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彥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帶領的團隊近日在迪拜成功試種“沙漠海水稻”的消息,受到海灣國家的廣泛關注。媒體評價稱,此舉使得中東到北非的廣大地區都有望結束糧食無法自給的困境。這的確值得興奮,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不少海灣國家都在為糧食自給而奮斗,沙特的遭遇最具代表性。
沙特廣袤的國土大都是沙漠與高原,卻找不到常態化的湖泊與河流,全年的降水量也少得可憐。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里,沙特想發展傳統農業自然是難中之難。
不過在中東土豪眼中,有錢就能解決問題。上世紀70年代開始,石油開采業帶來的巨額財富讓沙特有了肆意揮霍的本錢,在沙漠中發展農業也被提上日程。其實當時沙特政府已經認識到單純依靠石油經濟的潛在危機,希望通過出臺政策,大力扶植農耕尤其是小麥種植產業,減少糧食的進口量,從而減少對外國的依賴,在石油談判上爭取到更優的條件與更有利的地位。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沙特拉開了大規模沙漠農業的序幕。沙特通過海水淡化及抽取地下水,在沙漠中強行澆灌出大片農田。尤其是修建在沙漠深處的那些農田極有特色,這些圓形軸心灌溉區利用中樞灌溉系統抽取地下水進行灌溉,噴灌設備圍繞圓心旋轉澆灌植被。灌溉區直徑約1公里,在高空俯瞰都十分壯觀,像一張張轉動的綠色唱片。相較傳統的地表灌溉和溝灌,中樞灌溉能極大地節約灌溉用水,而且還不用挖溝很省事。此外,沙特政府花重金引進了先進的農業設備和管理技術,培養專業人才,引入良種。據統計,1981年沙特麥農每種植一公頃小麥,政府補貼就超過了400美元;沙特政府還提高小麥的收購價格,讓農民意識到這是一個政府強導向、能夠短時間內大賺的產業。
在種種鼓勵手段下,沙特上世紀70年代還幾乎不生產小麥,可在1984年時已經成為小麥凈出口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配有中央灌溉設備的圓形小麥農田曾經遍布沙特的沙漠地區,當時乘坐飛機飛越阿拉伯半島時,總能看到這些點綴在沙漠中的綠色圓盤。1986年沙特小麥大豐收甚至導致產量過剩,由于當時沙特本國的小麥年消費量僅90萬噸,約100萬噸小麥被低價出售或作為援助直接饋贈給發展中國家。1992年沙特的小麥年產量更是攀上最高峰,達到410萬噸,是世界十大小麥出口國之一,出口量可以滿足科威特、阿聯酋、卡塔爾、巴林、阿曼和也門的需要。
不過從純商業觀點上看,沙特大力發展小麥生產并不劃算。據統計,上世紀80年代沙特每產出1噸小麥,政府需要補助約552美元,而美國同期僅為97美元。大量出口小麥根本不能給沙特帶來經濟上的好處。不過當時沙特政府認為,此舉不僅可使本國的小麥自給,還可為農村地區創造就業條件,并帶動全國的通訊設施和道路的現代化,促進農村繁榮。此外,伴隨著小麥計劃的實施,誕生和成長了沙特本國新一代的農業企業管理者,原先這些企業幾乎都由外國人管理和操作。
隨著沙特經濟形勢的不景氣,以及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這種“賠本賺吆喝”的農業政策終于維持不下去了。尤其是中樞灌溉系統對于地下水的需求極大,雖然沙特大力發展海水淡化設備減輕對地下水的依賴,但近年的調查顯示,沙特地下蓄水層水量被迅速地耗盡,而這些蓄水從上一次地球冰川時期以來就沒有得到過補充。另一方面,隨著人口增長和對面粉需求的上升,沙特對小麥的需求猛增,預計2025年將增長到450萬噸,躋身世界十大小麥進口國之列。
面對這樣的困境,沙特政府在2008年宣布逐步退出自給自足政策,每年減少國內小麥購買量的12.5%,并逐步以進口填補不足。2016年起,沙特更下令全面禁止小麥種植,改為完全依賴進口,重新走上其他海灣國家的老路——“出售碳氫化合物(石油),換取碳水化合物(糧食)。”沙特證明了靠賠本的高補貼發展農業走不通,中國的“海水稻”能否走出一條新路、破解海灣地區的困境,成為這些國家的關切話題。▲
環球時報2018-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