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璐
本文分析和探索了城商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的根源,在此基礎上探索了城商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對策和方法。
一、城商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現狀
我國城商行處于銀監會監管范圍之內,自然也受到《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指引》政策文件的指引,當前城商行基本已經落實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并將流動性風險管理納入其中,在管理水平、管理框架搭建、管理制度確立上已經初具規模,但是依然呈現出管理較為粗放、管理工作機制存在缺陷、流動性風險信息系統建設漏洞較多等多方面的弊端。總的來說,流動性風險管理在管理技術、管理手段、信息系統建設、市場反應靈敏度上都亟待提升。
第一,治理結構不完善。城商行在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治理和組織上存在職責劃分不清晰、分工不完善、報告關系不明確、職責履行不到位等多種問題,這和流動性風險管理在權限分配、職責構建、工作步驟安排、溝通機制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創設上不健全直接的關系,導致流動性風險的管控一直達不到理想狀態。
第二,風險偏好不清晰。城商行往往沒有清晰、明確的流動性風險偏好,部分城商行直接將風險容忍程度作為風險偏好,沒有對風險偏好進行定量指標確定和定性分析的結合處理。在風險偏好不明確的情況下,城商行的資本規劃、發展規劃、經營理念難以和風險管理策略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難以發揮出應有的效用。此外,風險容忍度指標是一種時候檢測指標,不能起到事前、事中傳導業務經營、內部管理風險的風險動態的作用,不能起到風險偏好傳遞效果。
第三,風險識別能力不強。近年來,城商行在業務創新、業務整合上的步伐都比較快,尤其是在理財業務、同業業務上更是呈現出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金融機構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漸漸變得復雜,流動性風險的誘發因素漸漸增多,新興的風險狀況和資金業務需要一個新的探索和摸索流動性風險管理方式的過程,城商行在流動性風險的識別和管理上顯然還經驗不足。
第四,風險監測和風險計量手段單一。城商行大多依靠傳統人工測算的方式進行流動性風險的日常計量、監測和預測,目前還沒有建立完善的流動性管理信息系統,難以對流動性風險進行實時和動態的監測、預警和分析,管理的準確性和頻率都遠遠不夠,而且信息技術背景下流動性風險僅僅依靠手工操作是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的。
第五,融資渠道有待拓寬。城商行近年來在融資渠道的拓寬上進行了積極的、有益的探索,已經形成了通過發行債券、向中央銀行借款、同業拆借、同業存單等多種方式進行融資渠道的拓寬。但是,目前城商行在融資地位上還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融資渠道狹窄的現狀還很難從根本上得到轉變,這給流動性穩定性和流動性分風險管理都帶來較大的困難。此外,市場融資情況評估、融資策略的確立也存在和政策監管要求之間出現差距的可能與風險。
第六,缺少有效的壓力測試和應急計劃。大多數城商行在流動性風險的壓力測試上都相對簡單和粗狂,壓力測試過程中通常架設情境長期不變,難以根據市場流動性、自身業務發展現實情況、宏觀金融政策的變化情況制定內容詳細、精細周全的應急計劃,導致應急計劃喪失針對性和實用性,同時因為缺少定期的測試和評估也沒有對應急計劃進行及時的整改和修訂。
二、城商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存在問題的根源探討
第一,缺乏足夠的流動性風險防范意識。長期以來,我國城商行的發展處于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之下,使其在日常經營和管理過程中很少面臨的嚴峻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壓力,也導致其長期以來沒有將流動性風險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上。和外資銀行相比,城商行在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意識上相對薄弱,缺少流動性風險管理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其開展流動性風險管理大多是因為證監會、銀監會和人民銀行的硬性要求。
第二,管理機制不完善。大多數城商行的流動性管理還停留在資產管理、負債管理的初級層面,在內部控制機制上缺少對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有效措施和管理機制,導致流動性管理過程中過于注重流動性指標的表現,陷入到流于形式的怪圈之中,這也是城商行對流行性風險管理能力不夠重視的直接表現。
第三,流動性風險管理手段薄弱。大多數農商行航為實現對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實時監測和監管,導致難以全面、動態、及時地了解到資金來源情況和資金運用情況,不能對資金的使用期限、利率情況進行動態監控,也難以及時地分析出流動性風險狀況。雖然城商行會定期按照監管部門要求進行流動性風險指標的報送和上交,但是這些靜態指標往往只能在歷史數據分析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難以作為動態監控和檢測的途徑和工具。
第四,流動性風險管理經驗匱乏。流動性風險管理、流動性壓力測試是進你拿來證監會對城商行提出的監管要求,而城商行在如何進行壓力測試上還存在經驗不足的缺陷,相關風險管理人員也缺少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經驗,城商行還需要根據自身情況不斷地探索和學習。
三、優化城商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風險管理架構
城商行需要強化自身風險管理意識,嚴格遵守《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指引》政策文件的要求,在綜合考慮自身業務性質、業務規模、業務復雜性的基礎上建立兩會一層的流動性監督機制,使得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都進入到監督與控制流動性風險的框架之中,建立合理的流動性風險治理結構。從頂層設計著手開展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機制能夠從一開始就建立相互銜接、有效制衡、層次多樣的管理機制,使得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夠落實到具體的部門、崗位和人員之中去,形成足夠的風險管理意識,讓各個階層都能主動參與到流動性風險管理之中。
(二)完善風險管理偏好
城商行要利用好風險偏好的傳導作用,借助傳導機制進行流動性風險偏好的明確,建立相應的風險限額管理機制,進而確定定量、定性的風險管理指標,明確科學合理的風險管理糾錯機制。借助流動性風險管理政策、限額管理、績效考核機制等途徑和手段,可以將流動性風險管理偏好分散拿到各個業務部門、各個分支機構,加強對經營業務的引導和約束。
(三)積累流動性風險管理經驗
流動性風險管理經驗直接決定了城商行的風險識別能力和應對日益積累的流動性風險的管理能力。城商行需要積極地引進風險管理人才,加強對現有風險管理人才的業務能力培訓、專業知識培訓,使其在實際工作之中積累流動性風險管理經驗,切實提升整個銀行整體的流動性風險識別和管理能力。
(四)提升流動性風險管理技術手段
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日常運行需要強大的信息系統的支持,現金流預測模型、資金期限管理、流動性缺口動態管理、壓力測試、優質流動性資產的監督和管理等等都是新時期城商行進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主要技術手段。
(五)主動進行負債管理
合理的資產負債結構配置和完善的資產負債結構是進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前提,也是建立分層次流動性準備的基礎。城商行需要構建多元化負債結構,合理地運用負債工具,積極地探索多元化融資渠道,定期進行市場融資情況的判斷,將資產負債管理作為流動性風險管理的主要手段,進而科學地維持好流動性和效益性之間的關系。