大影響。
盡管監事會監督工作沒有既定方程式,但影響監督效率的因素還是有跡可循,在監督實踐中,不斷總結提煉,總有一天可以形成有效的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